上一页 清规戒律 下一页

见月律师:一梦漫言


出家必读:当年弘一法师读过此文,落泪不止。(阅读提示:电脑上双击自动滚屏)

一梦漫言(原文)

弘一大师题记

  曩见经目,载《一梦漫言》,意谓今人所撰导俗佛书。因求得一册,披卷寻诵,乃知为明宝华山见月律师自述行脚事也。欢喜踊跃,叹为稀有,执卷环读,殆忘饮食,感发甚深,含泪流涕者数十次。因略为科简,附以眉注,并考舆图,别录《行脚图表》一纸(按:《行脚图表》今从略)。冀后之学者,披文析义,无有疑滞耳。甲戌八月十日披诵讫,二十五日录竟并记,时居晋水兰若,弘一记。

  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也。儒者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余于师亦云然。九月五日,编录《年谱摭要》讫,复校阅《一梦漫言》,增订标注,并记。九月十三日,写《随讲别录》二纸竟,卧床追忆见月老人遗事,并发愿于明年往华山礼塔,泪落不止,痛法门之陵夷也。弘一并记。


一梦漫言卷上

继主千华见月叟自述
弘一律师批注
后学大光校文


○事由

  康熙甲寅冬〖师年七十三岁〗,离言等诸阇黎及众首领执事,礼请余说行脚,以勉将来。故命管城子直述始末,繁而无文。
  余滇南〖滇南即云南〗楚雄府许氏子。年十四,二弟幼小,不幸双亲相继而逝,苦失所依。伯父年老乏嗣,怜余弟兄,恩育教诲〖师天性最厚,文中“恩”字凡十数见〗。余效写大士像,人呼为小吴道子〖吴道子,唐人,善画佛像〗。性好游览,足不自禁。时天启六年,余二十五岁。一日闻大理府与北胜州接壤之间,有金沙江,近江居民以浣沙淘金度日。遂期二三友,历途五百而往观之,事实非虚,天地造化养生若是。又闻鹤庆府,众山壁立,川原险阻。古有业龙欲沉为海,其东南地势低凹,名曰甸尾,水从此涌,渐将泛滥。有西域神僧摩伽陀尊者,慈悲救生,以锡杖穿甸尾山下数十孔,直透后五里许,总汇为一,泻入金沙江。遇浪穹县文学萧暗初,彼曾在楚乞余大士像,一见欢喜,邀至彼县,遂有孝廉杨绍先等咸来访会。萧、杨是亲,二皆钜富,各有名园。心相契合,稽留一载。


○萧园还极道人

  余二十七岁,乃崇祯元年,于十二月初旬,与众友聚嬉梅园。此园去县二十里,是暗初书室,倚石宝山下,纵广十余亩,植梨数百株,花卉四时可玩。酒阑间接得家音,知伯父望归不至,寿逾古稀已逝,即神惊酒醒,心伤泪堕。一向不信僧道,倏尔发起出家之念,谓众友云:我诚不孝,父母伯恩未报,大逆之罪难逃,今决志出家忏罪报恩,从此一别,不复再聚。众闻皆瞪眸视余,以为发颠。萧暗初云:汝一日不能无酒,何以言出家茹蔬?若果出家,不须他往,吾即将此园奉施修行。杨绍先云:萧兄既施园,日用所需一应在我。亦将所随家童舍予给使。余云:四事二公成就,乃多生良缘,更祈荤酒莫入此园,薪米莫拘二三,凡云水僧道概愿斋之〖师一生行事,无非为众,作道士时,屡云斋僧,是其端也〗。俱承喜诺,一无相逆。
  去园二十里外有一道观,余往拜访,叙说出家。彼一老道士欲诱为徒,见彼动止无规模,谈吐越理,余言暂别,容思回复。见案上供《皇经》一部,求请园中阅之。彼云:汝非道士,何擅言请经?余即解身衣,易彼道服。彼云:既尔是真出家,可以请去。余回园对经礼拜,自更名曰真元,号还极。


○感梦

  至腊月三十日,书玉皇牌位供养,至诚称号礼拜。于中夜神倦,不觉伏地跪眠。梦见万里碧空,一轮红日,行到一大寺,殿台高广,朱垣环围,松柏行植,中有一门,其中无数僧人,俱露顶披袈裟。余喜欲进,恨门阈太高不能跨入,再三奋力忽然超进。进已非道,成一僧形。众中有一高座,上坐一老僧,身着丹衣,笑颜召余上座。余排众而上,老僧持一卷经授予云:汝为众讲。余接,立旁讲之,众皆跪听。及觉,浑身汗流,所讲亦忘。自思终非玄门之士,后必为僧。天明乃崇祯二年,余二十八岁。从此每日跪诵《皇经》一部,阅三日礼宥罪一周,以作恒课。于回向时无不悲咽含泪,白祷报恩。凡有诸旧识者,来园随喜,见余从前俗气顿除,真实修行不怠,皆发信心赞叹,有愿长蔬者,有欲脱尘者。百里内咸知萧园还极道人矣。


○三营龙华会饭僧济贫

  去县八十里,有三营镇大觉寺,于崇祯三年春起建龙华会。元宵前往彼随喜,正遇主僧云关同众会首在殿。余整仪礼佛已,至斋堂中坐。有一居士皓首儒巾,近前长揖,问所从来。余云:自浪穹而来。彼问云:萧园还极曾会否?道念修行若何?余云:曾会,此人但可闻名,不可睹面,假饰修行,乃炫己惑众,况出家未久,有何道德!彼老居士正色而言:汝既为道者,见人有德当赞,知人有过当隐。嫉妒同门,何名道者!有一居士自外而来识余,即欢喜作礼。老居士云:汝知此道人耶?答言:此是萧园还极师。彼老居士云:几乎对面错过。即召主僧并众会首,一齐向余作礼,恳求主坛。余云:主龙华坛者,须知玄门法事,余惟静修,专于礼诵。彼等复恳不已,余亦再三却之,见众情坚,余云:此大会必以斋僧为首务,可曾预备否?众答未备。余云:若缺斋僧,何为胜会?此事余勉强担荷,一则与众居士庄严道场,次则引诸善信布施植福。众闻欣赞拜谢。次日访问此镇大家,以便劝请为首。有人语云:本镇艾乡宦、吕指挥〖指挥,官名〗,二是翁婿,又富而好善,且是浪穹萧家至亲,除此则无。余思事似可成,即行谒吕。恰遇萧暗初遣使送礼,嘱彼为通知,随即请进。艾护法亦在内,彼虽闻余,尚未识面。叙说大会斋僧之由,彼云:岂有建龙华而不饭僧者?还师既肯承当,老夫愿为唱导。即时邀本镇乡耆,暨诸善信议之,并皆乐从。次日,艾、吕二护法张青黄之盖于左右,余道服草履在中,乡耆善信随行,遍游街陌一周,各劝亲友共成善事。计一日所施,银钱三百余两、米五百余石。


○自意化导因缘

  即时鸠工匠起造草房数十间,其什物众家借用。惟典食者难得其人。至下午见一行脚僧来,貌古语柔,幼而且劲。询其来处,谓朝鸡足山来,是寻甸府人,号曰成拙〖余最喜成拙之为人,故文中一一特为圈出〗。余请相助,彼即许诺,甚有道念,昼夜辛勤,全无怠倦,由是以为道友。每日间,赴斋云水僧道不减千指,孤寡男妇乞丐贫人逾于百数。凡有檀越设斋,俱劝礼僧求福;又开示彼诸贫苦人中,不无多生父母及眷属在内,因前世不供三宝,不济贫苦,所以今世招报如是,尔我肉眼不见,应当折我慢幢恭敬礼拜。闻者皆信,依言而行。此是滇南自古罕有之事,乃余未阅教典,自意化导因缘。至会将终,闻众会首私议备礼相酬。未圆满前一日,私辞成拙,天将晓时,飘然仍返浪穹。


○剑川赤岩书室

  崇祯四年,余三十岁。二月中有剑川州李君辅、君弼昆仲,皆庠中名士,笃信三宝,恒与余会。彼有书室,去州三十余里,赤岩奇秀,青松苍古,最为幽僻,欲请住静。彼是暗初厚友,即倩通知。暗初意涉两难,在道交岂忍云别,论儒友复当顺从。余云:此去剑川不远,还是舍己从人为美。遂辞萧园而赴李请。于三月十五日到彼,斋僧如旧,进道愈加。二李增信,其兄发心亦长蔬。


○西山老僧

  六月初避暑登岩,就石趺坐,望西五里许,山环树蔚,拟是古刹。到已见一茅庐,竹扉半掩,内闻鱼声诵经。候音止而进,有一老僧仪容可敬,余向礼拜。彼云:黄冠之流多不礼僧,汝从何来?名号是谁?余答是浪穹萧园还极,今受请住赤岩书室。彼叉手云:闻师在三营龙华会中,饭僧济贫,不别门户,善导檀信,令空我相。请问所师者谁,看何经教,能如是作大佛事?余云:未曾拜师,亦未阅教,皆自为耳。彼惊讶云:汝所为者,皆菩萨行,大有慧根。速拜明师,剃发为僧,弘扬法化。吾恒诵《华严经》,汝可请去恭敬跪阅。佛道之理浅深,菩萨愿行无量,汝自然发菩提心,不藉他人开示。余闻拜谢,请经而返。焚香跪阅至“世主妙严品”竟,又思初出家夜梦,急欲披剃为僧。


○鸡足山

  于七月终,有浪穹县大寺主僧妙宗,持萧暗初书至,相约朝鸡足山,于意相符。即辞君辅昆仲,同暗初、妙宗八月十五日到山,宿寂光寺。访问山中明师,闻狮子岩,有大力、白云二位老和尚,精修净业,三十年不下山。于十八日同妙宗、暗初穿松绕径,入谷登岩,至静室已,礼拜哀乞剃发〖狮子岩大力、白云二老之摄折〗。力老和尚详诘根由,幸垂慈允,令备衣钵。暗初云:既承摄受还极,其衣钵斋供俱在弟子。白云老和尚言:吾观此人终成大器,不可草草,恐出家易,持戒不坚,须是自己沿门乞化,折其我慢,验其心志,化得衣钵,再来登山披剃。思二善知识,一摄、一折,令人敬畏。佛门迥异玄门,珍重而不泛滥。知缘未至,含泪白云:和尚之言,一一遵依,但登山一番,岂忍空回,求赐一法名,虽未剃发,且作心僧。大力老和尚破颜微笑,遂起名云书琼。


○落马化缘

  余礼退而出,四顾踌躇。一僧号月峰近前问云:道人,汝心中有何事不决?余言:思化衣钵之地,无相识处方往。彼云:浪穹过凤尾山二百里,有落马〖落马,地图作骆马〗,五井产盐,人户数万,好善多富。我是彼人,不日还乡省师,想汝未到,可以同往。于九月终,与月峰离鸡足,奔凤尾,途行半月乃到落马,宿西山放光寺。主僧悟宗,悦颜相迎,不似初会。此寺是杨旌香火,家世乐善,子侄多儒,加之月峰、悟宗赞叹,凡好善者莫不相顾。又有土官姓自号晏之〖土官者,凡诸边地有番苗等异族聚处者,皆设土官管理之〗,一会投机,逾相爱敬。


○放光披剃

  本觅生处,反成熟境。急欲登山披剃,复被檀护相绊。至崇祯五年九月初〖师三十一岁〗,有省中亮如老法师,赴永昌府请讲经毕还省,道从此过,宿东山大觉寺。对月峰议云:此方檀信坚留,出家之志未遂,意欲从亮老法师剃发,以便随侍参学,又恐有违鸡足本愿,爽信于善知识,此事云何?月峰云:我知亮法师是寂光一脉,曾居寂光方丈三年,汝起法名亦是寂光宗派,今就此披剃,似离鸡足,若论法派,仍是大力老和尚之孙,不为爽信,还满本愿。事宜速办,勿再疑迟。余心乃决。即同月峰下放光之西岭,登大觉之东山,礼请法师,但云奉供,不敢造次擅言落发。承师允可,移锡西山。
  次早焚香哀恳披剃。师笑云:吾昨夜梦一僧,身着袈裟,随众无数,语云发长求剃。今日有此因缘,汝再来人也,可以绍吾弘法利生,应名读体,号绍如。当择期先造一五衣,受根本五戒。余悲出家之晚,且喜宿有深因,卜十月初五日披剃。街市信心者,于是日男妇接踵登山随喜。正乏助者,出门觌面恰遇成拙。三营一别两载,今日如克期而至。问从何来,答:从永昌府宝台山来,欲随亮老法师,夜间赶至山下,闻在放光,今日为一道人披剃,却是还极师。两人大笑,真乃奇缘。巳时敷座剃发受戒。男妇无数围座,如观至亲,叹息不舍。斋毕而回,佛声盈路。


○请转法轮

  次晚月峰言:此方信善,持经者虽多,未曾见闻法师讲演。绍师肯承当,请老法师慈愍,则千古不忘于此处披剃因缘,岂有饥逢美膳而不饱餐!故呈所举白师,自愿为期主,师允许讲《法华经》。即初十日起期,期场所用什物,俱从土司自晏之借办,日费钱米,任众姓乐施。余昼为期主,亦兼知宾,夜看经文,或次覆讲。司库倩之成拙,买办主之月峰。每日听经四众甚多,三时粥饭,六味无减。至十二月初八日圆满,钱米有余,利生增信。


○栖云请法

  于初九日辞诸檀护,初十日随师长行,十五日到浪穹县,宿妙宗寺。萧暗初因远出,杨绍先闻知接彼园中度岁。有同行道友遍周,是鹤庆府人,乃龙华山栖云庵法眷,见余初出家即为期主,请转法轮,彼亦发心请师至庵,讲《楞严经》。师亦允之,不吝法施。正月上元后〖师三十二岁,崇祯六年也〗,余别绍先并诸旧交,众察余意必不可留,俱赠程仪,概却不受。众心不悦,故受少许。师喜余淡利息贪,愈加慈爱。


○丽江请法

  二十二日到栖云庵。丽江府土官姓木,笃信三宝,国制不听出境,若闻有善知识及法师至鹤庆府,即遣使迎入,故来请师。余侍同往。其地界,东止金沙江,西至黑水河,南接剑川州,北距土蕃境。彼府院倚雪山下,银峰耸虚,翠林遍壤,留住半月,请问佛法。


○初引清规

  二月十八辞返鹤庆,二十日起讲《楞严》。余侥幸职后堂。剑川州了然为首座,乃石宝山万佛寺僧,幼时曾游江南讲肆。此期四板首轮次覆讲,至彼讲“八还章”,巧越经旨,翻贬正座,众人不服。西堂号一云,挑发余念,于本堂凭众出首座过,以清规石罚之。师知下堂,询究其由。众云:首座欺心,后堂性直,但未白师,乞求慈恕。师语首座:八还文理显然,是汝谤法所招,当自察之。谓余云:不奉师命擅动清规,应当重责,今依众评,从轻罚之,且跪香一炷。复顾众云:后堂认真护法,将来出头,惟知规矩可行,不知人情可讳〖亮如为一平常之法师,然此数语,颇有知人之明〗。


○初闻律

  一日有二三初出家者,至庵听经,俗态厌人。师劝诫云:出家必先受沙弥十戒,次受比丘戒,具诸威仪,乃名为僧。若不受比丘戒,威仪不具,不名为僧,有玷法门〖彼时尚有此说,今无闻矣〗。彼时余侍师侧,闻已即拜白云:请师为授比丘戒为僧。师言:吾是法师,授比丘戒须请律师。复问:谁是律师?师云:律宗将息。南京有古心律师中兴,世称为律祖,今已涅槃。法嗣中独三昧和尚大弘毗尼,今在江南。余云:某去江南受戒已,再回侍侧。师云:万里迢递,汝何轻言!余云:师言不受比丘戒,不名为僧。某舍道皈释,原为作僧,若非僧者,剃发胡为!师默然,余亦退。如是频频白师,师皆无语。至四月八日讲期圆满,于午后又诣方丈告假。师见念切志坚,乃云:是汝业力所牵,前途是福也要去受,是苦也要去受,任汝去罢!有数人欲同行,亦皆告假。师云:汝今甫行脚,即有多人相随,好则成善知识,否则是江湖头。余拜谢云:承慈悲授记,某今作善知识去。


○发足参方

  此是崇祯六年,余三十二岁。即四月八日申时分离栖云庵,行二十五里,夜到一小庵借宿。成拙二月中先上鸡足山,相约四月二十日在大理府三塔寺会,余克期而至,未遇。次日随喜感通寺,成拙方到,从此南下相伴不离。行四日至北岩谷鸟寺,逢一在俗相知,于彼出家施茶,见余惊讶,云:何为僧行脚?自怨年老,不能相随。余劝专修净业,彼立愿念佛终身。住十日别行。


○望茔叩别

  至五月初二日,遥望白云,家乡在目。离城十里,宿金蟾寺,思双亲不能养,伯父不能葬,一夜雨泪不干。其二幼弟抛撇七载,不知竛竮何状,以谁为依?此去长别,不忍不会。天明向成拙言斯心事,行而复止,再思再叹。今若以手足情存,此会必堕业网,岂特出家受戒修行不成,抑且无门以报生育深恩!当观各人定业因缘,凡人生世,贫富苦乐,寿命短长,皆前生自作之业,今世自受之报,纵父子至亲,不能相代。但恨未得亲面,是忘仁义而缺慈悲,今莫如之何,惟将修行功德,回向拔济。由是挥泪绕城,望西山祖茔倒地叩首,痛切心酸,足软难举。勉力奔驰至广通县,宿古寺一单。


○忘情割爱

  次日行至禄丰县途次,遇亲眷周之宾,从省还楚。远相呼云:许冲霄汝在何处?几时出家?今向何去?余答:在鸡足山出家,今下江南,受戒参学。问:有信回否?余言:信难尽说,二幼弟藉仗垂顾。面虽回答,足不停留。彼复仍问,余心悲咽哽不能言,彼立顾远乃去。成拙云:既未相见,当说信回。余云:顿割亲爱,说则反惹情生,古云,心如铁石,志愿方坚,情爱不忘,至道难办。


○碧鸡金马

  又行数日望近省,进碧鸡关。此关峰峦秀拔为诸山首,俯瞰滇池,一碧万顷。遂附舟而渡,登岸至省,宿城外弥勒寺。同行众友欲游诸刹,息足数朝。余虑逢亲友,恐碍前进,次早走松华坝,出金马关,至板桥驿宿。成拙俗居是寻甸府,出家杨林以纳寨观音庵,因便道不远,邀诸友同往省师,然后长行。过兔儿关,宿何有庵,次早方到。彼师厚德,其兄朴素,皆修行人,一见欢喜相迎,款留半月乃别。


○罗汉灯

  行数日至曲靖府,到破秦山,是昔诸葛武侯与蛮酋盟誓处。有一古寺,在内挂单。余谓诸友云:我等此行,非类泛常游方僧,但观外境,不务正修。应就此处置罗汉灯一架,上可燃灯,下可贮油,日则担行,夜则备用。每晚轮次当执,饭罢戌时点灯,众人围坐灯前,随各所学之经,或读文或味义,至中夜放参,以为行脚定规。


○关索岭与盘江

  行至平彝卫,出滇南胜境,接壤贵州。走一自孔〖一自孔,地图作亦资孔〗,入普安州,行数日过关索岭。此岭势极高峻,周百余里,上立岭营,有关索庙。又行数日过盘江,山路屈曲,上下崚险。顷刻大雨,涧流若吼,山径成沟,四面风旋,一身难立。水从颈项直下股衣,两脚横步,如跨浮囊,解带泻水,犹开堤堰。如此数次,寒彻肌骨。谓诸友云:古人参学,舍身求法,不以为苦,莫因此雨而退其心,将来好说行脚。众皆大笑,冒雨扶行。至暮到山下,宿大愿寺。遇一江南来僧,诘彼途中通塞。彼云:此时行脚最难,遍地江湖多作魔业,见衲衣蒲团人,则不相侵,若异于此,恐障参学。语诸友言:若图一路安乐,且将行李更易。歇息十天,过盘江渡之铁索桥,山崖险阻,林箐蓊蔚,滔滔江流,如箭奔激,乃通云贵之要津。


○安庄卫道上

  次日至安庄卫道上,砂石凸凹,崚嶒盘曲,不觉履底已穿,脱落难着,即双弃跣足,行数十里。至晚歇宿,足肿无踝,犹如火炙锥刺。中夜思之,身无一钱,此是孤庵野径,又无化处,不能久栖,明早必趋前途。想世人为贪功名富贵,尚耐若干辛苦而后遂,今为出家修行,求解脱道,岂因乏履而退初心!次日仍复强行,初则脚跟艰于点地,渐渐拄杖跛行,行至五六里,不知足属于己,亦不觉所痛。中途又无歇处,至晚将践五十余里,宿安庄卫庵中。次日化得草鞋学着,皮破茧起,任之不顾。
  有一江湖随行数日,歇宿不离。次日午后至一小河,是独木桥,长二丈许,成拙等先过前行,余徐徐在后,彼亦随之。正至当中,余回首大叱一声,彼惊落水。余指云:汝从今洗心去作好人。彼赧颜上岸,俛首别行一径。


○止水庵写经

  途中种种艰辛,诸友皆不以为患。度夏经秋,于十月初,方到湖广武冈州〖湖广即两湖也〗,宿止水庵。主僧异卉,极有道念,询问余等,知从滇远来,留住过冬。一日,请余入房吃茶,见案上有《法华知音》一部,在滇时闻师赞此解,落影于怀,欲借钞写,奈无纸笔。彼弟号中立,好学,识余所欲,一切成就。是年冬每日大雪,加之屋空,朔风贯入,余惟一衲,就单缩颈钞写,虽手指冻皴,笔墨凝滞,亦未少停。彼师兄弟见余坚志勤学,倍增怜敬,赠以棉袄,余愧受服,自有生来于此始着棉衣。其同行二三友相别朝海,成拙、觉心随伴。
  此武冈州藩封岷王,有一宗室讳烟离,喜攻书画,与异卉师交往。十月中踏雪而来。携疋纸一张贴之壁上,欲画“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图。炭稿数次,仍未决定。余立旁观,语云:凡善画者,意在笔先,下手不假思议,方得其神。如此再三拟度,恐无天然之妙。彼顾余云:说则似易,作则实难,汝能否耶?余笑答云:颇晓一二。彼即过笔与云:请写此图。余接笔在手,先存意布境,遂一挥而成,投笔于案。彼深赞美,语异师言:僧中所隐高士不尟,可将此图悬庵。自此频来坐谈,亲书三手卷,赠余及成拙、觉心,叙其参访知识行脚因缘。


○梁家庵听《楞严》

  正月初五日〖师三十三岁,崇祯七年也〗,和宜法师在梁家庵开讲《楞严》,去止水六十里,中立师相约听经。成拙未读《楞严》,先往宝庆府五台庵,亲觐颛愚大师,经完至彼相会。余等三人到彼,听众仅二十余人,皆各攒米一石、银一两结社。中立先攒入,余与觉心随身衲衣蒲团,无攒单之物,意欲随喜即行。中立为白法师,知是滇南淡薄,故免攒单,随众听讲。余向觉心言:虽法是师施,食乃众备,何以空受!由是两人自愿行堂洗碗,其扫地担水,不待人呼,暇则相助。四月初一日圆满,中立住此,余同觉心辞往宝庆府,投大报恩寺宿。


○纳衣进堂

  闻寺中有自如法师是云南人,故往参礼,叙问出家并南来因缘,法师随以师弟呼之。余请问所呼,师云:吾剑川州人,石宝山僧,幼从亮如老法师受业,依止六年,深领法诲。一往音问绝通,今会公犹见师,所以论法亲,应呼师弟。汝在滇中听师何经?余答:曾听《法华》、《楞严》,但植其因,未谙其义。又问:今从何来?余云:从武冈州梁家庵,听和宜法师《楞严》而来。自师云:和宜法师是吾同参,此来恰好。颛大师〖《灵峰宗论》中有《颛愚大师塔志铭》,又《祭文》〗新出《楞严四依解》,诸护法请流通,大师命吾在寺代座讲演,听众已有百余,少一后堂,师弟可任之。余云:允一散单足矣,板首万不敢当。师云:狮子之儿不须过逊,吾为置办衣履进堂。余云:乞肯二事,一仍随衲衣蒲团入堂坐卧,次恳方丈莫频呼赐食,但餐法味,佩感无涯。师意不然,必令更衣。
  寺中有一房僧野溪,亦在听众之列,久依颛大师〖灵峰最佩颛大师,今读此一页余文,如亲其人〗,次日往五台礼大师,问及讲期中事,彼将余来历并所恳之事,呈白大师。大师云:吾幼在北五台竹林寺,依月川大师,随众听讲,亦是衲衣草履,杖笠蒲团。乃至行脚天台、南岳及到此宝庆,亦复如是,不曾更改。因檀越建此庵,跪捧衣履乞吾更换,不受则长跪不起,故尔从之,令其生信故。每见禅和子习气不除,莫不爱好,罕有别行一路。今闻云南来此人,不被境转,略践吾脚迹些子。汝回寺中,向自法师言,随彼本志勿强,可以诫慎多贪者。自师遂如余愿进堂。众中有赞古朴者,亦有讥其显异者。讥赞俱付之不闻。
  起期三日,方丈命四板首覆讲,轮次六周。西堂有缘他往,首座抱病告假。堂主可度,是南岳荆紫峰无学师法嗣,性醇好学,与余心志相投,彼此互敬。自四卷以去,佥余两人轮讲至终。


○谒颛愚大师

  道场圆满,自如法师率众诣五台礼谢,正值大师跏趺伞下,所以别号伞居道人。自法师礼谢还寺,留余伞下赐饭一餐。其蔬是苦瓜一盘,大师先吃,呼余吃之,其味入口甚苦,不能咽,复不敢吐。大师微笑,谓余云:先苦后甜,修行作善知识亦尔。余礼谢其开示。大师言:汝有些骨气,今向何处去?余云:在滇发足时,本为寻三昧和尚受戒,受已随便参学。大师言:三昧和尚是真律师,可往受戒。而云随便参学,江南丛林,大半讲席〖可见当时讲席之盛〗,规矩不严,人多狂慢。若不相宜,还回吾所,切莫沿流放恣。汝将来必为法门梁栋。即呼侍者,取自撰文书一套予之,复诫勉云:当效吾操履。余拜受而别。


○雉潭

  次日约成拙同朝南岳。自宝庆五日走杨柳塘,登后山而上。游九龙坪、古大坪,其侧有雉潭,三昧和尚至此潭,龙化雉鸡,从潭心鼓翼而出,三昧和尚即予授三皈五戒也。再历茅坪等诸刹,绕天柱峰、烟霞峰,从祝融峰下至南岳庙前,于茶庵挂单。


○别道至江西

  会云水僧,余问途次。彼云:此时流寇猖獗,正在常德、澧州、公安、荆州等处地方,防卫甚严。官兵不良,多将僧家行李夺去,反以奸细加之,冤屈无申,枉受苦恼。诸师切莫下去。余与成拙耳虽闻此,心靡怖退,岂无益而徒行数千里!遂问庵中主人,别觅去向。彼云:世道既乱,且缓住此,太平再行,何以急迫?余云:我志已决,时不待人,求指别径足感。彼云:路虽别有,最是荒僻,途中少有行人,一派尽是山岭。须从黔阳走会通,往吕林县〖吕林应作醴陵〗,过普安慈化寺,问万载县路,至瑞州府,可以到江西省城,则不经由流贼所在之地。次早依言而行,果是重重山岭,不睹村庄,荒凉之极。或清晨一餐至晚,或全无早餐即行,每日途行不减七八十里。


○游庐山礼东林道场

  半月余方绕至江西省,宿塔下寺,歇息三朝。复走德安县,随喜庐山,游归宗、开先、五乳等诸刹。一日行至万松庵将晚,扣门借单,庵僧怒气闭门不允。渐渐天暗星悬,旁观路边,有一大石下虚丈余,三人置蒲团而坐。少顷门开,彼僧复来驱逐。余等自叹无缘,反怜彼痴,付之不闻,强坐一夜。东方将晓,三人随路而行,至豆叶坪用早食。次游晒谷石、仰天坪,乃至金竹坪。日将坠西,到东林挂单。彼禅堂在后,云水堂三楹,冷落不堪,草深尺许,墙颓瓦脱,窗牖无遮。中有一无梁殿,入内礼佛,见飞尘积厚,鸽雀秽污,与成拙扫除净洁,置蒲团佛前之左,议念佛一宵,不虚到此古白莲社。当家僧从内而出,谓不告执事,私自移殿,厉声诃责,不容歇宿,驱至山门。化主老僧留饭许宿,彼当家僧复来责其老僧,即以水泼地令湿,使不能坐卧。余等谢彼老僧出门,谓成拙、觉心云:多生曾与彼种不如意因,今当还报,可作善知识想,成就我等忍辱行,切勿起怨恨心。但此时无处可栖,成拙言:适从此过,见路下有一树林稠密,可以入内止宿。即下路寻林,却是一古坟墓。三人以蒲团着地而坐,旷野空寂,又无月色,至初夜时忽闻一声擒捉,四下齐喊。余谓成拙、觉心言:倘彼下毒手追来,则皂白不分,即是定业。至天明时,闻有差马铃鸣,乃知是通衢大道,其心稍安。三人出林,见田中有人,问云:夜来四处齐喊为何?答言:此时田中麦熟,防人盗取,故尔惊之。三人大笑。


○走九江府礼诸祖道场

  往西林随喜过一宿。走九江府,日已沉西,城外各庵俱不留歇,谓地方严禁,过江可宿,只得忍饥渡江。至中流,渡子索钱,余解系捆脚带予之,同舟有道人见已,为余等出渡钱。登岸问旁人宿处,答言:左近无庵堂,顺堤下去七十里,到凿港,是五祖离母墩,有一茶庵接众。余向成拙、觉心言:我等被人所诳,前庵又远,西南风狂,宜各勉力速行,不必在此犹豫。三人迎风掩口,背月奔途,至后夜方到。敲门求歇,幸主僧道心,即起开门请入。问其夜行之故,余等详告,彼叹息行脚之苦,悦颜烹茶。余嗟云:不至九江庵堂,焉显此处道念!次日早食毕,问其去向,方知一路祖庭殿宇颓朽,皆三昧老和尚修葺重新,故往随喜。遂奔黄梅县,登破额山,礼四祖道场。复走冯茂山,礼五祖道场。上高山寺,礼净鉴祖道场。过铃铛岭至老寺,礼千岁宝掌祖道场。往潜山县,礼三祖道场。走青阳县朝九华山,望大殿下有一庵,往宿,无有晚餐。次早坐之久久,主僧云:庵中淡薄,惟安空单,可往房头化饭吃。余谓二友言:房头荤厨,那有净食!三人随即上殿,礼拜菩萨已,空腹下山。行十余里,到一宿庵用小食。


○太平府

  走太平府,闻融悟法师在青山讲《法华经》,去府不远,三人欣欣问路而往。到已日落,当家僧见杖笠蒲团不安单。说之再四,观天晚难行,乃令领出山门外,于路旁一小土地庙宿。三人将蒲团相重对坐,余云:既为法来,岂因此空回!次早仍入寺吃粥已,听经一座即下山,向村乞食问路而行。


○抵南京

  于初十日巳时分到南京,遥瞻报恩寺宝塔,五色凌空,光辉映日。进内顶礼旋绕,至午腹饥无食,问塔下随喜者,何处有接众斋堂。有人指示云:南廊三藏殿便是。到彼礼佛,坐殿台旁,出进有僧,全不相问。余等疑此何故,起身出门,遇一老僧,说其所以。彼云:南京是讲席禅堂,若衣履整齐,是清客禅和,乃有人接应,汝等是方僧行脚,故尔不问。


○不为众者不可亲近

  遂即进城,至钟鼓楼西大佛庵挂单。其佛以芦篷覆之。主人实念修行,以盏饭接众,甚喜余等,问从何来,答从云南来。彼云:兴善寺当家者号印吾,是汝等乡里,可往相看,自然留住。次日午间往彼安单,见大众皆是多年虫蛀仓米,少盐臭齑。及至各寮随喜,见彼眷属,俱食蔬白米。当家之徒号廓然,亦滇人,闻余等语音,晚到云水堂认乡里。余言:我等是贵州人。彼再问,似欲留住。余谓成拙、觉心言:万里而来,宜依止有道德善知识,如此不为众者,宁甘淡薄,不可亲近。


○僧仪

  闻觉悟法师在圆觉庵讲《楞严经》,出城往听。遇有檀越设斋,凡十方僧,俱就韦驮殿地板而坐,两人四木碟菜。余共一方僧,自具威仪缓用,彼举箸不停,一扫四空。斋毕出门,对二友言:我等久后若有因缘为众,其菜不论几色共攒一碗,随便任用。一则僧仪可观,次则令人信敬。如今日此人,则僧体丧尽,何异饿夫?


○两人不开单

  复往普德寺随喜,至禅堂内挂单。晚间议云:今十月将终,途行恐寒,莫若在此暂住,春暖再行。次早粥罢向都管讨单,彼言:两人尚不予单,况是三人?复看余云:钟板堂香灯单予汝一人。余笑云:我粗莽不能剔琉璃。三人收拾行李出门,语成拙、觉心言:京城丛林既三人不予单,且各分散过冬,约在腊尽相会。闻华山好学事,我去读楞严咒。成拙言:我同觉心往祖堂,师咒完可来。余将蒲团与觉心换一卧褥,由是三人分别。


○上华山

  上华山到半坡已日落,投石门庵宿。晚间茶坐,问主人云:闻华山好学事,余欲往之。主人云:山中有一老首座师,是云南人,久在北都,来此山中十载,阅藏已三周,最喜人学事,我亦从学等韵。常住寂寥,有四房头,幸尔各不别爨,仍同一厨,虽然三餐薄粥,往来朝礼铜殿云水,俱留宿食。既欲在山,须放下身心,莫嫌淡薄。


○大丈夫不用不明之食

  次早登山到常住,礼佛已,周遍随喜一日,隐隐犹如熟境。诣首座师前顶礼,求学楞严咒。师问:何处人?出家几年?此咒应先熟读。余云:是滇中人,方出家即下江南,又不识字,所以欠读。师遂允许,语云:既在山中,可去行堂,于厨下安单。至十一月天寒,碗水连冻难开,余以净巾拂拭干,次早易散。水单一人难供,余亦助担。
  厨下典座号了然,少年伶俐,但有房头将米倩彼造饭,或煮菜,一经其手,必留少分。一朝余背咒回,彼留饭请吃。余问:大众是粥,此饭何来?彼言:好意留予,反追问之。余云:大丈夫岂用不明之食耶!起身出外。从此厨下皆回互,难容共宿。典座私与都管议之,板堂无人,将余在内看香接板。此堂空,单宽独眠,如卧冰室。有一房头老僧号云山,乃阉宦出家,最有道心,怜余志高守贫,一日黑夜推门而入,近余耳语云:送此物予汝遮寒。言讫即出。余舒手摩挲,似棉不柔,覆之不暖。天明视之,乃重补旧棉胎。物虽如是,感念垂慈。
  至十二月十六日学咒完,礼谢首座师。师云:开春元旦,有河口镇桑居士,就山中礼皇忏,汝当读熟〖可见当时经忏稀有,亦甚郑重其事〗,其忏资可以造衣单。余与成拙、觉心约在此时会,无心于此。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天将晓时,向首座师房三拜,下山至东阳,问祖堂路,行百余里,日坠星悬方到。问成拙、觉心,云水堂主云:数日前彼二人同去朝南海,曾留信云,若华山绍如来,可随后赶上。次早过牛首,逢化主顿修,于贵州水月庵曾相识,强留度岁。次日小食罢,不辞而行,走灵谷寺,是腊月三十日晚。云水堂中,大半江湖,扰杂之甚,又无空处,余就门扇后坐至天明〖师三十四岁,崇祯八年也〗,吃早食已即行。出门遇当家师号弘传,语余云:今是元旦日,何以即行,请回安息数日。见彼道谊殷殷,复回用午斋讫,仍出灵谷。行二十里,宿一小庵。


○古林庵乞戒

  初二日歇土桥南庵,初三日于途中忽遇成拙,问云:汝二人同去朝海,云何独回?成拙云:觉心至无锡县先去海上,我后到杭州,闻三昧老和尚在五台山旧路岭传皇戒,所以返回相约同往。余云:五台路远,皇戒未实,莫若南京古林庵受戒,此处是律祖古和尚开创,于汝意云何?由是两人到古林庵,言其受戒。知宾云:若欲受戒,每人攒单银一两五钱,衣钵自备。成拙有衣无银,余银衣俱无,惟有滇南大密蜡金念珠一挂藏怀,即取出予知宾作攒单造衣之费。知宾接之,似肯,入房。余耳目少聪,见窗内有人窥视,闻言:此二人是江湖,恐念珠来处不明,切勿予单。知宾出房语云:常住不便,自备衣钵再来。余接念珠在手即行,彼留吃饭,余云:是龙须归大海,岂在牛迹窝中!即出投别庵而宿。次日渡江过浦口。


○赴五台道中

  正月十四日宿红心铺,闻流贼将近,男妇涕哭,抛儿弃女,惨不可言。余同成拙咽无点水,腹无粒米,从旦至暮,奔走百余里宿三铺。十五夜,流贼破凤阳,烧毁皇陵。成拙与余走北,徐州歇。次日渡黄河无船〖黄河为旧黄河道,与今异也〗,坐岸至午间,有差马至,捉得船来,附之同渡。正到中流,水甚激湍,渡子酒醉手软,船又渗漏不坚,差使慌乱呼天,余二人惟专念佛。幸有微风飘船入芦苇,置浅水上,两人手挽芦苇,涉水登岸,投宿荒庵。


○参礼三昧老和尚

  次日长行,或冲风冒雨,或戴月披星,或望村庄乞食,或就耕夫化餐。于三月初一日至长城口,过龙泉关达晋地,到五台山旧路岭。其十方堂在山门外,二人安单已,诣方丈参礼三昧老和尚。有二北僧守门,语云:有香仪可进,若无且退。见彼人语粗硬,难以理言,回堂叹云:登山涉水不远数千里而来,今无香仪,不能亲见善知识。成拙言:不必忧恼,明早守门者去吃粥,自进礼拜。次早忍饥,直入方丈顶礼。和尚问云:汝二人从何来?答:从云南来。又问:来此作么?因无衣钵不言受戒,但言朝台。和尚云:文殊在汝,反来朝台,实念修行去。二人礼谢而出。由此发愿,若作善知识,不受客僧礼,俾淡薄禅和易得相见。


○琉璃光下读经

  遂上台至塔院寺。彼寺有二房僧是师兄弟,发心讽五大部三载〖五大部者,相传为《华严》、《涅槃》、《金光明》、《大方便佛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见已相问,知是从滇远来,欢喜留住。成拙自愿担水,送余堂内讽经。成拙担水毕,专读《法华经》。余除上殿佛事已,惟阅《楞严义海》。二人口无杂语,足不散蹈,每至中夜放参。台山大小诸刹,皆以燕麦磨细调糊为餐。本寺方丈师号德云,及房头众僧,看余二人如是勤学,一月不更,俱生信敬,私请米斋。余共成拙议云:我等众中学事,令人睡眠不安。彼伽蓝殿夜点琉璃,内空无人,莫若就琉璃光,一者不碍于他,次则心寂易记。约至夜静时止。五台春秋尚寒,况乎冬际,到十月间,衣又单薄,手捧经卷,足立光下,用功时浑忘所以,至于歇息掩卷,则指不能曲,足不能移,通身抖战,寒彻肺腑。然虽如是,其志愿愈坚。


○初登讲座

  至开春是崇祯九年〖师三十五岁〗,于二月初,觉心朝海回南京,寻至五台山相会。三月中有一朝台僧,是楚人,号皎如,曾在宝庆府同听颛大师《楞严四依》,见余在堂,入内相看。众问其由,彼详说余之行脚。方丈德云师知已,设斋集寺众,请余四月初一日讲《楞严经》。因叨厚爱,苦不能却,至七月初一日经完。余等始入台山,即住塔院,未朝五顶诸刹。初三日先上东台,彼主僧即以法师礼款接。次登北台,当家僧亦尔。由是心怀惭愧,所以余台未朝。


○赴北京

  初八日告辞方丈及众房,欲往北京乞三昧老和尚戒。方丈师切留不舍,见余心志先驰,不能久住,遂备三骑骡,送余及成拙、觉心,同行至旧路岭,留宿一宵。次早德云师仍不忍别,复送至棠梨树下院,天明饭罢拜辞。德云师含泪嘱云:若受戒已,还请入台,切莫负望。


○到保定

  七月十九日到保定府方顺桥西,罗睺寺宿。成拙在台时,曾有沧州道人相约,故尔往彼〖此时成拙逃散,至十二年,乃到华山,见卷下〗。次日午后出寺门散步,远望一树林荫翠,与同行六人趋林,贪凉坐久,日将西沉。望空中隐隐似雾,耳闻啾唧之声,渐渐飞尘若云,少顷老幼男女遍野竞进,犹山崩海涌而来,方知为兵马驱迫。同坐者各自逃散,惟觉心随之。两人不能复回宿处,亦不能奔走通衢,向南乱步,投宿多是小庙,日食仅可一餐。


○改号见月

  逢沟涉水,路错绕道。一日行次腹饥,歇息荒冢树下,谓觉心云:我等自滇而南,自南而北,今复自北而南,往返二万余里,徒劳跋涉,志愿罔成。披剃师命号绍如者,以冀弘法利生,斯皆绝分,愧之至极。余名读体,体者身也,乃法身理体。读教以明所诠之理,理明则诠忘,犹因标指见月,月见则指泯,今余改号见月。二人转思转悲,目泪难禁。有一老人过此,观余二人伤感若是,诘问何故。余详告行脚不遂之苦。老人叹息不已,语云:吾姓李,是长斋道人,孤无眷属,为人训蒙。因兵马大乱回家,前面小庄便是,可请同往歇宿一日再行。及至其家,被贼劫物,室内罄空,彼往邻家借得粗面,作饼为供。次日辞行。


○南宫县道上老僧

  又走六日,上南宫县大道。至午后无化斋处,望前有一小庵,觉心在外,余独进内。见一老僧,无人相佐,自己炊煮。向之问讯,亦不还礼。余即为彼烧火。饭熟自坐而食,余亦自取碗箸盛饭坐吃,亦不言语。彼吃一碗,余添第二。乃云:世间不见汝这人,主不说,自取食。余回云:世间亦不见汝这人,客在前,不逊请,便自餐。彼看着大笑道:也是个禅和子!我幼年曾参访知识,行脚诸方,因不老练,多忍饥饿。汝今如是,请随量用。余云:门外还有一道友。彼生欢喜云:请进同用。二人饱餐告别,彼复留住三日。


○平素师

  至九月初到江南瓜洲,于息浪庵挂单。遇一滇僧,号清如,叙问行脚,知在北遭兵难回南。次日同余二人渡江,往甘露寺。当家师号平素,亦是乡里,久住镇江府,皈信者多,最喜滇人下南参学。清如先为通知,余同觉心次进礼拜。平素询其遭难之由,余不讳实说。师安慰云:吾少年参访,亦有许多逆境当前,道心毫无退堕,今日乃有些须因缘。汝二人寻师乞戒,往返南北,种种坎坷,初念不怠,他日化导因缘自然殊胜。且放怀住此,开春崇祯十年〖师三十六岁〗元旦,是吾母难日,讽五大部经报恩,汝二人可同众讽之,其衣单在吾为办。至期毕已拜辞,余云:三昧和尚遥居北都,不能复往,俟南回时再求受戒,今欲诣天童参禅。素师赞助,为置行李外,每人赠路费银二两五钱。


○丹徒海潮庵

  二月初三日到丹阳县桥头,欲附客船而行。觉心将被囊放脚下,看众船家争掣客人,互相排挤,被囊被人盗去。嗟叹因缘何至如此!幸余路费随身。日午往海会庵投宿,见无行囊不肯安单。告以桥头失物,彼庵去桥头不远,问知是实,送云水堂。遇有二游方僧,向北去曾同行数日,知余等行脚,语云:汝等求戒,三昧和尚已出北京,正月在扬州府石塔寺开戒。今丹徒县海潮庵请,二月初八起期,何不速去受戒!闻说愁闷俱解。


○熏六教授师

  次早同觉心复返海潮,恰遇和尚入庵。闻教授师是楚人,号熏六,量洪智巧,辅化威严,总理戒期中事。乞知宾引至师寮礼拜,师问乡籍,余答滇中。师云:此庵当家者为葬师起期,每人攒银一两,衣钵自备。余云:行李在丹阳尽失,止有二两五钱路费。教授师云:此但一人攒单并造衣钵。余复为觉心求单,遂送余进戒堂,觉心入行堂寮。


○让坐

  新戒堂引礼师号耳圆,是山东人,性直欠方便。见余全无行李,不请律读,终日默坐单上,不犯堂规,无事求问,心不悦余。诃云:见月,此处非坐不语禅,为何不请律熟念?余答云:某不识字,亦无钱请本。凡有求戒者入堂安单,引礼师呼余云:见月,汝到此处坐,让后来人。余即如命,持衣钵移后而坐。如是后进堂十余人,一一皆呼移退让之。又有末后一人进堂,高单无空,将余移下地与香灯共坐。余毫无怨声,作游戏想。同堂众戒兄观之皆不平,谓余懦弱至极。余言:修行以忍辱为本,何况俱是同戒,理应移让。


○背诵毗尼

  至临背《毗尼日用》,引礼师将余开列于首,意欲折伏恳求。诸戒兄俱为余愁,语云:量汝不能背,何不拜求更易?余云:且到明日再看。次早执签引九人,至教授师前拜已,余一气朗声背终,犹泻瓶水。教授师云:汝每日默坐,谓不识字,今背得如是醇熟?余云:非不识字,为无钱请律,所以默坐,谛听左右邻单戒兄读,因此记得。师喜赐茶。回堂中,众同戒俱来相贺,于中最契者十三人,俱能其事。


○覆讲《梵网经》

  此期讲《梵网经》,香雪阇黎师代大座,四板首轮次覆讲。一日首座师号乐如覆讲,惟念和尚《直解》,于中一字不加,一义不出。余同契戒兄连坐一行,彼此相视,失口微笑。首座师见已不悦,回堂中即开余等十三人覆讲。新戒沙弥自来未有此事,无非方便令求忏悔。过三日不见求悔,只得将所开之名呈送方丈。和尚谓实情举荐,一一慈允。此乃作假成真,难于停止。至余覆讲日,内外惊骇,俱来集听。和尚、二师亦设座于后,慈降加庇。所讲者,是上卷中十金刚种子第十信心位。开卷念文已,先玄谈大义,然后依文解释。下座众口赞善,和尚、二师咸欣慰之。遂至方丈礼谢,和尚赐予被褥衣履。熏教授师问云:汝依谁听经?余言:在滇中依披剃师;行脚历宝庆府,遇自如法师代颛大师讲《楞严四依解》,亦曾随听。师云:颛大师是吾依止,自法师是吾契友,何不早说!熏师愈更青目,遂施觉心衣钵,入堂受戒。


○折伏魔党

  于三月二十日午后,有丹阳贺家子侄,乃年少书生,性多傲慢,不信三宝,酒辛入庵,直进方丈,坐和尚法座笑谈。侍者相谏,彼反诃之,寺众不服故驱去。次早书生结众,来庵生事。和尚令圆戒罢期。寻常晚课,多在家者随喜。熏师欲以方便息事,保全道场,于晚课毕,集大众在韦驮前,白云:今道场被魔挠碍,不善终始。汝等弟子中,有舍身命护法门者,出来担荷!如是问已,众皆默然。余即应声排出,礼熏师。师云:汝但一人,何能欣为?余言:和尚戒子遍布天下,某一人当先,余皆从之。出家人无妻子可恋,无产业可系,无功名可保,无身命可惜;托钵饱餐,不赍路费;丛林栖止,不纳屋租。凡是僧家,以戒为亲,况为法门,谁不勇敢!一年十年必除魔党,和尚、二师请自晏安,莫以此事为念。若彼党中,果有能舍得妻子产业,弃得功名身命者,任彼挺身出来,与某甲作对。否则各务学业,深培德本。自古德行文章,不负庠中士子;功名事业,当为天下丈夫。岂为他人是非,而丧自己行德!熏师云:汝今众中如是承当,日后所为必依此说,何虑法门之不静,魔障之不除!大众各散,使随喜晚课者闻知,展转传播。次日午后,果有二十余人,是庠中斋长及乡耆等,至庵相拜熏师,亦请余会,以理讲和。圆戒仍在四月八日。和尚集众方丈,向二师及诸久随上座言: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其见月,尔等为法为师,当如彼胆量心行,吾于此期中得人也。众闻礼退。二师开示余等同戒十三人,恒随和尚,冀为法门梁栋。


○画图祝寿

  初十日回扬州石塔。有本府慧照寺请和尚,择于四月二十日开戒。五月十八日是和尚大寿,众同戒俱乏礼物,余议可裱一长卷,自画五十三参图奉祝之。因此无暇,不能随期。和尚闻知,令余在方丈静画。复笑语云:见月,汝初登戒品,即入吾室。余愧礼拜。六月二十日,海道郑公请和尚石塔寺建盂兰会,讲《孝衡钞》。和尚命余往慧照寺,代香阇黎师座,讲《梵网直解》。香师回石塔,代和尚座讲钞。两处道场,皆七月十五圆满。


○不更法名

  香师开示余同戒,求和尚改法名,以便常随任事〖改法名事,蕅益大师曾痛斥之,香师未能免俗,故以此开示〗。众同戒依言诣方丈,竞先礼拜求名。惟余独退于后顶礼和尚,跪白云:某因披剃师指示,方得离滇,南询和尚乞受大戒。若无披剃师,则不能薙发出家,亦不能受具为僧。恳和尚大慈允听,仍呼旧名,令某不忘根本,愿终身常侍座前。和尚语云:吾初受戒已,诸上座亦劝求律祖更名。思律祖讳如字,吾是寂字,披剃师讳海字,亦不敢忘本,改性字超于海字。吾弘戒三十余年,今见汝存心与吾同,不自欺也。作善知识惟重行德,不在呼名,许汝仍称旧名。


○海潮同戒盛事及学律感应

  彼时有泰兴县毗尼庵,请八月十五日开戒,众俱随行。熏教授师于初十日晚,白和尚定执事,谓:某教授新戒,中气不足,精神渐弱。应设一教诫西堂,总理各堂戒事,其单位安于新戒首堂,此任惟见月可以当,请和尚智鉴裁度。和尚即命侍者,集两序于方丈,白众差之。余跪白云:某今岁四月八日始圆具戒,未及半载,敢叨重任,岂有自不谙而教人者?恐无益于新戒,反有负于慈恩。请和尚于诸上座中,别选堪任者委之。和尚云:熏教授所举不错,吾亦知汝心行作用,十地菩萨尚且寄位修行,汝今不妨自学诲他,以体吾心,即此成就二利。两序齐声云:当顺慈命,不可再辞。余遂拜受差委。同戒中映宇、苍悟为书记,慧生、以仁、裕如、若愚、观之等为引礼,各各奋志认真,和尚座下未有如海潮同戒之盛。其首堂引礼,即余受戒之耳圆引礼师。余虽居权位,动止皆以师礼尊让。彼亦不执我相,堂规咸逊余行。
  但余私心抱愧,倘遇乐学律者请问,何以决疑令喜?一日晚,诣熏师寮,白此心事。师云:藏中有大小乘律千余卷,吾未阅,汝既有此志,可请读学,作大律师,不辜吾于稠人广众之中识汝。由是觅人往嘉兴请得《广律》,从此昼则总理各堂戒规,夜则灯前展卷详阅。临文古义滞处,苦无谙者请问,掩卷长叹,惟礼祷菩萨,乞求开晓。礼罢少坐片时,复展卷味义,犹开门见山,泠然无疑。如斯感应,每每不爽。


○却新戒供衣

  此期定十一月十五日圆满。三日前,本堂新戒同造黄绸大衣一顶送余,均感教诲不倦之心。余语众云:和尚与教授师,将重任委付,理应尽心司职,辅化法门,岂为邀名贪惠而为首领!正色辞之。彼等持衣至方丈拜跪,陈说奉供之由。和尚谓余云:律中惟禁贪求,不禁自施,汝可受取。余云:某不受此衣有二意,一则愧己戒浅任重,恐不足者借此生谤;次则和尚法门高峻,恐后司事者以为例端,故尔却之。和尚肯首,谓众新戒:西堂不受此衣,为全己德,惜护法门,汝等莫复强送。十八日随和尚返扬州石塔寺。高邮承天寺,请十二月初一日起期,至开春正月十五日圆满,余仍为西堂。

一梦漫言卷下

继主千华见月叟自述
弘一律师批注
后学大光校文


○熏师请三昧和尚付衣

  崇祯十一年〖师三十七岁〗,正月十七日回石塔。本府善庆庵,请正月二十日开戒,三月中圆满,余仍居首堂。邵伯镇宝公寺,请四月初八日起期,余居西堂,戒期圆满,仍还扬州石塔。
  崇祯七年,和尚在北都弘戒,神宗之女荣昌公主与驸马杨公,阖府皈依,遣使送金襕紫僧伽黎三顶,一供和尚,一供香阇黎师,一供熏教授师。至是,熏师持此衣入方丈礼拜,含泪白云:某侍和尚座,任教授事十一年,每每留神,观诸新戒品格,验其心行作为,欲觅几人辅弼和尚法门,到今于海潮期中乃得见月。某自思近日食少神减,不久辞世,恳乞和尚慈悲,将此荣昌公主所供紫衣付彼。某目视有人,死亦遂愿。和尚叹云:汝真是吾股肱弟子,远虑法门。即集常随首领为证,和尚亲手以衣付余,语云:汝当如熏教授侍吾,则法门增益矣!余涕泪盈襟拜受。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熏师也,如斯大恩,惟利生可报。六月中,淮安清江浦檀度寺请开戒,七月十九日和尚圆戒,欲上东海云台山随喜,命余督造牒录散众,事毕亦上云台。八月余上云台复命,十三日下山渡海,仍回石塔。


○南京报恩寺开戒

  南京护法宰官,请十月十五日于报恩寺开期。熏师抱病石塔,余侍汤药。和尚进京,独行师为阇黎,香师为教授。复来呼余,坚辞未去,又复来呼。熏师至孝,谓余云:吾病虽重,和尚慈命莫违。所嘱者,吾若去后,荼毗已,可送灵骨瘗天隆律祖塔右〖天隆寺名见后文〗。余闻悲泪,实不忍离。师言:和尚初进南京,求戒者广,两次急呼,想有重托,速行不可再迟。只得拜辞熏师,亦进京城。


○安单整肃

  和尚问熏师病状,余白甚重。仍差余西堂。香师亦以教诫事委付总理。其新戒堂在西方殿后,求戒者六百余。和尚云:新戒多,两阇黎下堂未曾次第安单,汝今可去安之。余即下堂,见行李遍地,观诸人半是听经学者〖可见当时不急于受戒,故有听经多年而未受戒者〗,不无狂慢习气,须以自谦之术调之。于中白众言:余奉和尚差,在此忝居西堂,今与众共议之,听则依规和合,否则不能料理。请观此堂,中间宽广,数百人可以经行,周围单窄,众多难容。若欲都上高单,余者何以安宿?余先就地开单,众中果是真心求戒者,好事让人,即此以显无我而成就菩萨行。请随余次第就地开单,须横直成行,莫参差进出。若是本京或有小床者,明日将来,照今单位安置。若是外京无小床者,俱上高单。各宜肃静。众闻余言,欣然依从,无有诤竞。此堂中新戒六百余人,单次整齐,犹如巷陌,随喜诚为大观。每夜讲律一时,终朝教诫,众皆敬服。


○临坛尊证

  闻点临坛尊证,为首沙弥霄远,年五十岁,是荆州府人,在京久随讲席,与诸同戒议之,欲请余临坛,共往方丈跪白。和尚令侍者来召余言之,余云:某腊不满二夏,而况德薄行凉,何敢预尊证位。和尚言:此是数百新戒同心愿请,非汝妄僭,不必再辞,所谓因缘时至。余遂勉强拜谢。


○清规凛凛符出家初梦

  西方殿近库司,三时粥饭俱就单用。一日,辰时不来行堂,查问其由,谓行堂者索新戒攒钱,故尔为难。即捉行堂者罚跪香,厨内百多人结党,一齐下西方殿。余往僧录司契玄处说之,彼即令管事僧关闭各门,将典座饭头墩锁,余者或越墙而走。此是京城期场,厨下堂中旧风,从此一整,凛凛守规,无敢相犯。至临坛日,与初出家夜梦无殊。


○迎送熏师灵骨

  忽闻熏师涅槃石塔,送灵骨至南门桥下。余悲忆师恩,泣泪不已,即会同戒十三人,迎师灵骨,权送普德供奉,道生师住彼守灵司香。余等回报恩宝塔下,于八方设坛,百僧环绕礼忏七日。十二月初一日,和尚、二师,及诸上座,余同戒等,领众新戒,幡幢引导,执持香花,千余众佛声不息,送师灵骨诣天隆寺,不违顾命。戒期毕,大司马范公留和尚一花庵,择元旦日皈依、禀戒。余等拜辞和尚,先还石塔〖师三十八岁,崇祯十二年也〗。


○宝华道场

  正月初九日,和尚登舟回石塔,龙潭阻风三日,有定水庵僧楚玺,乃妙峰大师孙,大师奉神宗旨,建铜殿于华山,请和尚随喜。到山见路径草覆,阶陛参差,殿堂香灯寥落,廊庑空寂人稀。和尚叹息云:此丛林未及五十载,云何冷落如是!楚玺言:因乏道德人主持耳,恳求和尚慈悲中兴,先祖觉灵亦感不浅。和尚慨然许可,遂下山,次日渡江还扬州石塔。


○礼请住山

  江阴十方庵,请二月初八日开戒,香师为羯磨,余于此崇祯十二年始为教授。和尚凭首领委云:凡有求单进板堂,及安外执事,总在教授处,不须问吾老人!余思任重事繁,惟体和尚慈心,不负熏师识举。二月中,华山楚玺等,持南京诸护法书到庵,请和尚住锡华山。因曾允许,故不再辞。即令知宾引彼等巡寮,及进余房,但以目视。余知其意,语云:崇祯七年冬,在山学事,深扰常住。彼等大笑云:适间面熟,疑恐不是。若是师,云何顿临此位?某等有眼不识。遂叙相别数载因缘。彼等次日回山。此期四月初八圆满。


○三昧和尚接宝华山事,师以教授兼任监院,并先乞许四事

  和尚十五日到华山,晚间方丈集见玄师、支浮师、四弘师、纯然师、独行师、心融师、香雪师、月谷师、达照师,并诸位老阇黎及余。和尚云:今住此山乃常住,非若石塔暂居。汝等众中,必要具道心,有才能,精神强壮,不惜劳苦者,为吾老人作此山监院,余者后定。如是言之,众皆默立。和尚向余云:见月,汝为何不承当?余言:和尚未曾呼名,诸师前故不敢应。和尚云:明明说道心才能,不惜劳苦,非汝而谁?诸阇黎师云:见公当礼拜,莫违慈命。余悦颜奉命,拜白云:某先乞四事允许,方敢承当。一者,三餐粥饭俱随大众,不陪檀越;二者,一切宰官入山,概不迎送;三者,不往俗家吊贺;四者,银钱进出买办不经手。惟尽心料理大众,不怠惰常住之事。和尚云:四事皆如汝愿,但讲律勿辞。余云:监院讲律,事非己任,恐众不服。和尚云:汝今是教授署监院事,非监院行教授事。诸阇黎师云:吾辈中讲律,自然是公,此更当遵。


○成拙到山受戒

  五月十八日,和尚六旬大寿,远近上座,暨十方弟子俱云集。九月开冬期,忽见成拙担衣钵到山。余喜询问所来。答云:从北遭乱一别,独自南奔天童参禅,后往黄山学等韵,今自彼来。一向寻访师之踪迹,不知下落。余云:因改号见月,故汝不知。聚而复散,散而复聚,乃多生良因,作今日奇会。三载未面者,特候吾为汝作临坛尊证耳。


○大权方便

  崇祯十三年〖师三十九岁〗,江南大荒。春期四月八日圆戒。内监苏公等入山设斋,常住办面粗黑,和尚呼余诃责,举掌欲打。余云:和尚忘某最初所乞之事?和尚忆知,谓:不干汝事。即往副寺房,痛打达照师。达师到余寮瞋怨,谓不予遮掩。达师是余临坛之尊证,余对成拙言:今且避之为善,同汝天童去。次早未明,将行李付成拙先下后山相待,天明余上龙冈望方丈九拜,至汤水延祥寺宿。行四日到无锡县,宿镇塘庵,有二三弟子相留憩足〖师去华山共四次,是为第一次去华山〗。四月二十日有山中新戒至,见余礼拜流泪。问其何故,彼云:师初九下山,和尚向大众言,师不应将供众银四十两携去。山中大众纷纷议论,某不得不说,此冤枉师,所以流泪。余对彼及成拙言:非和尚加枉,是大慈方便,使余闻不召自回,若不回,则诸方以为实事矣。次日复回华山,顶礼和尚求忏悔。和尚云:汝无罪可忏,是情不得已而去。故将取银之事激汝,使速还耳。和尚命余仍居教授。


○扶树戒幢

  至冬期新戒百余,已受比丘戒竟,后来北方四人求戒。和尚令香阇黎师为彼授沙弥十戒,师随即为授比丘戒。引礼智闲引彼等到余寮,通白礼拜。余云:律有明制,和尚现在,云何独是一师授彼四人具戒?余非汝等教授,亦无牒录可给。智闲回白香师,师诃责余,谓目无师长,傲慢自专,往白和尚,令侍者召余,评诘其由。余云:香师责某,是以世理而论。某遵佛制,十师不具,独受大戒,是关系法门,某既任教授,应当遮谏。请和尚称量,孰是孰非?和尚向香师云:止止,汝乃一时之错,见月所言实是,改日再请十师临坛,为彼四人授具。和尚异时对诸首领上座云:吾老人戒幢,今得见月,方堪扶树耳。


○改寺方向躬先劳作

  崇祯十四年〖师四十岁〗,松江府超果寺请正月十五起期,新旧大众五百余人。又常熟县福山广福寺,来此期中请和尚开戒,择五月二十八日。松江于五月十五日圆满,令余统执事先往,七月初一圆戒回山。华山乃勅建之处,皆内监督理修造,方向未合,故尔常住不兴。和尚择期改向,惟铜殿不动,余皆移转,工费浩繁。栖霞观音庵,是律祖披剃处,请腊月初八起期。余虽司教授,和尚不时唤回,卸瓦运砖,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去华山

  正月初十〖师四十一岁,崇祯十五年也〗,栖霞期毕还山。知宾履中,彼徒作前殿香灯,行非法事。余向香阇黎师及当家达照师言,皆云可恕。余闻心寒,既破根本,犹云可恕,则律法坏灭。莫若退遁黄山,且办己务。故向成拙言之,彼云:事当从缓。余云:受恩深处,本不忍离。今和尚座下,阇黎板首当家,佥是师长,余乃弟子,独一滇人,速退为美。故诣方丈告假住静。和尚令止,且随楚蕲应荆王请。余云:今预启白,行期未定。奈何意已先驰,身不能系,次早与成拙、天一、常清三人,收拾衣钵,同进黄山〖第二次去华山〗。至太平县五里塔茶庵,遇庚石弟子相留。对山是庆云岩,仲德师所居。旁一小岑,松林翠密,众山环拱,彼请住静。遂与成拙删茅开基,构一小团瓢,月余即就。忽思本拟黄山,今何中途栖止?天一见余移徙,仍回华山。成拙被旌德县请去。独常清随侍。十月初十,庚石送到黄山,住文殊院下之贝叶庵。此山土少石多,茎菜俱无,鲜蔬之念顿绝。至腊月尽是银峰玉岭,寒同北塞。有文殊院静主晓宗,是教授弟子,知余在华山冬不围炉,持米炭踏雪而来,跪恳炙火,故尔从之。地虽寒苦,与进道颇宜,出山之念俱忘。


○回山

  开春崇祯十六年〖师四十二岁〗,正月十一,华山静主戒生师,是余契交。同弟子智周二人,庚石引至贝叶庵。余见迎问:何缘到此?戒师云:教授师十九日行后,和尚二十六日往楚,今岁正月初二日回山。知某与师交好,亲笔发书,接师还山。余即焚香捧书拜读,悲感深恩,如慈父之不弃逆子。留戒师游山五日,又同往旌德会成拙,于彼静室采茶月余。三月初七日,方到华山。和尚已受扬州府兴教寺请,渡江起期。曾留言在山:见月回,可来期中教授新戒。三月初一起期,见玄上座已为教授,岂复可往,故在山中候和尚归,先令智周渡江复命,代余顶礼。及将授比丘戒,慈命复呼。余故往彼,求忏违背之罪。和尚垂怜喜恕,差之临坛。


○代座

  扬州期竟,泰州口岸大寺请开戒,余仍教授。马桥观音庵,去口岸不远,来请起期,和尚亦许。此处期毕移彼。一日和尚赴县中朱宦斋,因皈依求法名者多,和尚将自著衲衣及法名付余,若有礼拜求名者,令著衣当座而予之。恰遇连雨二日,一人罕至,和尚之座未坐,法名未散片纸。和尚归来,雨止人臻,求名复多。和尚笑云:吾座已许汝坐,因缘待有期耳!余闻汗颜拜谢。


○化缘

  八月初一完期。太平府白苧山请九月初一开戒,十月初八圆戒返山。南京报恩万佛阁请和尚十月初一开戒,至二月初八完期。余即于十二日告假出山募米。句容北门外静室有雪幢师,常熟人,虽未秉戒,与余相契,闻余募米,彼愿助成,不半月间化米三百余石。村村相约,开春正月内,皆自送上山。余回礼白和尚,老人破颜微笑云:似此可谓化缘,无缘不能如是。二月初间,苏州阖郡乡绅,请于北禅寺起期,至四月八日圆戒还山。


○甲申国难

  甲申年〖师四十三岁,崇祯十七年也。是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帝自经殂〗七月十五日,南京文武臣僚,于大报恩寺荐大行皇帝,请和尚主坛开戒。弘光皇帝遣内监乔尚赐紫衣金帛。十月望日,圆戒归山。


○严行佛制

  十月中,浙中绍兴府大能仁寺,请十二月十五日开戒。鲁王皈依,恒临听法。乙酉年〖师四十四岁〗即弘光元年,二月初十完期。嘉兴府三塔寺请,渡钱塘江宿昭庆寺,潞王阖府皈依,请和尚登昭庆古戒坛传戒。因先受嘉兴三塔之请,俟彼期毕,再赴昭庆。二月二十八日到三塔,三月初一开期,新戒五百余人,半是天童来者。余严行佛制,莫不兢兢读律,无敢有越堂规。


○建塔酬恩

  一日忽忆黄山住静未久,和尚慈命呼归,意欲建寿塔酬恩,仍果前愿遁山。顶礼和尚,呈白此念。和尚欣允。随即裱一手卷,自书香仪百两于首,后下各堂,开示新戒,随便不拘其数,众闻俱发孝心供养,此期中共化银三百两有零。五月二十日,闻大清兵十八日渡江,南京已归顺。即速圆戒,转回苏州。有昆山县无歇尼,是和尚剃度受戒弟子,闻知接至县中。彼处昙华亭,是和尚祖庭,因恒往来,所以皈依者多。余说建寿塔因缘,无歇自出百两,转化四百有余,共聚九百七十七两五钱。世乱难于托人,自掌苦其系累。


○三昧病还山

  有虎丘甘露庵戒初上座,请和尚于彼歇息。六月初间和尚身染脾泻。上下兵行,水路道阻,不能速归华山。常随之众渐渐星散,惟香师与余,并侍者书记等十四人侧侍。尧峰戒子闻和尚欠安,接彼调养,到已病增,余心甚忧。数日后,香师亦告假去。一日,闻清兵已至木渎镇,去寺不远,本寺大众各自逃隐,请和尚往山顶静室避之。六月初旬闻途间可行,和尚命觅船还山。行至常州,遇兵马阻滞,复转苏州。过三四日稍定,又复买舟至新丰镇。见上流船只漫河而下,问是何故?答言:大兵到镇江,将至丹阳,我等因此逃避,汝船莫去。由是仍返苏州,乱信少平,河下有船来往,方向前进。六月二十六日到华山,大众迎接和尚,礼拜问安。和尚微笑云:到山果然大安,今日与汝等约,三日以后,七日以前,吾岂无悬解乎!大众闻之皆泣。和尚云:生死幻化,实无来往,何以泣为!


○建塔方位

  余即晚间邀诸执事为证,遂将募寿塔手卷展开,请月谷师照名唱数,慧牧师算合分明,共银九百七十七两五钱,交付当家达照师。至夜间忆初改向时,和尚分付达师等,吾塔将来可建大殿之后。余每见诸方丛林,凡正殿后有塔者,皆不能兴。应先请和尚自定其处。次日至方丈,方便白云:和尚已喜允建造寿塔,不知决定建于何处?和尚云:尔等忘了,建在大殿后。余云:曾闻堪舆与和尚论地脉有三转,大转歇一百二十年方兴,中转歇八十年方兴,小转歇四十年方兴。其大殿后是来脉,倘脉转不兴,后人谓塔伤风水,恐有更易。莫若建于龙首之地,以保永远。塔兴则常住兴,常住兴则塔兴。和尚良久乃云:依汝所言,建之龙首。彼时达照师及慧牧上座等侍旁,余云:众师已闻和尚亲言,塔不建后,决定建前。


○付衣戒本

  于闰六月初一日,和尚令侍者取历视之:初四日巳时,吾取涅槃。鸣揵槌集众方丈,向众云:华山法席,见月可继。取紫衣、戒本付余云:吾以此事属累于汝,总持三学,阐发戒光。余跪白云:某腊德最后,请付诸阇黎师,某愿辅化。和尚即面里默卧。余思权顺师意,白云:某奉慈命,今且守之,候和尚万安,缴送方丈。和尚乃转颜语云:吾非今日属汝,一向存念于怀,不必复辞。余遂拜受而起。又语独行师云:汝之德腊俱优,堪为羯磨,轨范后学。语达照师〖达照师人尚平稳,惟胆小识短,不能振作,但较香阇黎师之毫无道心,忘恩负义者,则胜多多矣〗云:汝仍监院,以助见月。至初四日,集众方丈,取水沐浴,谓众云:吾水干即去。汝等莫作去来想,不得孝服涕泣,不可讣闻诸方,凡世俗礼仪,总宜捐却,三日后即葬寺之龙山。遂命大众念佛。水干跏趺,微笑而逝。供肉身于方丈,一切咸遵遗命,惟至诚讽经三日,香花幡幢法众送至龙山,建全身塔。余不忍归室,愿守塔三年,而作洒扫侍者,但以芦片遮顶,风雨无惮,昼夜持诵,用报深恩。未及一月,大众强请入寺,送居方丈。


○增上助缘

  香阇黎师在苏州,闻和尚涅槃,衣钵付余,意甚不然。自苏州一帆逆流上楚,过龙潭不进华山,达照师手书切谏,方回山礼塔。后在大悲殿刻自集《楞严贯珠》,工匠狼藉殿中,余白师移之厢楼,师云:今在内刻经嫌其不净,将来屋虚单空,尘厚草深,恐无人为伴扫除。余正色云:师慎重其言,龙天常住,先人光明,想不致此,无劳为某远虑。遂回方丈详思,转叹转喜:香师今发此言,余作增上助缘,以坚愿志,撑拄法门!宜速立规条,先革弊端,后依芳轨。
  于夜写十约,次日集众,礼请香、达二师白云:某行劣福轻,承和尚嘱累,主此华山,有十事为约,不例诸方,故请诸师作证,告白大众。
  一者,每见诸方古刹,各房别爨,自立己业。殿堂寂寥,稀僧焚修,致使丛林日渐颓败。过责先主席者,泛滥剃度,不择道品。今某但愿华山永兴,杜绝房头之患,惟与袈裟法亲同居,誓不披剃一人。
  二者,每见丛林攒单养老〖俗称买老堂,或云买寮房〗,年少亦收。恣肆不肯修行,坐享莫知惭愧,传说彼此,挑唆大众。故令檀护讥诮,三门掩彩。此例华山尽革。若果老年修行者,不攒单资,随缘共住。〖《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需者。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论语》云:君子谋道不谋食。俗人尚如是,况出家之士乎。〗
  三者,诸方丛林多安化主,广给募疏。方丈赞美牢笼,执事讯劳趋敬。故令矜功欺众,把持当家,大错因果,退息檀信。今华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缘簿。道粮任其自来,修行决不空腹。
  四者,诸方出头长老,一居方丈,即设小厨,收积果品,治造饮食,恣意私餐。若爱者有分,余莫能尝。愧统众之名不均,设斋堂之位尟临。今某三时粥饭随堂,一切果品入库。若檀护进山,宾主之礼难废,此则不为偏众。
  五者,诸方堂头莫不分收檀施,香仪即入方丈,斋资乃送库司,此谓共中分二。设若单供香仪,款客出于常住,银钱蓄为己有,累当家七事之忧。不思常住属我,我物尽是常住。今某缘虽未臻,预革于先。凡有香仪,总归常住。若是私用,进出众知。
  六者,诸方帖报传戒,或三七,或一月,来则必定攒单,去则普散化疏,借斯贸易,岂真弘法?今华山聚不攒单,散不给疏,淡薄随时,清净传戒。
  七者,诸方大刹,各寮私蓄茶果,摆列玩器。岂但聚坐杂谈,空消岁月,抑且论人短长,令众参差。损多益少,信施焉受!故今革除。凡同居大众,若道友顾望,或交识寻访,请至客寮随便相款。一则常住不缺宾礼,次则于己面色生光。
  八者,诸方堂头惯行吊贺,贿送檀门。出俗反行俗礼,为僧不惜僧仪,因贪利养,佛制全违。今华山实则远于城邑,又俱依律行持,笃信檀护,自然谅宥。
  九者,居山梵刹,不类附郭丛林。柴米不无担运,普务鸣梆齐行。若自安劳他,何名统众?今某出坡不缩于后,诸务必躬其先。有病则不勉强,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开除亦尔。
  十者,同界大众,俱遵佛制,皆去饰好,勿著蚕丝,勿类俗服。三衣不离,须染坏色。一钵恒用,瓦铁应持。过午律无开听,增修依教奉行。彼此策进,怠者随勤。
  余今以此十事为约,何虑华山不兴!达师云:余事或可暂更,其化主一事断不可少,今言一出难收,恐后绝粮,悔之不及〖识短之人应有此虑〗。余云:某虽初入方丈,实是无缘。誓不例诸方热闹门庭,愿欲效古人操履模式。香师闻言,昂然而去。达师不悦,叹息而回。


○禁止私爨

  先和尚在日,有三太监皈依。孙太监号顿悟,刘太监号顿修,张太监号顿证。豫王渡江,逃进山中。先和尚未回,是达师悬像披剃。及至先和尚还山,彼等各住一房。于九月三十日,刘顿修私与香、达二师等议,欲自房起爨,俱已允之。十月初一日,请余至房吃茶,诸师先已在座,顿修向余叙说起爨,谓香师等俱允,今对新方丈说之。余云:某既是方丈,何不同论,私先允已,后乃令知?今有三事奉告:一者,先和尚在日,凡诸方请期,若有私灶鼎铛之类,必令先毁,同一大厨,后乃赴请,不毁则不赴。今涅槃未满四月,谁敢于本常住别房私爨!此欺先人,断不可为。次者,必要起爨,待余死后,或可任为。三者,余有因缘别去,不居华山方丈,亦可随诸师主持,若某住此山,岂忍颓废此山!言毕拂袖出房。香、达二师无语,顿修愧颜失望。藉此因缘以为兴律之端。


○依制严持

  一日集大众于殿,请香、达二师。余拜已,对众白云:某一往随侍先和尚,是同诸师共为辅化,凡所行事,无不密先启白。意欲更改之。曾承慈训云:自律祖至吾,因律法中兴,俱从方便,汝既志在毗尼,俟汝异日依制躬行。今某独荷,主持在己,焉有知律而不行律者!今日告白之后,是制必遵,是法必行。三日后,达照师辞当家,顿悟发心监院,香师往常州天宁寺讲经,诸同戒皆散〖诸同戒者为海潮庵同戒十二人,即是已请改法名常侍三昧老和尚者,可见当时诸事多方便〗,旧执事等十去八九。一不能如律躬行,二不能同众淡薄,三不能出坡任劳,余亦不留。惟百余同志,皆奋发协助,愿共持戒。


○唱方结界三人一坛

  十月中,有求戒者三十余人,盐城县龙沙为首。先依律唱方结界,后三人一坛受具。达照师及诸眷属当面无言,退论纷纷不已。谓受先和尚付嘱,大更受戒遗轨,结界唱方,从来稀见,三人一坛,目未曾睹,以不孝罪加之。由未谙律,故出此言,余闻若不闻。一日达师闲步至方丈,缓缓劝云:藏中律部,若暇时请阅,以消白日何如?遂阅律已,知余所行有据,私反赞服,前诽尽止。


○买田解冤

  刘顿修为太监时,付银四百两予孙顿悟,买近常住田,作养老计。顿悟存心不实,以贵价买薄田,亩数不足,钱粮多赔。顿修恨极,备斧藏身,誓欲斫死顿悟。恶事将成,大众惊怖。达师向余言之,余云:祸起萧墙,常住即坏。幸而修塔银有余,与彼二人解怨,买为供塔香火。彼亦减价百两,常住乃宁。


○放马激变

  顺治三年春〖师四十五岁〗,旗兵放马吃麦,乡民无知,将马收去。将军巴公令兵作叛逆擒之,死者大半,妻子田产一应入官。余逃者有家难归,各散四野,忽有为首者出,纠聚成群,假名借饷起义,实是侵害善良。达照师怕怖,领诸眷属下山。


○安居严净

  四月初旬,余思土贼虽乱,安居自恣,弛废已久,今初坐方丈,白众行律,既逢夏际,岂仍置之不行,故于四月十六日作前安居。比丘一百六十有零,沙弥八人,共一百七十三人,严遵律制,功倍寻常。


○摄寇弭患

  至五月二十,天未明时,土贼首张秀峰领百余人在外,山门一开,彼等拥进。向余言:此寺楼房颇多,厨灶甚大,借住几日。余云:房灶果尔堪用,但有二事不便。一者,汝等取饷不予,必要捉人吊拷苦索。众僧观之,云何下手?次则僧家与汝同锅吃饭,官若察知,罪实难逃。闻妙峰大师初建此寺,皆是附近村乡欢喜施工,搬运铜殿并木石等,其中亦有众位父祖功德,今若毁坏,是毁坏自己福田。住处甚多,何不别去?如是再四却之。乃云:且依师言,我等在外。不意房僧克修,有兄在内,亦是贼首,彼私频往相看。及问土贼行止之信,一言不吐。大众忧愁,彼无忌惮。余白众云:每人取薪一束,将克修焚之,以绝大患,保护常住。彼闻魂落闭房,其师继贤涕泣跪求,愿遂余教,恳免焚烧。遂呼克修至,与言:明午常住设斋,请为首者十人,不得多进,若依此则免。若人多进寺,及不来赴请,仍复治之。晚间集众议云:明午土贼为首者至,内外诸人左右两列,老者次后,少者向前,勿生惊怖,都莫作声。余不言去则立,若言去俱退。惟留二十人,每席二人照应。到午依约而至,坐毕,大众两列。余云:众位今日举此事,因妻子眷属被掳,家产田地入官,又是明朝子民,岂能甘心枉受,皆是不得已而为之。彼等闻言,人人泪下,谓师尽知。余即欠身,以手击桌云:今请众位赴斋,因铜殿勅建,龙藏钦颁,众僧不能安乐焚修,岂忍废其千年常住!此时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彼见余如是,都皆失色,连声应云:晓得晓得,知众僧之中有文武兼全者,师且不必动念,明早即便起营。余复以软语安慰。彼别出寺,果于五更时起营。余防天明官兵即至,急令众管事各执灯笼,处处巡看。若有烧爨余残柴炭,尽皆扫除,用树叶盖覆。有禽畜毛骨,细细拾取,投之深涧。天色将明,镇江都统马公带兵到山,乘马直入寺内,云:查得土贼在此住有八日,为何容留不报?余云:既住日多,岂无烧爨柴炭,屠杀毛羽,食啖残骨?请差人四看则知。差兵四看,回云:果无形迹。施银五两别去。由此乱信传播诸方,檀越绝行,每日薄粥三餐,数朝油盐不继。土贼不时往来,同住大众心神不安。余白众云:今始安居,切莫怖退,岂无善神冥护!凡有兵马及土贼到山,余自向前应答,不劳众人回之。众闻心定,仍复精修。


○毁屋自恣

  六月初,土贼大起,咸上华山。有在上园静室住者,有在龙窝静室住者,有在黄花洞静室住者,有在炼性岩静室住者,有在桥亭住者,有在厨后静室住者,如此六处,皆是常住界内。彼等或有具柬相拜借物,或倚贼势着人索取,余独向前方便却之。彼等若闻兵来,先即四散,若知兵去,复聚合之。余揣必有大害,遂领众将诸静室尽皆拆毁不存。七月十五日自恣于方丈中。时愿云公为西堂,遂作安居解制诗云:安居岁事久沉埋,我佛严规负冷灰,白首僧流无一腊,宝华律社喜重开。受筹恰应南参数,坐草犹存西国裁,自恣已圆佳话在,波离绝学吼如雷。是也。


○一饭败坏常住

  八月初稍静,以常住事托监院顿悟照管,余在方丈楼礼佛。至十二日开窗看外,见一中年人,上着旧青衣,下露大红色,廊下往来四顾。余即下楼对顿悟言:此是兵装俗汉,到寺观探,切不可留。顿悟私语巡照:此是患难中人,留过中秋,何处不行慈悲!余知,呼巡照诃责,彼人仰面视之。少顷百余土贼,各持竹竿作战器,竖立房檐,顿悟见已自怖。因是太监素有富名,畏其索饷,假作好情,煮饭留吃,邀买其心。余知下楼,土贼俱坐斋堂,碗箸已设,似不能止。向顿悟言:大众一百余人性命,并千年常住,尽在汝这一餐饭坏了。后来有事是汝,与我无干。彼露红衣者,微笑而去。将军巴公、廒公,同操江陈公〖操江,明官名,领江防事。别传作中丞,即巡抚也〗,领兵出城,剿洗土贼,扎营东谢山顶。乃知笑者果是兵来探听。


○清兵围寺

  十三日中夜,清兵百骑上山围寺。大众慌乱,无路可逃。天色明时,余向顿悟言:我是方丈,汝乃当家,此时有事,同要承当。若兵进寺,常住尽空,连累大众。遂开门至铜殿台。领兵官问云:汝二人是谁?余答是方丈与当家。官喜先自投见,共到山门同坐。问寺内有多少僧,余答老少共住有九十四人。官言:尽唤出来,若不出者,即系土贼。外有木瓦作人及雕匠在寺,顿悟一时呼出。兵中密锁一土贼认人,彼被锁者,经一昼夜,魂散心惛,口不能言,惟乱点头。由是出一匠人,彼头一点。将十六人屈为土贼,绳系其颈,背缚而去。又余六人以绳系颈同至营中。官见如许俗人,恐有余隐。二官领四兵,令一兵把门,呼余与顿悟同进。其寮房有锁者,以指破窗窥之。余决彼疑,即抒手扭锁,开门示之。案上皆是经书,惟敷床榻而已,连开二三房亦尔,信无欺妄。仍有未开之房,官令莫坏其锁。兵官出门坐已,对余云:有人报汝寺中隐藏土贼,大老爷令我等捉解到营,老少一个不放。即令一兵乘骑押一僧后走。官自押余前行。余思寺内无人,兵亦无主,若众兵拥进,则常住一物不存。因向官言:领兵者,出则先行统众,回则在后镇之。我是僧首,汝是兵官,应令兵押众僧前行,尔我在后,则僧亦不少,兵亦不乱。兵官笑云:依汝所说。


○平日修行此时得力

  行二十里到东谢山顶,进大营,见无数土贼,裸形捆绑。千余乡民,啼哭叫天。一兵执旗引余等蹲坐一处,将被冤十六人解上,少时复解下,在余等背后。兵言:众长老俱要实说,若不实说,同此十六人一例诛之。言毕但闻响声,十六人尽杀,余六人获免其死,戮者血溅僧衣。余谓众云:汝等切莫慌张,人人一心念佛。若是多生定业,今日必要酬偿。若不在此劫数,自然解脱。平日修行,正在此时得力。众皆依之,喃喃念佛。


○临难不失僧仪

  陈县尹下来,单呼顿悟上去,拷审受苦,供余是方丈,差兵来唤。因思生死如沤泡起灭,临难不可失其僧仪,缓步直上。左右兵众刀皆出鞘,齐喊令跪。余正色云:身着如来袈裟,佛制不听拜俗,岂跪求其生,故违于律!遂合掌鞠躬旁立。巴将军指余笑,自摩其顶,树一拇指,向廒将军、陈操江二公说满洲话。通事对余翻云:巴老爷说你顶与老爷顶同〖师身长大,顶有肉髻,声如巨钟。巴将军自摩其顶者,应亦顶有肉髻也。明时惟九卿及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至清时改称大人〗,是好和尚,不要你跪。操江陈公云:土贼久住华山,为何不星夜来报,擅自容隐?余云:华山虽高,顶有过路。若土贼上前山过后山,前面人见,谓住华山。若土贼上后山过前山,后面人见,谓住华山。若来报时无贼可擒,罪反在己,非是容隐不报。今华山在目前,请大老爷观看。操江公回首仰望,果有过山大路,谓云:此且不究。又问:孙太监是明朝内官,私养土贼,心怀叛逆,汝必知情。余云:孙太监是崇祯十七年来山出家,今作监院未及半载,但知他舍官修行,其存心好歹,此是密事,某何能知?操江公云:果然此是密事,谅汝不知,下去。余复如前缓步而下。


○直人不说虚话

  上面又拷打顿悟予土贼饭吃。彼攀克修,两人不认,即夹克修鞭扑。彼忍痛不过,又供余是方丈,为一寺之主。复来唤问,余谓众云:此去恐不能再回,各人正念,莫因余惊惧。遂如前仪而上,合掌鞠躬立之。操江公云:汝寺中十二日予土贼东瓜饭吃,吾已有人在寺探听,何得隐瞒?余见克修夹棍在足,顿悟绑跪于旁,即诃骂彼两人云:明明十二日有百余人来寺,实是吃东瓜饭,为何不认?有劳三位大老爷再三审问,自己受此极苦。操江公笑云:汝真是好人,向我直说。余云:老爷是问历年以来吃饭,是单问昨十二日吃饭?操江公言:云何历年吃饭?余云:周围百余里村乡总名华山,寺中僧众多,每岁夏秋收割时,必去各村募化谷麦,所以村村皆是施主。凡到寺来,不论人之多寡,俱要茶饭款留。若不款留,下年则无谷麦。自有铜殿至今,年年如是,何止今年八月十二日一餐。彼来寺中又无弓箭兵器,知谁是土贼、谁不是土贼?操江公对巴、廒二公说满洲话已,通事向余翻云:三位大老爷说你是直人,不说虚话,不究吃饭了,你下去罢。


○行不乱步,面不变色

  上面又审问顿悟常住所有之物,彼怕受刑,将田地山场一切尽报入官,言:银库房是佛辉管,问彼方知。又来将佛辉唤去审问,彼答库房止有银三十六两,钱八九千。官皆不信,大怒,捆打佛辉。彼不能答,谓方丈知之。县尹下来唤余,巴、廒二公见余往来数次,行不乱步,面不变色,向通事说。通事语余云:大老爷叫你坐说莫怕。陈操江公云:华山寺大僧多,日费不少,何故虚报止有银三十六两?余云:库头怖畏,说不明白。复问余云:实有若干?余言:我本师三昧和尚,因缘最大,王侯宰官皈依者广,银两极多。为人解脱,不蓄分文,处处修寺造佛。末年又改造华山,银钱用尽。去年闰六月过世,我等弟子薄福无缘,钱粮稀少,僧众又多,常住缺用,有青马一匹卖予南京织造府车公,得价银五十八两,昨八九日用出二十二两,今故止存三十六两。大老爷若不信,可差人去问车公,则知虚实。巴、廒、陈三公自相说已,又皆点头。通事向余言:三位老爷说你不虚,不去问车公了。遂解佛辉绑绳。又唤玄文、继玄上去,操江公言:访得你两人同克修,是本地人出家,乃华山房头,可绑起。操江公对余云:此四人事,与你无干,下去。余不敢回首再视,复往下,同众共坐。


○黑旗改绿旗

  至正午时,日色蒸烈,无树可荫,大众久坐且饥,人人汗淋难耐。倏尔乌云覆顶,犹张伞盖,四边仍舒日光。天色已暮,有一执旗兵至,呼云:众长老可随我来!余谓将去临刑,众皆失色。兵营中亦有善人,合掌欢喜唱言:诸师汝等得生了!先是黑旗守之必死,今换绿旗相引,莫怖。仰面视之,果是绿旗,众心乃安。


○持戒人不用杀器,饥同饥,食同食

  到一山坡下坐已,数十兵围看,对大众云:今日若非这方丈师,往来诉辩分明,与三位大老爷有缘,不然汝等皆不能活。一兵近余云:汝劳苦一日,且歇息片时,将腰间弓囊解予作枕。余云:此是杀器,持戒人不用。又一兵云:汝饥了。将随身一干饼奉之。余接饼擘碎散众。彼云:汝自吃莫分。余云:共住修行者,饥则同饥,食则同食,况今在患难而不均耶?兵俱赞叹,议云:我等可往前村造饭,明早送来。至中夜口甚渴,望坡下有一小水池,俱奔就饮,味甘且凉,天明见是一牛卧秽塘。


○众举住山,寺产悉复,官为护法

  日色出已,兵来唤至中帐,操江陈公谓余云:汝是修行人,可住华山,领众回去。余云:今某不住。操江公谓大众云:彼既不住,汝众中别举一有德者。众齐答云:惟此方丈住得,别无人住。陈公笑云:我说汝住,众亦举汝,为何前住今却不住?余云:前住者,因先师弃世,塔未造完,若土贼乱即舍去,诸方责其不孝,故尔不去。今不住者,一百余僧被屈捉来,幸三位大老爷明察免诛〖考别传云,将军等欲杀监院孙内监、房头克修三人。师争之曰,罪在寺主,愿勿累他人。将军益奇之,并释不杀〗,已是再生。今华山已成难地,倘土贼依旧过山往来,有人又报藏隐,众僧岂复坐待其死,故尔不住,纵塔未完,亦无不孝之罪。操江公云:不须虑后苦辞。巴、廒二位老爷同我为护法,此华山即是本朝香火,此后并无兵到。若有兵及余人到寺侵害,汝但送一字帖来报,吾即擒斩首,明日给示到寺张挂。余云:今奉命去住,孙太监将常住田地山场一应所有,尽报入官,非彼私产,恳乞还僧。操江公欢喜,一切给还。余与大众领谢回山。


○陈道人与香师

  及至到殿拜佛,不觉凄惨俯地,泪倾不止。何缘复瞻金容!山下严巷村陈道人,是皈依弟子,闻十三日夜清兵围寺,将僧尽捉往营,甚是忧虑。十五日欲上山探看,彼子侄相劝:此时兵营还在东谢,遍山多横死尸,路绝行人,且勿速往。彼云:弟子知师有难,岂忍坐视!故于午间到寺,见僧放回,问叙其由,彼心悦归。香阇黎师在镇江上方寺起期,纯之弟兄去买香烛,奔至上方借宿。香师云:华山有事,莫连累我期场,可往别处宿。纯之弟兄含泪而出,于十八日回,说之。大众闻已,无不嗟叹。余云:华山是先老人全身窣堵,不但闻难不忧不问,抑且见生者不怜不留。吾香师是何心哉?彼陈道人是何情欤!


○诘奸

  半月后有一壮汉,作营伍庄饰到寺。大众已是伤弓之鸟,见俱惊怕。余近前以软语问彼,彼云:操江大老爷处差来取马。余云:寺中果有一好马,任尔骑去。彼闻心喜。余复语云:马今予汝,可有凭据否?彼于腰间取出一小帖示之,见非硃笔,乃是赤土。接帖在手,即大叱云:汝是谁党土贼,敢来寺中吓诈马匹,岂不闻巴、廒、陈三位老爷,作华山护法耶?锁起送官!彼即跪下,叩首求放,谓:我不肯来,是我们为头者张崑叫来。大哭不止。忽天雨淋漓,余复怜之,语云:今且放汝去,若再如此,必定不恕。予汝草鞋一双,伞一把,速去!彼脱皮靴、穿草鞋,冒雨飞走。自此华山太平,土贼绝迹。


○建木戒坛受具

  顺治六年〖师四十八岁〗二月间,达照师之徒有一二人,余是教授,彼故侮僧规,师纵不训。余遂下山渡江,欲上北五台〖第三次去华山〗。行至滁州关山,遇当家湛一留住,乞求受戒。愿云公是先老人披剃受戒弟子,余亦是教授,在山学律,集众影堂,诫责眷属,语达照师云:见和尚是先老人面嘱继居方丈,又从死难中保全丛林,理当遵规听教,依止修行。何以抗拒触恼,自坏门庭?今得罪方丈,即是得罪先老人!亲书摈条,驱出不法者。达照师偕离言大德至滁关,接余还山。复从严整律规,始建木戒坛受具。大众不减三千指,日食仅储数朝之粮,虽然如是,亦未断餐〖当时无有人提议令众作经忏以维持常住者〗。


○长生会安居

  顺治六年冬,有宁国府长生会主人来请,余允再议。七年,是余五十岁〖案顺治七年,师四十九岁。此依卷上所记二十五岁、二十七岁、二十八岁、三十岁、三十二岁之文,推算而定也。今云五十岁,则前后文互抵牾。考诸别传己未示寂寿七十九以逆推之,与今文五十岁相符,是否有误,后贤幸更详之。今且依卷上诸文为准定,判顺治七年四十九岁〗,四方檀供不募而至,诸刹耆宿相爱而临。有觅心师是先老人披剃,为余受具尊证,争居方丈。四月十五日早,余鸣槌集众于方丈,请觅师至。余白云:自古方丈请有德者居之,某德凉不堪据席,今凭众将常住进出钱粮,算明交掌。所存米三百余石,银二百余两,钱九万有零。取五万二千散众。库房所积油盐果品等,足用一年。余拜觅师之后,即诣东楼,目不顾内。次日十六日,与大众作前安居。于十七日,上供辞先老人塔。律中有难缘听移安居,与众言:明早往宁国府长生会安居。大众来白,俱欲相随出山。余言:华山乃先老人改向中兴,且复涅槃建塔在此,是我律宗祖庭,余愿恒为洒扫侍者,奈何因缘如斯!今与大众议之,若肯代余守祖庭焚修者,请立于左,不妨后会未迟。若必欲相随者,可立于右。众听依言两分,其随行大半,有一百二十余人。十八日天明,副寺履中,送银三十两为路费,余笑不纳。彼云:此是和尚香仪,非供众物。余言:一交俱交,何容分别。用早餐已,遂出山〖第四次去华山〗。行老蓬桥遇张道人,邀请用斋,备船相送。宿下关二忠祠,当家者是戒弟子,留住三日。善信皈依,送米共四十余石,香仪聚有百两。买舟逆流而上,四月将尽方到宁国,主人相契。


○住山感化

  五月初间有二三弟子,从华山后至,传说云,余下山后,句容县公,闻知觅师争居方丈,余让出山,呼觅师往龙潭下院诃骂,限半月内请余回山。续后复有陈旻昭护法〖《灵峰宗论》中有寄复陈旻昭五书,又六帙寿序一首〗,进山礼佛,恸哭语大众云:山中和尚去已,丛林顿败,其祸源非觅心一人,皆眷属挑唆起事,理应送之有司,且暂宽恕。吾既为护法,必先护僧,择期亲往宣城接和尚。七月二十一日,陈护法到宣城,叙说入山及相接因缘,余心愧感护持。二十四日命大众登舟,余同陈护法陆返,二十九日到江宁。次日觉浪和尚及陈旻昭诸护法同送进山,至范家场夜暮,村民闻余回山,男妇竞看,余执炬相送,光同白昼。觉浪和尚大笑奇哉,语诸护法云:见公住山感化如是,乃法道大兴之兆也。


○回山整饬

  次日余呼在山旧执事,议设斋谢诸护法,问及常住所存之物,监院若见答云:银钱俱无,米仅数石,库房一空。余叹云:吾离山未及五月,常住云何致此?若见言:和尚去后,山中不似律堂,大众欲散。觅师每日厚供,所进既无,所存故尽,犹饮死水而乏活泉,故致于此,某不能作主。护法闻已,皆攒眉不悦。余云:此番还山,与向从兵营还时大相迥别,且随缘去,无劳为忧!遐迩乞戒者渐广,余白云:山中淡薄,若添人,但添水,无米可加,不能甘此者请往他处。都愿在山,一无别往。于八年始,每逢冬夏,内外大众共聚一堂,七昼夜念佛不辍,仍粥结午,更无增易。七月十五自恣日,依经供盂兰盆,随其方丈所有,普散大众,以报父母深恩,立为恒规。


○减口济贫,念佛植福

  顺治九年〖师五十一岁〗,江南蝗旱,寸草无收,人民饥馑,村庄老少男妇奔山求食,非乞丐之比,亦杂有田地者在内,动止一二百人。白众减口以周济之。一日午间,数倍寻常,逼塞殿庭之内。余遂行权以开示之,云:汝等今日不得已登山者,人人当观往因,为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肯惠施贫苦,所以招报如是。今化众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钱。吾复亲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钱一文,皆要口中念佛,双手奉之,为汝等供众,植清净福田,当来离贫穷苦。如是化时,佛声震吼〖念佛植福〗。即扫仓煮饭,随量饱餐,念佛而去〖卓哉〗。常住无隔宿粮,欲次早惟烧白水过堂。晚间有江宁黄君辅居士,送米十石到山。


○淡薄操履,遵制却供,撰集《教诫比丘尼正范》

  十年二月中〖师五十二岁〗,楚汉阳府尼心闻,年五旬,志在持戒,同徒等九人,一帆不惮险远,十众登山,乞求安居三月,供米六十石、银二十两。观彼意诚言切,遂怜愍许之。于设斋日,不肯入堂礼拜。斋毕集众,呼彼语云:汝发心远来学戒,为何不进斋堂礼僧?律制比丘尼纵年百岁,当礼初夏比丘。今自大慢僧,非学戒者。彼云:某在楚中,若有善知识处,俱往设斋,方丈皆以客礼相款,并不礼拜。余云:彼贪图利养,败坏法门,凡见有因缘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狮子虫,非真善知识也。吾华山今虽淡薄,宁绝粮断餐,必不敢违制邀利。今日所设之斋,作常住自用,其银还汝,米在下院,可将别去。彼作无明会,接银领徒即下后山,歇出水洞静室。有弟子古潭,入室白云:彼尼远来,常住空虚,和尚且方便摄受,一则不退彼心,次则大众有半月之供。余正色云:但肯真实修行,大众自不悬钵。树立法门,正在淡薄时操履。律师行律,岂见利而违圣制耶!古潭愧颜,作礼而退。至三日后,心闻复领徒上山,齐跪方丈门外涕泣,谓:在楚朦胧如此,实非自大慢僧,恳和尚慈悲容忏悔,所有言教,尽行遵依。诸首领为其拜求,由是令在鹿山庄结界安居。遣阇黎等,半月往彼教诫,为讲《本部毗尼》。因此发起撰集《教诫比丘尼正范》一卷流通。


○修般舟常立三昧两度

  八月初旬,有后堂会一,是楚人,久在禅门,入山依止学戒。山中晒藏,会一翻《般舟三昧经》,次日白余,谓藏中般舟三昧,乃净业要宗,最属难行。余云:吾昔在北五台,亦闻善知识开导,不坐不卧,惟立九旬。后住此山,阅《南山道宣律祖行集》,宣祖恒修,自后行者稀少。舍得一身,自然行得。遂择八月二十日就方丈效修九旬,愿践祖迹,谢事入关。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足。于十二年〖师五十四岁〗秋复修九旬。自庆何缘两植净因,但愧障重未获深益。


○撰集毗尼垂化无尽

  至于依制更权,如法严持,撰集毗尼,辩伪流布,一切化导因缘等事,与夫建戒坛垂后范,置田山供众僧,诸凡巨细修造,皆以补先老人改向未完之局,用报得戒法乳之恩。是余数十年苦心铁脊支撑法事实事,不辞繁赘,对众道出。其离言阇黎,并久随诸大弟子等,悉知悉见。然一切有相,皆归于幻。由后思前,此犹一梦耳,故题为《一梦漫言》。仍系以偈,偈曰:

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事方休。
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

附:宝华山见月律师年谱摭要

弘一大师撰

  甲戌九月,依《一梦漫言》及别传摭录,惟举梗概,未能详耳。《漫言》上卷自记年岁数处,可为依据。今编年谱,准此推衍。下卷谓顺治七年五十岁者,或有舛误,以彼后贤改订焉。晋水尊胜院沙门亡言。

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一岁
  是年三月三日师生。师姓许氏,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父酳昌,母吴氏,梦梵僧入室,寤而生师。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岁,三昧律师二十三岁,颛愚大师二十四岁,蕅益大师四岁。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四岁
  双亲相继弃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诲。伯父年老无子,欲使师袭职为指挥,师不屑也。师善绘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启六年,丙寅,二十五岁
  性好游览,往金沙江,遇萧暗初。同往浪穹,晤杨绍先,居萧园。

天启七年,丁卯,二十六岁

崇祯元年,戊辰,二十七岁
  十二月闻伯父逝,发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号还极。除夕夜,梦为僧形,自思后必为僧。

崇祯二年,己巳,二十八岁
  仍居萧园。

崇祯三年,庚午,二十九岁
  正月往三营,主龙华会坛,斋僧每日千余人。始晤成拙,由是以为僧友。会将毕,仍返浪穹。

崇祯四年,辛未,三十岁
  三月移居剑川州赤岩书室。六月获读《华严经》,急欲披剃为僧。八月朝鸡足山,九月到落马。

崇祯五年,壬申,三十一岁
  十月依亮如老法师披剃,名读体,号绍如。成拙来。

崇祯六年,癸酉,三十二岁
  正月往鹤庆府,四月离师,往参三昧和尚受戒,与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广武冈州止水庵,过冬。

崇祯七年,甲戌,三十三岁
  四月往宝庆府,参颛大师,深蒙奖励,诫勉当效大师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学楞严咒。

崇祯八年,乙亥,三十四岁
  三月到五台,始见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过冬。

崇祯九年,丙子,三十五岁
  七月离五台,改号见月。九月到江南,住镇江甘露寺过冬。

崇祯十年,丁丑,三十六岁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阅律。

崇祯十一年,戊寅,三十七岁
  熏教授师授紫衣。是冬,熏师示寂。

崇祯十二年,己卯,三十八岁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龙潭,阻风三日,和尚登华山,发愿重兴。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华山,嘱任监院。九月成拙到华山受戒。

崇祯十三年,庚辰,三十九岁
  四月因达照师瞋怨,下山,往无锡,旋归华山。

崇祯十四年,辛巳,四十岁
  华山寺宇,方向未合,故尔常住不兴,乃改向移转。卸瓦运砖,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祯十五年,壬午,四十一岁
  因前殿香灯行非法事,众皆云可恕,师下山。十月往黄山。

崇祯十六年,癸未,四十二岁
  三月返华山。

崇祯十七年,甲申,四十三岁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岁
  在嘉兴募资,欲为和尚建寿塔。六月和尚疾,和尚归华山。闰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嘱继法席。立十约,大众不悦。十月集众告白,将遵制行法,三日后,达照师辞当家,香师他往,诸同戒皆散,旧执事等十去八九,惟百余同志奋发协助,愿共持戒。

清顺治三年,丙戌,四十五岁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围寺,尽提僧往,翌日放回。

顺治四年,丁亥,四十六岁

顺治五年,戊子,四十七岁

顺治六年,己丑,四十八岁
  二月达照师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规,达照纵不训。师下山,欲上北五台,至滁州,遂归。

顺治七年,庚寅,四十九岁
  四月觅心师争居方丈,师下山,往宁国,七月归山。
  是夏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并予师书,赞叹弘律。

顺治八年,辛卯,五十岁

顺治九年,壬辰,五十一岁

顺治十年,癸巳,五十二岁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顺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岁

顺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岁
  是秋,复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岁
  是夏,《毗尼作持续释》刊行。师所撰述,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岁
  撰《一梦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岁
  岁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岁
  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寿七十八岁,别传作七十九岁,腊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一梦漫言随讲别录

弘一大师撰

(名义甚繁,不及详释,俟后增补。或有误释者,亦俟后订正也。)

  漫:随意也。
  千华:《三昧律师传》云,师至华山,开千华大社。约指华也。寺名隆昌寺,相传为梁志公道场,明妙峰大师重兴,奉旨建铜殿。
  管城子:笔之别称。
  造化:创造化成也。
  凹:衣交切,低也。
  瞪:池衡切,直视也。
  咽:声塞也。
  荷:上声。
  炫:矜夸也。
  石:量名,十斗为石。
  陌:市中街也。
  鸠:集也。
  指:计人口之数,犹动物之称若干头也。
  倩:清去声,请人代作也。
  蔚:音尉,草木盛貌。
  幢:旗竿也。
  庠:乡学名。
  叉手:拱手也。
  谷:山中低下之处。
  绊:音半,系足也。
  造次:急遽也。
  克期:约定日期也。
  六味:苦酸甘辛咸淡也。
  玷:点去声,辱也。
  迢递:远隔也。
  江湖:流浪四方也。
  耑:与专同。
  竛竮:行不正貌。
  抆:武粉切,拭也。
  咽哽:音噎梗,悲叹而气结喉塞也。
  峦:音銮,小山而锐也。
  瞰:坎去声,俯视也。
  憇:本作憩,音契,休息也。
  坝:音霸,堤岸所以止水者。
  酋:齐由切,魁师也。
  崚:音陵,山高貌。
  箐:音锵,竹名。
  蓊:翁上声,蓊蔚者,草木盛貌也。
  嶒:音层,高也。
  跣:苏典切,赤足也。
  踝:音跨,人足左右骨之隆起者。
  拄:音主。
  跛:补火切。
  茧:足伤皮皱也。
  叱:蚩乙切,大诃也。
  赧:乃版切,惭愧而面色赤也。
  俛:同俯。
  藩:保卫也。
  “孤舟”等十字:古诗句。
  尟:音鲜,少也。
  疋:同雅。
  诫慎:慎禁戒词。
  骨气:风骨气概。
  坪:音平,地平处也。
  猖獗:音昌厥,势盛也。
  靡:无也。
  差:宫中差役也。
  蛀:音主,虫吃也。
  齑:音跻,盐菜也。
  等韵:《康熙字典》卷首所载。
  阉宦:宫中太监也。
  激湍:音击贪,水流急也。
  渗:森去声,微漏也。
  长行:长者,远也。
  晋:山西也。
  燕麦:俗名野麦,北方多种之。
  叨:音滔,滥也。
  骡:音螺。
  啾唧:细碎之声也。
  曏:昔也。
  庇:比去声,覆护也。
  坎坷:行不利也。
  母难日:难去声,谓己生日,为母难日也。
  扯:车上声。
  娆:与扰同。
  赍:笺西切,持物也。
  孝衡钞:宋遇荣钞,以释唐圭峰《盂兰盆经疏》。
  肯首:即是首肯,点头以示允许也。
  (卷上毕)

  襕:音兰,金襕者,以金缕织成也。
  股肱:肱,姑薨切,喻大臣能辅佐君王也。
  瘗:音翳,埋也。
  忝:天上声,谦词
  凉:薄也。
  僭:尖去声,冒作过分之行为也。
  僧录司:僧官也。
  顾命:天子之遗诏也。
  庑:无上声,廊也。
  佥:音签,皆也。
  蕲:音其。
  岑:山小而高也。
  团瓢:草舍也。
  大行皇帝:皇帝初丧之名称,指崇祯也。
  弘光皇帝:继崇祯即帝位,仅一年耳。
  淛:同浙。
  悬解:字义未详,或是用《孟子》解倒悬之义。倒悬,喻困苦之甚也。解,释也。后贤幸更审之。
  缴:吉了切,还也。
  唆:音梭,讽使为之曰唆。
  化主:以往各处募缘为职务。
  募疏:缘簿也。
  七事:或即是俗语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
  贿:音悔,赠送财物也。
  操履:谓素行也。
  鼎铛:铛音琤,鼎、铛皆古器名,今借用以指茶炉等也。
  诽:音诽,背后反对之言。
  萧墙:至近之地也。
  驰:音始,放也。
  涧:间去声,两山间之水也。
  剿:音抄,减也。
  鞘:音肖,刀室也。
  (卷下毕)

甲戌九月十三日录记

  向年负笈燕京,就读于中国佛教学院。课暇恒至图书馆,偶检目录中,有《一梦漫言》一书,借阅反覆,不第其意义足以风世励俗,且文字质朴流畅,脍炙人口,从而对见月老人之操行,无限钦佩,感动之深,至于潸然泪下。
  丁亥春,诣青岛,依止倓虚大师。师示众,亦恒以见月老人为榜样,训勉学人。时湛山印经处,已据弘一律师手校本将《一梦漫言》印行,师并极力推重是书,令人阅读。戊子春,大师由长春回湛山,徇大众请求,讲述其平生事迹,由大光记述,纂成《影尘回忆录》上下两册。最后一章中,曾将见月老人及其《一梦漫言》,写专文一节介绍,以法后世。甲午夏,大师驻锡香江,值八十诞辰,众以印《影尘回忆录》为纪念。书出后,多人因读《回忆录》,仰慕见月老人之为人,并思一览《一梦漫言》,如是来函索阅者不知凡几。初时由青岛寄来若干本,转寄海外。嗣以存书赠罄,海外又无流通,致后来索阅者均感向隅。
  以是因缘,今春发起重印,依前湛山版为底本。原本为弘老眉批,无句读,亦无段落。今藉重排之便,用三种句读标点。复依文意长短,析为段落,并由原文内提出数字作标题,用小字比弘老眉批低一字排于眉首。第一字上面,并以符号简别,以示不淆。付梓之际,获诸善信资助,得以刷印圆成。今人持身无度,怠泆成性,则是书之流通,当于世道人心,有莫大裨益也。

丙申重阳节日大光敬跋

一梦漫言(白话文)


千华寺继任主持 见月老人自述
弘一律师 批注
后学大光 校正


弘一律师题记


见月(注1)尊师,一生待人接物做事,态度威厉不露恩慈之情,也许有人会认为他过份严厉,不近人情。但是末法时代的一些善知识们,多半没有铮铮刚骨,与世俗随习同流合污,还自称是‘权巧方便,慈悲顺俗,’来掩饰自己。这本书中所叙述的尊师的言行,正是对症的良药。儒家说:‘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听到管叔、伯夷两人的人格风范之后,顽劣之人会变得清廉,胸无大志的懦夫都会树起雄心大志)。我看这也适用于尊师见月。九月五日,我编写完尊师年谱摘要,又校阅《一梦漫言》,增订标要注释,并写了题记。九月十三日写完《随讲别录》两篇,躺卧在床,追思见月老人的往事,并发愿明年去华山(宝华山)礼拜尊师灵塔。不觉泪水涟涟,深感佛门气象凋零不振,痛彻肺腑。


以前在藏经目录中曾见载有《一梦漫言》。以为是现在人所写的通俗劝导世人的佛书,就借了一本,读了起来,才知是明朝宝华山见月律师自述他行脚参访的苦行事迹。我欢喜雀跃,深觉珍贵无比,反覆阅读,连吃饭都忘了,阅读之中,深受启发,感动得潸然泪下几十次。因而概括分段大意,加上眉注,并参照地图另绘了一帧大师行脚路线图(注2),以为后来研学此文的学人减少碍难。


甲戌八月十日阅读完毕。二十五日抄录完毕并此题记,弘一于晋水兰若。

一梦漫言 卷上

康熙甲寅(公元2674年)冬,离言等各位阿阇黎(轨范师。意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即导师),以及寺中众班首领、执事,恭敬恳请,要我述说我的行脚参访经过和事迹,以资鼓励后人。所以就提笔,从始至末,拉杂直述,不加文饰。

我是云南楚雄府,许家之子。十四岁时,两个弟弟尚小,不幸父母先后去世。兄弟三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我伯父年事已高,膝下无子,对我们倍加爱怜,恩育教诲。当时我曾临摩画了一幅观音大士像,人们都称赞我是小吴道子。

我性好到处游览观光,脚步不停。天启六年(公元1626 年)十五岁时,听说大理府和北胜州接壤之处,有一条金沙江,沿江居民以淘沙金生活。我就邀约了二三个同伴,走了五百里路去观光,看到了实际情况,真是大地造化,养育生灵竟有如此方式。又听说鹤庆府,地处群山之中,山势如墙壁耸然而立,河流平坝道路险阻。古时有一业龙想把它变成海。此处东南地势低凹,叫甸尾,水流到此,积聚受阻,渐将氾滥。有一印度神僧摩伽陀尊者,慈悲救生,用锡杖在甸尾的山脚处,穿凿了数十个孔洞,深达五里多,把积水导入金沙江。在此我遇到了浪穹县的学士肖暗初,他曾在楚雄请我为他画一幅观音大士像,一见面,很高兴,就邀请去浪穹县。接著又有孝廉杨绍先等人前来访会。肖暗初和杨绍先两家是亲戚,都是巨富人家,各有名园别墅,大家情投意合,因此,我在那里逗留了五年。

我二十七岁那年,正是崇祯元年。十二月初旬,正与诸位好友相聚于梅园游玩。此园离浪穹县城二十里,是肖暗初的书斋所在地,背靠石宝山,面积有十多亩,种了数百株梨树,四季都可欣赏各种花卉。大家欢饮谈笑,兴头正浓之时,我接到老家来信,告知伯父一直盼望我回去。他七十岁刚满不久就去世了,未曾等到见我一面。当下我受到极大震惊,酒也醒了,伤心地哭了。我从来不信佛和道,这时突然发起出家的念头,就对众友说:‘我实在不孝,父母和伯父之恩未报,大逆之罪难逃。现今决志出家忏罪报恩。从此一别,不复再聚。’大家听后,都睁大了眼睛望著我,以为我发疯了。

肖暗初说:‘你一天都离不开酒,怎么说起出家吃素的事。如果要出家,不必到别处去,我把这座园子奉送施舍给你修行。’杨绍先说:‘肖兄既然奉施了园子,以后日用所需之物,一概由我包下,并把我随身的家僮施舍给你听便差使。’我说:‘这四件事幸蒙二公成全,实属多生良缘。我还要祈请你们今后荤酒不要再带入此园。柴米就不限多少了。凡是行脚僧道,我都愿供养斋饭。’他们都欣然答应下来,没有丝毫碍难。

离此园二十里外有一座道观,我前往拜访,叙说了我想出家之事。该观的一位老道士想诱说我做他的徒弟。我见他举止没有威仪规矩,谈吐又不合情理,我就说让我回去想一想再来回覆。我见他桌案上供著一部皇经,就想请回园中阅览。他说:‘你不是道士,怎么能随便说请经呢!’我当即脱下身上所穿之衣,和他换了道袍。他说:‘既然你真出家,可以请去。’我回到了园里将经卷供在案上,顶礼膜拜,自己改名为真元,号还极。

到了腊月三十日,我写好一玉皇牌位供起来,至诚口称神号进行礼拜。到了中夜,精神有点疲倦,不知不觉跪伏在地上睡著了。梦见万里碧空如洗,一轮红日高照。我来到一个大寺庙前,只见殿台高敞宏大,外有红墙围绕,松柏成行,中间有一门,看到有许多僧人在里面,都是光头,身披袈裟。我心生欢喜,想进去,但门槛太高,无法跨越。奋力试了几次,忽然,就进去了。进去以后,觉得自己不是道士,而成了僧人模样。见到众僧围绕之中有一高座,上坐二老僧,身著红衣,笑嘻嘻地招手要我上去。我就挤开众僧走上去。那位老僧拿了一卷经书给我,说:‘你来给众僧宣讲。’我就接过来,站在座旁开讲,众僧都跪地而听。

待到一觉醒来,浑身汗流,讲的什么内容也全忘记了。我就想,我终究不是道家门中之人,以后必定做佛门之僧。天明之时正是崇祯二年,我二十八岁。从此每天跪诵皇经一部,隔三日拜忏谢罪一周,每次作回向祈祷时都悲咽涕泣,申白报恩。旧时的熟人好友来园随喜,见我以前的俗气全无,真实修行毫不懈怠,都发生信心,赞叹不已,有的发愿,终身吃素,有的要脱尘出家。从此百里以内都知道肖家梅园有一位还极道人。

离浪穹县城八十里,有个三营镇,那里有座大觉寺,定于崇祯三年春起建龙华法会。我就于元宵节前往随喜,恰遇主僧云关法师和筹建法会的各位会首在大殿里。我肃整威仪礼佛之后,进了斋堂坐下。有一居士,白发儒中,走上前来合掌致礼,问我从哪里来。我说:‘自浪穹来。’他问:‘你会见过肖家梅园的还极道人吗?他的道念和修行如何?’我说:‘曾经见过面,此人只可听听名声而已,不能见面,假装修行,实在是炫耀虚声,惑骗群众。何况他出家不久,有什么道德修持可言呢!’那位老居士脸色沉了下来,严肃地说:‘你既然是一位修道之人,见人有德,应当赞扬,知人有过,应当善隐。这样嫉妒同行的道友,如何能称为修道之人。’

这时有一居士从外面进来,他认识我,高兴地对我行礼。那位老居士见状就问:‘你认识这位道人?’答说:‘这就是肖园还极师。’老居士说:‘差一点当面错过!’他立即告知主僧和各位会首,一齐向我作礼问好,并且恳请我主坛。我说:‘主持龙华法坛者,应该通晓玄门法事,我只是静修,专门礼诵,不宜。’他们一再诚恳请求不已,我也推谢再三。后来,我见众人情坚难却,就说:‘此大法会,必须以斋供僧众为首要任务。你们可曾作好准备?’众人答:‘没有准备。’我说:‘如果缺了斋供僧众这一条,怎么能称为胜会呢!这件事,我将勉力承担下来。一来与众居士共同庄严道场,二来可引导所有善信之人布施植福。’大家听了欣喜拜谢。

第二天准备去拜访该镇的知名人士,劝请他们带头赞助此次法会。有人说,本镇有一艾姓家族,为乡宦,另有一吕家,官为指挥。两家联姻,为翁婿,都是富户而且好为善事,又是浪穹县肖暗初家的至亲,此外就没有人可比了。我一想,此事看来有希望,就决定先去拜望吕家,在门口恰好遇见肖暗初派来送礼的人,我就顺便请他进去通报一声。我被请了过去,艾护法也正好在此,他虽听说过我,却未曾见面。我叙说了法会斋僧之事。艾护法说:‘哪里有建龙华法会而不斋僧的道理。还极师既然肯一肩承当此事,老夫也愿带头倡导。’他马上就派人邀请本镇有德望之人和善信之士前来共议,大家都乐于随从。

第二天,艾、吕二位护法,擎著一青一黄两把盖伞在左右,我身著道袍草鞋在中间,后面乡耆善信随行,把该镇大小街巷周游一遭,各自劝请亲友共成善事。当日所施之钱物,共计有银钱三百余两,米五百余石。

回寺后,即时聘请工匠,起造草房数十间;其它一应什物用具向各家借用,只有主管伙食一事,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到了下午,有一行脚僧来,相貌古朴,语言柔和而有力。问他从哪里来,说是前去朝礼了鸡足山而来,是寻甸府人,法名成拙。我请他相助,他当即允应,很有道念,他日夜操劳,全无一丝轻慢倦怠之意,彼此我俩成了志同道友。每天前来赶会吃斋的云水僧道,不下千人,孤寡男妇乞丐贫人超过百数。凡是前来设斋供僧的施主,我都劝请他们礼敬僧众求福。又向他们开示说,那些贫苦人中,不一定就没有我们以前多生多世的父母及眷属。因为他们前世不供养三宝,不济救贫苦,所以今生招来这样的报应。你我都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这一点,应当折服高傲我慢的习气,恭敬礼拜。他们听了都很信服,依言而行。这是滇南地区,自古以来罕有之事,也是我未习经典,出自己意所作的教化开导因缘。到了法会将要结束时,听到各位会首私下议论,要准备礼物酬谢我。法会圆满的前一日,我就私下向成拙一人辞别,乘天色未晓,一人悄然返回浪穹县。

崇祯四年(公元1631 年)我三十岁。二月中旬,剑川州当时有李君辅和李君弼弟兄,都是学界名士,笃信三宝,常和我会晤。他们有一书室,离剑川州城三十多里,青松苍古,赤岩奇秀,极其幽僻,想请我去那里静修。他俩与肖暗初交谊甚厚,就派人送信给暗初。暗初开始犹豫不决,从道友感情论,难于与我离别,从儒友交情想,又该满足李氏兄弟之求,因此两难。我说这里离剑川不远,还是舍己从人为美。我就辞别肖园而应请去李园。三月十五日抵达,在那里斋僧如前,修道益加精进。李氏兄弟增加了信心,其兄也发心毕生吃素了。

六月初,天气炎热,我为纳凉,攀登至赤岩上,找了块巨石,盘腿而坐。向西一望,只见约莫五里远的地方,群山环抱之中,树林蓊郁,想必是一座古刹。就起身向那里走去。到了那里,只见一座茅庐,竹扉半掩,从里面传出木鱼[口它][口它]和喃喃诵经之声。等到经声停止,进去见一老僧,仪容可敬,我就礼拜。他说:‘你们黄冠(道士)之流,多不礼僧。你从什么地方来?名号是谁? ’我说我是浪穹肖园的还极,现今受请住在赤岩书室。他就拱手问讯,说:‘听说还极师在三营龙华会中,斋僧济贫,不分门户贵贱,并且善于开导施主和信众,空去我相。请问你拜谁为师?看什么经教,能这样作广大佛事?’

我说:‘未曾拜师,也未诵阅佛门经教,全凭自己的意思这样做的。’他颇感惊讶,说:‘你所做的,都是菩萨行,你大有慧根,快些拜位明理之高僧为师,剃发为僧吧,以便弘扬佛法,化导众生。我常诵读《华严经》,你可以请去,恭敬跪阅。佛、道之理,有浅有深,而菩萨的悲愿行持是无量无边的。你自然发菩提心,不用藉助于别人的开示。’我听后拜谢并请了《华严经》回到赤岩,焚香跪阅到‘世主妙严品’完,就回想起最初出家时夜里所作之梦。想披剃为僧的心情,骤然急切起来。

七月终,浪穹县大寺主僧妙宗,带了肖暗初的信来会我,邀我同朝鸡足山,这正合我意,立即辞别李氏兄弟,会同暗初和妙宗二人,于八月十五日到山,夜宿寂光寺。打听山中有无明师,听说狮子峰有大力和白云二位老和尚,精修净业,三十年不曾下山。我便于十八日同妙宗和暗初,穿松林,绕溪径,下山谷,登峭岩,到达了静室,礼拜哀求为我剃发。大力老和尚详细问了我的根底和缘由,幸得垂慈应允,命我准备衣钵。暗初就说:‘既然承蒙和尚摄受还极,他的衣钵斋供等事物全由弟子我承担。’白云老和尚说:‘我观此人终究要成佛门大器,不可草草行事。恐怕出家容易,持戒不坚。必须要他自己沿门乞讨化缘,以折服他的我慢习气,考验他的心志。乞化得了衣钵,再回山披剃。’我心想这两位善知识,一个慈悲摄受,一个要折服我之贡高慢心,实在令人敬畏,佛门全然不同玄门(道家),慎重而不泛滥,心知因缘未到,含著眼泪说:‘和尚所说,一一遵依。但既然登山来到此地,我不忍空手而回,求和尚慈悲,赐我一个法名。我虽未剃发,暂且作一名心僧。’大力老和尚听了以后,破颜微笑,就给我起了法名书琼。

我礼拜之后退了出来。心中想到下一步应当怎么办,正在踌躇之间,有一僧人名月峰,走上前来问我:‘道人,你心中有什么事委决不下?’我说:‘正在想到哪里去乞化衣钵,没有熟悉的地方。’他说:‘从浪穹县出发,过凤尾山二百里,有个地方叫落马井,产盐,有数万户人家,好善多富。我就是那里的人。最近几天我要回去拜省我的师父。我想你没有去过那地方,可以一同去。’九月末,就与月峰离开鸡足,向凤尾进发,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落马井,住在西山放光寺。主持僧悟宗,欢喜地接待我们,不像初初会面的样子。这寺是杨雄家族的香火庙,一家世世乐善好施,晚辈子侄多半从事儒生之业。又加上月峰和悟宗两师的赞叹促成,所以善信们都来相助,又有当地土官名自晏之,和我一会,非常投机,彼此十分爱敬。

原本来到的是生地方,反而成了熟热之地。我急切想回鸡足山披剃,却一再被当地善信施主们挽留。到了崇祯五年九月初(公元1632 年),有一位省城的亮如老法师应邀去永昌县讲经,圆满后返回省城,正好从这里路过,住在东山大觉寺。我就和月峰商议说:‘这里的善信施主坚留不放,我出家之志未遂。我打算随从亮老法师剃发,以便随侍在他身边参学。但又担心这样做违背了想在鸡足山披剃的本愿,背信于大力老和尚。这事该怎么办呢?’月峰说: ‘我知道,亮法师是寂光寺那一法派的人,曾在寂光寺作方丈三年,你的法名,也属寂光宗派,若在亮法师处披剃,看似离了鸡足,但就法派而论,仍然是大力老和尚之法孙,不能算背信,还是满了本愿。应当速办,不要再迟疑不决了。’于是我才下了决心,就和月峰离开放光寺,下西岭、登上东山大觉寺,礼拜了亮如法师,只说前来瞻仰供奉,不敢放肆直说要求落发。承蒙亮法师恩允,就移住到西山放光寺。

第二天一早我焚香向亮如法师哀恳为我披剃。亮如法师笑著说:‘我昨晚梦见一僧,身著袈裟,随从之众无数,对我说头发长了求我给剃去。今天应了这一因缘。你是再来人,可以绍吾(继承我)弘法利生,应该取名读体,号绍如。先选定吉期,备好五衣,受根本五戒。’我深悲自己出家太晚,但可喜的是我宿有深因。就卜算决定十月初五日披剃。街上的善信男妇,在当天接踵登山来寺随喜。我正在为缺少帮手著急,信步走出寺门,当面就撞上了成拙。我们三营镇一别至今已有两年,今天相见,恰如早有定约。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永昌府宝台山来,想随侍亮老法师。昨晚赶到山下,听说法师在放光寺,今天要为一道人披剃,原来是你还极师哟!’两人大笑,真是不可思议的奇缘。巳时(九点至十一点间)摆设好法座,举行了披剃受戒仪式。很多男妇围座观礼,如观至亲,叹息依依,不忍舍离,斋供完毕才散去,一路上只听佛号声绵绵不断。

第二天晚上,月峰说:‘这个地方的善信们持诵佛经的人多,但从未见闻法师宣讲。绍师若肯承当讲经,请亮老法师慈悲肯允,那么就永远不会忘怀在此处披剃的因缘了。哪有人正逢饥饿之时,遇到美膳而不想饱餐一顿的呢!’因此我就把月峰师的提议,向亮如老法师呈报了,并表示自己愿意作期主。师允许我讲《法华经》。就从初十日开始,讲经期间,期场所用什物,都向土司自晏之借用,日用钱米,由百姓自愿捐助。我白天作期主讲经兼作知客接待工作,夜里研读经文,第二天上座宣讲。司库内勤工作委托成拙师,外办采购全由月峰师作主。每天听经的四众甚多,三顿粥饭和素肴,无有短缺。到十二月初八,讲经圆满,钱米有余,既有利于众生,又增加了信心。

初九日,向众施主和护法作了告别,初十日我便随著师父出发,十五日抵达浪穹县,住妙宗寺。肖暗初因出远门未晤,杨绍先得知后把我们接到他的书院中安居过年。有位同行的道友名遍周,鹤庆府人,是龙华山栖云庵的僧人,见到我初出家就作了讲经期主,主动请求宣讲大法,他亦发心恭请亮如师到栖云庵讲《楞严经》。师父慷慨法施答应了。正月十五日以后,我向杨绍先并诸旧交辞别,看到我必不可留,就赠送路费,我一概谢绝,大家感到扫兴,因此只收了少许。亮如师见我淡薄财利,息灭贪心,对我就更加慈爱。

二十二日到栖云庵。丽江府上官姓木,笃信三宝,当地的规矩规定不准出境,但听到有善知识和法师来到鹤庆府,他就派人迎请入境,所以就前来恭请师父。我就随侍师父同去。丽江府的地界东止金沙江,西至黑水河,南接剑川州,北临土蕃(西藏)。土官的府院倚建在雪山下,银峰高耸虚空,翠林铺满大地。留住那里半月,随时请问佛法。

二月十八日,我们辞别返回鹤庆府,二十日开始讲《楞严经》,我有幸被指派任职后堂(内部)工作。剑川州了然法师为首座,他是石室山万佛寺僧,幼时曾去江南各讲堂参学。这一期讲期,由四位堂口班首轮流复讲。当了然法师复讲到八还章时,超越了原经旨意,推翻贬低正座亮如师,众人不服。西堂班首一云的话激发了我一时冲动,就在讲堂当众揭露首座了然的过错,用清规石处罚他。亮如师父知道后下得堂来,询问原委。众人说:‘首座欺昧良心,后堂性情耿直。两人都未向师白告,乞求师父慈悲饶恕。’亮师对首座说:‘八还章,文字道理显然明了,是你毁谤经法,自招众忿,自己应该明察这一点。’又对我说:‘你不奉师命,擅自动用清规,应当重加责罚。现在根据众人的评论,从轻处罚,跪香一炷。’又对众人说:‘后堂绍如认真维护经法,就来领众出头。只知道规矩可行,就不知道人情可讳。’

有一天,来了二三个初出家的到庵上听经,一派世俗之态,令人厌恶。亮如师劝诫他们说:‘出家必须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行住坐卧应当具备诸种威仪,才能称作僧。若不受比丘戒,威仪不具,不能叫僧,玷污了法门的清誉。’当时我正侍守在亮如师旁,听了以后就向师父礼拜并说:‘请师父为我授比丘戒,使我得成合格之僧。’师说:‘我是法师。受比丘戒,必须请律师。’我又问:‘谁是律师?’师说: ‘律宗现在快失传了。南京有古心律师中兴律宗,被尊为律祖,他已涅槃。他的传法弟子中,只有三昧和尚在大力弘扬毗尼(戒律),现在江南。’我说:‘我去江南受完戒,再回来侍随师父。’师说:‘万里迢迢,你说得轻巧!’我说:‘师父您说的,不受比丘戒不能叫僧。我舍离道门,归依释教,为的是作一名僧人。若不能成僧,剃发还有何意义!’师父沉默无言,我也就退了出来。

我就这样经常向师父求告,师父每次都不发一言。到了四月八日讲经期圆满,我在午后又去方丈室向师父告假。师父见我念切志坚,就说:‘这是你业力所牵。前途是福也要去受,是苦也要去受。你就去罢!’当时另有几个人也想和我一起去,也都向师父告假。师父说:‘你今天刚开始行脚,就有多人相随。以后学得好,你会成善知识,否则就成江湖中之头头。’我拜谢说:‘承蒙师父慈悲授记。我从此要去学作善知识。’

崇祯六年,我三十二岁,四月初八日申时,离别栖云庵,走了二十五里,到一小庵借宿。成拙二月中旬先上鸡足山,我们相约四月二十日在大理府三塔寺相会。我按时到达三塔寺,未见成拙。第二天我去感通寺随喜,成拙才至。从此,我俩南下相伴不离。走了四天,到了北岩山谷鸟寺,遇见一位在俗时相识的熟人,已在该寺出家,正在施茶。他见到我很惊讶,说:‘你怎么出家行脚啦!我自恨年纪已老,不能随你同去!’我劝他专修净业,他立愿念佛终生。在此住了十天,便告辞启程而去。

到五月初二日,遥望白云,家乡已在目前,借宿在离城十里的金赡寺。思想起自己双亲不能奉养,伯父不能亲葬,通宵雨泪不干。又想起抛撇下两个幼小的弟弟七年之久,不知流落到何等悲苦地步,现在依附在谁家!我这一别远行,不知今后如何。不能不见一面。天明我向成拙述说了我的心事,出门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一再思前想后,悲叹不已!想到,如果现在还以手足之情牵挂,一见面必然堕入业力之罗网,不但出家受戒修行不成,而且今后要报父母、伯父生育深恩也就无门了,应当看到各人都有各自的定业因缘。凡是人生在世,贫富苦乐、寿命长短,都是前生自作之业所感,今世各自受报,纵然是父子至亲,也不能替代。只恨不能前去亲见一面,这是忘仁义而缺慈悲。现今无可奈何之下,只有用自己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拯济他们了!于是我擦干眼泪,绕城而过,遥向西山祖宗坟茔,倒地叩首,心痛如绞,雨泪不止,两足无力,难以举步,勉力奔走,到了广通县,在一座古寺中挂单一宿。

第二天,在去禄丰县的路上,遇到一位亲戚周之宾,从省城返回楚雄。他老远见到我就高声叫道:‘许冲宵,你现在什么地方?几时出家?要到哪里去啊?’我答说:‘在鸡足山出家,现在下江南去受戒参学。’他问:‘是否有信要捎回去?’我说:‘捎信也说不清楚,只有二个幼弟,还请你多加照应了!’我一面回答,脚下并未停步。他还想再问些什么,我心中悲戚,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站在路边,望著我走远才反身走去。成拙说:‘既然你不回去相见,也该捎个口信回去才对。’我说:‘手足亲情,要断立断,要捎话去,反而惹起情思难断了。古人云,心如铁石,志愿方坚;情爱不忘,至道难成。’

又走了几天,省城在望,进了碧鸡关。此关峰峦秀拔,为群山之首,俯瞰滇池,一碧万顷。我们搭船渡过滇池,登岸到了省城,投宿在城外弥勒寺。同行的几位朋友想到各寺庙去浏览,打算在这里歇息几天。我担心会碰到亲友而遇阻拦,第二天一早,就动身去松华坝,出金马关,到达板桥驿,住了一夜。成拙的俗家住在寻甸府,在杨林以纳寨的观音庵出家,因为是便道,离此不远,就邀请各位朋友一起去看望他的师父,然后再远行。我们过了兔儿关,在何有庵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才到。他的师父厚道,他的哥哥朴实,都是修道之人。他们一见,欢喜相迎,款待挽留我们住了半个月,方才告别。

走了几天,抵达曲靖府,来到破秦山,是当年诸葛武侯与孟获盟誓的地方,有一古寺,我们就在这里挂单。我对各位同行说:‘我们大家这次远行,并不是泛常的游方僧,不能只是到处观赏风景,不务正修,应该在这里购置一架罗汉灯,上面是灯,下部贮油,白天挑著,夜里照明。每晚大家轮班守值,吃完晚饭戌时点灯,大家围坐灯前,各人按照自己所学之经,或者读经文,或者体味经旨,到中夜放参,作为我们行脚的定规。’大家一致同意遵行。

来到平彝卫,出滇南胜境,就与贵州接壤了。走一自孔(亦资孔),进了普安州。又走了几天,过关索岭。此岭地势极其高峻,周广有百余里,岭巅建有一座军营,还有关索庙。又走了几日,过了盘江,山路屈曲,上下陡峻险恶。顷刻之间,大雨滂沦,山涧小溪变成吼声如雷的山瀑,弯曲的山路都成了河沟,狂风从多方吹来,形成旋涡,单身难以直立。雨水从头颈瓢泼而下,灌满衣裤,寒彻肌骨,两脚横跨而行,如骑浮囊。解开衣带泻水,犹如开闸。像这样有好几次。我对各位说:‘古人参学,舍身求法,不以为苦。不要因为这场大雨而退了求道之心,将来才好对人家夸耀我们行脚何等英雄!’大家听了大笑,你扶我搀,相助而行。天将傍晚,才到山下,住宿大愿寺,遇见一位从江南来的僧人,就向他了解路途之上的情况。他说:‘现在行脚最难,到处都有江湖团伙,多作魔业,见了穿衲衣坐蒲团的僧人,则不加侵害,否则恐怕参学就有障难。我劝告各位朋友,若想图得一路平安清静,只好把你们的行李更换一下。’我们歇息了十天,过了盘江渡上之铁索桥,只见山崖险峻,树林竹丛郁郁葱葱,滔滔江流奔激如箭。这正是连通云贵的要津。

第二天,上了通向安庄卫的山径,砂石凸凹,峻嶒盘曲,不觉鞋底磨透,踢踏著难以再穿,干脆扔掉,光脚走路。走了数十里,天晚才歇息,双脚肿得没有了脚踝,疼痛得犹如火烧锥刺。半夜里想道,身无分文,此处又是孤庵野径,无处可以化缘,不应在此久留,明早必须动身。又想到世人为了贪求功名富贵,尚且得要忍耐不少辛苦,才能遂愿。我们今天为了出家修行,求解脱之道,难道还能因为少了鞋穿就退了最初发下的愿心吗!次日仍旧咬牙强行,开初脚跟痛得不能点地,拄著棍杖踱著走,渐渐走了五六里,就感觉不到还有双脚,也不觉痛了。途中又没有歇息之处,到了傍晚,已走了五十余里,投宿安庄卫庵中。第二天乞化到了草鞋,试著穿,皮破茧起,我也不管它。有一江湖中人跟随我们走了几天,歇息过夜都不离开。次日午后来到一小河,上有独木桥,长两丈多,成拙等人先过,我慢慢走在后面,那人也尾随而来。正走到桥中间,我突然口头大喝一声,他吓得掉落水中,我指著他说:‘你该从今以后洗心革面,作个好人。’他面红耳赤,爬上岸,垂著头抄另一条路走了。

路途之中所遇种种艰辛,同行诸友都不觉为患。夏去秋来,于十月初,才到了湖广武冈州,投宿在止水庵。主持僧名异卉,极有道念,了解到我们从云南远道而来,就留我们住下过冬。一天,他请我入房吃茶,我见案上有一部《法华知音》,在云南时我曾听师父称赞过这部书,所以脑子里有印象,就想借来抄写,可是没有纸笔。主持的师弟法号中立,很好学,看懂了我的意思,就提供了一切所需。这年的冬天,每日大雪不止,加之屋内空旷,北风嗖嗖灌进房来,我只穿了一件衲衣,坐在挂单僧的板床上缩著头抄写,虽然手指冻得僵直皱裂,笔墨结冰,也没有少许停歇。他们师兄弟二人,见我坚志勤学,愈发爱怜敬重,送了一件棉袄,我惭愧地收下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棉衣。同行之中有二三人告别了我们去朝海。成拙和觉心随伴著我。

这个武冈州属于封藩岷王的领地。有一个岷王的宗室,名烟离。喜欢钻研书法和绘画,与异卉师有交往。十月中间,他踏雪来到庵中,带著一张大纸,贴在墙上,想画一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图,用木炭条起稿几次,仍然拿不定主意。我站在一旁观看,就说:‘凡作画,必须意在笔先,下笔不再思索犹豫,才能传其神韵,像这样再三揣摸不定,恐怕就失去了天然之妙趣。’他回头看著我说:‘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实在难。你能作到吗?’我笑著说:‘懂得一点。’他就把笔递给我说:‘请画!’我接笔在手,先在心中打好腹稿,接著一挥而成,把笔放在案上。他深加赞美,对异卉师说:‘出家人中,所隐高手不少啊!就把这幅画挂在庵里吧!’从此他常过来和我坐谈。亲笔写了三卷字迹,赠送给我、成拙和觉心,叙说他到处拜访高手的前后经过。

正月初五日,和宜法师在离止水庵六十里的梁家庵开讲《楞严经》。中立师来邀约我们前去。成拙未曾读过《楞严经》,就先往宝庆府五台庵拜访颛(注3)愚大师,待讲经完毕,他再来梁家庵和我们相会。我和中立师觉心等三人来到梁家庵,听众只有二十多人,每人各出米一石、银一两结社(打平伙)。中立师缴了钱物,而我和觉心只有随身衲衣和蒲团,没有钱米可缴,原本只想随喜一下就走。中立师就向法师白告,法师知道了我们来自贫穷的滇南,就免了我们的钱米,慈允我们随众听讲。我对觉心说:‘佛法是法师所施,饮食却是众人出资所备,我们不能空受。’由此我们两人自愿于杂务,收洗碗筷,扫地担水,不用人叫,有空就做。四月初一日,讲期圆满。中立就留住下来,我和觉心告辞后,前往宝庆府,投大报恩寺挂单。

听说该寺内有一位自如法师,是云南人,就去参礼,向他叙说了出家和南来的前后经过。自如法师就称我为师弟。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称呼我,他说:‘我是剑川州人,石室山出家为僧,少时曾跟亮如老法师学习经教,依止他老人家六年,深深领会到他的佛法教诲。到现在一直没有互通音讯。今天见到绍如师,犹如见到了师父他老人家。所以若论法系,应呼你为师弟。你在云南听师父讲什么经?’我答:‘曾听《法华》和《楞严》,只是种了点因,并没有领悟其义。’他又问: ‘今天你从什么地方来?’答:‘从武冈州梁家庵,听了和宜法师讲《楞严》后才来此处。’自如师说:‘和宜法师是我的同参道友。这次你来得正巧,颛愚大师新出了一部《楞严四依解》,各位护法居士请求印行流通。大师命我在此寺代座宣讲,听众已有一百多人。正缺少一个管理后堂的执事,师弟你可以担任。’我说: ‘给我挂一个散单就足够了,班首之职万不敢当。’自如师说:‘狮子之儿用不著过谦。我给你置办僧服鞋袜,进堂主事。’我说,‘求你应允两件事:一,就让我仍然衲衣蒲团入堂坐卧;二、恳请方丈不要经常令人给我加餐。只要能听经教餐法味,我就感佩之至,无以复加了。’自师却不以为然,非要我更换新衣不可。当时寺中有一常住僧,名野溪,也在听众之列,长期依随颛愚大师。

第二天他前往五台庵礼见大师,大师问及讲期中的事情,他就把我的来历和所恳求之事,向大师呈白了。大师说:‘我幼时在北五台竹林寺,依随月川大师,随众听讲,也是衲衣草鞋,杖笠蒲团。后来开始行脚,天台、南岳等地以及直到这里宝庆,也是依然如故,不曾更改。因为檀越居士们建了此庵,他们跪地双手捧著衣履求我更换。若不接受就长跪不起,所以我就听从了,也是为让他们生信。我经常看到禅和子(参禅僧人)不愿改变这种习气,都爱好这样,难得看到愿意别行一路的。今天听到云南来的这个僧人不被境转(不为外部条件而改变自己的定心),真是有些像我当年的作法。你回去告诉自如法师,随顺他的本志,不要强迫他吧!这样做可以教诫大家不应多贪。’自如师也就允许遂我所愿。大众之中,有赞叹我古朴的,也有讥讽我标新立异的。我对这些讥讽和赞誉,权作无闻。

讲期开始后三日,方丈命四位班首复讲,按轮流次序,每人要讲六次。西堂班首因事外出,首座抱病请假。只有堂主(主持讲堂事务)可度师,是南岳荆紫峰无学大师的传法弟子,生性醇厚好学,和我心志相投,彼此互相敬重。从《楞严四依解》第四卷以下,全由我们两人轮流宣讲至终。道场圆满,自如法师带领众人去五台庵,礼谢颛愚大师。正好大师跏趺坐在伞下,所以他的别号伞居道人,自如法师礼谢大师之后,便回大报恩寺。大师把我留下,在伞下赐我一餐,菜是一盘苦瓜。大师先挟了一筷,同时叫我也吃。我送一挟进口,味苦难咽,又不敢吐出来。大师见状就笑了,对我说:‘先苦后甜,修行作善知识也是如此。’我礼谢了他的开示。大师说:‘你有点骨气。以后打算去哪里?’我说:‘在云南动身时,本为找寻三昧和尚求戒,受戒后随便参学。’大师说: ‘三昧和尚是真正的律师,你可以去受戒。要说起随便参学么,江南丛林,多半讲席都规矩不严,人多狂妄傲慢。如果感到不相宜,你还是回到我这里来,千万不要在外顺流随习放纵自己。你将来必为法门梁栋。’他当时就叫侍者拿来一套他自己撰写的著作,送给我,并再一次告诫勉励我说:‘要学我的操行修持。’我拜受而别。

次日,我约成拙一同去朝南岳。自宝庆府出发,走了五天,过杨柳塘,登后山而上,游九龙坪和古大坪,坪侧有雉潭一泓。三昧和尚行至此潭时,有条龙化为雉鸡,从潭心鼓翼而出,三昧和尚就为它授了三皈五戒。我们又参拜了茅坪等佛寺,绕过天柱峰、烟霞峰,从祝融峰下至南岳庙前,在施茶庵挂单。在那里,遇到一位行脚的云水僧,我们就向他打听途中情况。他说:‘现在土匪猖獗,正在常德、潭州、公安、荆州等外流窜,各处防卫甚严。官兵也不好,常把僧人的行李抢了,还反诬之为奸细抓起来,有冤无处申,备受苦恼。各位师父千万下不得山啊!’我和成拙听后,心里并没有被吓倒,心想难道徒步走了数千里路,白费力不成!就向庵主打听,是否还有别的道路可通。他说:‘世道如此之乱,还是先暂时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太平了再走,不必心急!’我说:‘我决心已下,时间不等人啊!请你另指条路,我就很感激了!’他说:‘另外的路倒是有一条,只是非常荒僻,少有人走,一路上尽是山岭深壑。必须从黔阳走会通。往吕林县,过普安慈化寺,到了那里再问去万载县的路,再到瑞州府,就可以到江西省城了,这条路可以避开流贼作乱之地。’次日早晨,我们照庵主说的路线启程了。一路上果然山岭重重,不见村舍,荒凉至极。有时清晨一餐一直走到晚,有时全无早餐就动身。每天行路不下七八十里。半个多月,才绕道来到江西省城,挂单在塔下寺,休息了三天,然后走德安县,游历了庐山,参拜了归宗、开先、五乳等寺。

一日,来到了万松庵,天色垂暮,我们敲门借单,庵中之僧见了我们怒气冲冲,把门砰然关上,不准。这时天已黑尽,明星朗照。无奈只得找个处所过夜,见有一大石悬翅在路边,石下有一丈多空间。我们三人挤进去,放下蒲团,坐著等待天亮。隔了一会,寺门又开了,那个僧人又来驱赶我们。我们三人自叹无缘,反而怜悯那人太痴,但并未理睬他,强坐了一夜,东方将晓,三人起身顺路而行,到了豆叶坪,吃了早食,接著游历了晒谷石、仰天坪,甚至还游了金竹坪,太阳将要西下时,到了东林寺挂单。寺内的禅堂在后面。云水堂只有三间,冷落不堪,荒草遍地有尺多高,墙塌瓦脱,门窗都无遮挡。寺中有一无梁殿。我们进去礼佛,只见尘灰厚积,鸽雀之粪秽污。我与成拙把佛殿打扫干净,蒲团放在佛像左侧,商量著准备在此念佛通宵,才不虚到此古白莲社一遭。谁知当家僧从里面走出来,指责我们不先白告执事,就私自住到大殿里,大声呵斥著赶我们出去,一直赶到山门。一位住在那里的化主老僧留我们吃饭,让我们住宿。那位当家僧又来责备老僧,还把地用水泼湿,不让我们坐卧。我们三人就谢别了老僧,走出山门。

我对成拙和觉心说,多生多世以来,一定和那位当家僧种了不如意业因,今天该受还报,把他作善知识想,帮助我们成就忍辱行,千万不能起怨恨心等等。但这时又找不到栖身之处。成拙说:‘刚才来的时候,曾见下面路上有一稠密树林,可以去那里住一夜。’我们就下去寻找那片树林,却是一个古墓。三人放下蒲团,席地而坐。旷野空荡荡寂静无声,又无月色,黑洞洞不见五指。坐到初夜时分,忽听一声:‘抓住他啊!’四下里一齐喊叫:‘抓贼啊!’我对成拙觉心说:‘如果他下毒手追来捉我们,皂白不分,有口难辩,就是我们的定业了。’

待到天明,远处传来差马的铃声,才知道外面是大路,心里才稍稍安定。三人走出树林,见田中有人在劳作,上前问他,为什么昨夜四处齐声喊叫,他说:‘现在田中麦子熟了,防人来偷,所以齐声喊叫,为的是吓唬盗贼。’我们三人大笑起来。

我们随即到西林寺参拜,过了一宿。次日到了九江府,太阳已沉西,城外各庵都拒不留歇,说是地方上严禁外人留宿,让我们过江去,那里可以住。我们只得忍饥渡江。船到江心,渡船工要钱,我把捆脚带解下来给他。同渡人中有一道人见此情景,替我们付了船钱。登岸以后,向旁边的人打听,附近有无投宿的地方,答说近处没有庵堂,顺著江堤下去七十里,到凿港,那里有一地名叫五祖离母墩,有一座茶庵,接待僧人。我对成拙、觉心说:‘咱们被人骗了。前面的茶庵又远,西南风又刮得紧,只好勉力快走,不要在这里犹豫停留了。’三人顶著烈风,掩著口面,在月下急走,后半夜才赶到。敲门求宿,幸亏主持僧道心慈悲,马上起来开门,请我们进去,问我们为什么深夜行路,我们把详情说了一遍。他长叹一声,感慨行脚之苦,高兴地为我们烹茶。我赞叹道,若不去九江的庵堂,怎能显出这里的道心呢!

第二天早食之后,向他了解前去一路如何走,才知道一路上各个祖庭殿宇都颓败了,幸亏三昧老和尚把它们修葺(注4)重新。我们决定前去随喜参拜。就出发去黄梅县,登破额山,参礼四祖道场,又再到冯茂山,参礼五祖道场;上高山寺,礼净鉴祖师道场;过铃铛岭至老寺,礼千岁宝掌祖师道场;往潜山县,礼三祖道场;到青阳县,朝九华山。从大殿下望,有一庵,就前去挂单投宿,但不供晚餐。第二天早上,我们坐在那里很久等候早餐,只见主持僧来告诉说:‘庵中淡薄没有财力,只安空单,不供斋饭。可去房头那里化斋饭吃。’我对二位道友说:‘房头是荤厨,哪里会有净食,到别处去吧!’随即上殿礼拜了菩萨,空著肚子下山。走了十多里,到一宿庵,才吃了点东西。

我们来到太平府,听说融悟法师在青山寺讲《法华经》,离府城不远。我们欣然问路前去,到寺时太阳已经落山。当家僧见我们都是杖笠蒲团,不给安单。求之再四,他见天晚难行,就叫人把我们带出山门外,在路旁一个小土地庙里住宿。三人把蒲团相重,对面而坐。我说:‘既然我们为求法而来,怎么能空手而回呢!’次日一早,我们仍然走回寺去,吃了早粥,听经一座,就下山去,向村民乞食问路,又继续前行。于初十日巳时许,到了南京。遥见报恩寺宝塔,五色凌空,映日生辉。进内顶礼绕塔,到了中午,腹饥无食,就问礼塔的人什么地方有接待僧人的斋堂。有人指著南廊三藏殿说:‘那里就是。’我们去到那里,礼佛毕,坐在殿台阶旁,只见有僧人进出,却无人上前招呼我们。我们三人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就起身出门,遇到一老僧,向他打听其原因,他说:‘南京是讲席禅堂,如果衣履整齐,是禅和清客,就有人接待。你们是游方僧行脚的,所以无人过问。’

我们遂即进城,到钟鼓楼西大佛庵挂单,那里没有大殿,只有一芦席篷遮在佛像上。庵主是实修之人,以一盏饭接待僧众,很高兴见到我们。知道我们从云南来,就说:‘这里兴善寺的当家,法号印吾,是你们的同乡,可以去那里,自然会留你们住宿的。’次日午,我们到了那里安单。见大众吃的都是虫蛀陈仓之米,菜只是少盐的臭薤之类。我们进到客寮随喜观看,见到他们本寺常住众人,吃的却是时鲜蔬菜和白净米饭。当家之徒名廓然,也是云南人,听到我们的口音。晚上他来云水堂认乡亲,我说我们是贵州人。他又再问,像是要留我们住下。我对成拙和觉心说:‘咱们迢迢万里而来,应当依止有道德的善知识,像这种不为众人著想的人,我们宁可甘愿清苦,不可以亲近。’

听说觉悟法师在园觉(注5)庵讲《楞严经》,就出城去听。正遇上有善信施斋供僧。凡是十方来庵之僧,都在韦驮殿就地板而坐,每两人四木碟菜。我和一位游方僧共一处用斋,我自己注意威仪,缓慢进食,他却筷子不停,一口气把四碟菜全部吃光。斋毕出门,我对二友说:‘咱们以后,若有因缘为众设斋、菜不论有几种,都盛做大碗,让大家随便吃。一则使大家都注意僧人威仪,二则也可使众人信敬。像今天的这个人,真是僧格丧尽,与饿夫有何区别!’

我们又去普德寺参礼随喜,进禅堂挂单。晚上我们商议说,现在十月将尽,路上行脚太冷,不如在此暂住,春暖再走。次早吃完粥,向寺内都管讨单,他说:‘两个人一起都不能给单,何况你们是三个人。’他又看著我说:‘钟板堂的香灯单,给你一个人。’我笑著说:‘我这人粗手笨脚,不会剔琉璃灯。’三人就收拾行李出了山门,我对成拙、觉心说:‘京城的丛林既然三个人都不给单,我们暂且各自分散过冬,约定在腊月三十日相会。听说宝华山重视学习经教,我想去学诵楞严咒。’成拙说:‘我和觉心去祖堂,你学完咒就过来。’我把蒲团与觉心换了一条卧褥,三人就分手了。

我上到宝华山半坡时,太阳已落山,投宿石门庵。晚间喝茶时,我问主庵僧:‘听说华山很重视经教的学习,我想去。’主人说:‘山中有一老首座师,是云南人,常在北都。来到这宝华山已十年,阅大藏经已三遍,最喜欢勤奋学习的人。我也曾随他学经。寺里人很少,有四位房头,幸好大家一锅吃饭,不另作菜饭。虽然三餐都是薄粥,来往朝礼铜殿的云水僧人,都接待食宿。你既然想住山研学,应须把身心放下,不要嫌那里清苦淡薄。’次早上山,到了常住(即有常住僧人主管的寺庙),礼佛毕,便去各处随喜并礼见常住僧人一天。隐隐之中,感到这里很熟悉,似曾来过。拜见了首座师,顶礼毕,说明想学楞严咒。师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出家几年了?这个咒应该预先熟读。’我说是云南人,刚出家就到江南来了,又不识字,所以没有读。师就答应了,说:‘你既来山中,可以去行堂(洗碗送饭等杂活),在厨房安单(住下)。’

到了十一月,天寒地冻,清洗了的碗叠在一起都冻成一块,难以分开,我就每次洗完后,用干净布擦干,第二天早上用时,容易分开。水单(挑水)一人供应不暇,我也帮著挑水。厨下典座(管理厨房事务之僧)法号了然,年轻伶利。另有房头(掌管库房之僧)每天把米和菜蔬量出,交厨下典座做饭,或煮菜。这些东西一经典座之手,他都要扣留一些。有一天,我背诵《楞严咒》回来,他留了饭请我吃。我问他:‘大众吃的是粥,这饭是从哪里来的?’他说:‘好心好意留给你,你反而要追问!’我说:‘大丈夫岂能吃来历不明之食!’起身就走了出来。从此以后,厨下之人都抱成一团,互相包庇,难以容我共住。那位典座私下里与都管(总管)商议,板堂(寺中执掌报时的殿堂)无人,就让我去值守,看香接板(古时以燃香计时,到规定的时候鸣板发信号)。这间殿堂空旷,僧床广大,我一人独睡,就像在冰窟里一样。有一房头老僧,是阉宦出家,最有慈悲道心,怜愍我志高守贫,一日黑夜推门进来,贴著我耳朵悄声说: ‘此件东西送你御寒吧!’说完就走出去了。

我伸手一摸,像似棉絮但不柔软,盖在身上一点也不暖和。天明一看,原来是一床补了无数补了的旧棉絮。东西虽说不好,但我十分感念他的慈悲之心。到十二月十六日,学咒完毕,我前去礼谢首座师,师父说:‘开春元旦(大年初一),河口镇一位桑居士,要来寺里礼拜梁皇忏,你应当把咒读熟。忏资可以治办自己的衣履等用物。’我曾和成拙、觉心约定这天会面,也就无心于此。到十二月廿(注6)八日,拂晓时分,我起身向首座师住的寮房拜了三拜,回头就下了山。到了东阳,打听去祖堂的路。走了一百多里,太阳落西,群星映空之时才到,问成拙、觉心在不在,执掌云水堂的主僧说:‘几天以前,他二人相随去朝南海了。走时曾留下口信,若华山绍如来找,就让他随后赶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动身,过牛首时,逢见化主顿修,我们曾在贵州水月庵相识,他坚持留我过年。次日吃了点东西,我就不辞而别,到达灵谷寺,正是腊月三十日晚,云水堂中多半是江湖帮中人,喧嚣扰杂之极,又无空处。我就在门扇背后坐到天明,吃了早粥,就出发了。

出门遇见该寺当家,法号弘传,对我说:‘今天元旦,为什么就走了呢!请回寺安息几天吧!’我见他道谊殷切,就又回到寺里,用了午斋,还是离开了灵谷寺。走了二十里,投宿在一个小庵里。初二日,歇土桥南庵。初三日,在路上忽然遇到成拙。我问他:‘你们二人同去朝海,怎么你一个人回来呢?’成拙说:‘觉心到了无锡县先去海上了。我后到杭州,听说三昧老和尚在五台山旧路岭传皇戒,所以返回来找你,一起同去。’我说:‘五台山路途遥远,是否真传皇戒,还不一定落实。还不如就在南京古林庵受戒。这古林庵是律宗祖师古和尚(古心和尚)开创的道场。你看怎么样?’因此我两人来到古林庵,说来受戒。知宾师(寺中专管接待外来人员之僧职)说:‘要想受戒,每人交单银一两五钱,衣钵自备。’

成拙有衣无银,我是银衣都没有,怀里只有一串滇南产大密蜡金念珠。就拿出来,交给知宾师作挂单制衣之用费。知宾师接到手,好像答应了,转身走进房去。我的眼睛和耳朵都还很灵敏,见窗里有人向外偷看我们,听得里面说:‘这两人是江湖,恐怕念珠来路不明,千万不能允许他们挂单。’知宾师走出房来说:‘常住办理这些事情不方便,还是启备好了衣钵再来吧!’我接过念珠转身就走,他留我们吃饭,我说:‘是龙终须归大海,还能困在牛蹄窝子里!’马上走出寺来,另找了一个庵子投宿。次日渡过长江到了浦口。

正月十四日宿红心铺。传闻流贼过来了,男人妇人涕哭,一片嚎哭之声,抛儿弃女,惨不可言。我和成拙滴水未进,腹内空空,从早到暮,疾走了百余里,宿三铺。十五日夜,流贼攻破凤阳城,烧毁皇陵。成拙和我向北走,到了徐州,才歇下脚来。次日渡黄河,但无船,就坐在岸边等待,直到中午,见有官差马队,捉得船工和船过来,我们就顺便搭渡。行到中流,大水湍急,船工喝醉了酒,手软无力,船又破旧漏水。差官乱了手脚,连呼苍天保佑,我们二人只专心念佛。幸好吹来一阵微风,把船飘入芦苇丛中搁浅,我俩人手抓芦苇,涉水登岸,在一荒庵中过夜。

第二天,开始长途跋涉,有时冲风冒雨,有时戴月披星,或者去村庄中乞食,或者向耕夫化餐,于三月初一日方到长城口,一过了龙泉关,踏上了山西地界,最后到了五台山旧路岭。这座寺接待来往僧人的十方堂,设在山门外。我和成拙两人安好单,就前往方丈室参礼三昧老和尚。有两位北方的僧人守门,对我们说:‘有香仪(敬香的钱),可以进去,如果没有,就退下。’我们看他语气粗硬,难以理喻,就返回十方堂,叹息不已,说:‘我们登山涉水不远数千里,前来亲见善知识,现在因为没存香仪而不能参见,这如何是好?!’成拙说:‘不必忧心烦恼。明早等守门人去吃粥时,我们自己进去礼拜。’

次早,我们不吃早粥,忍著饥饿,直入方丈室顶礼。和尚问:‘你们两人从哪里来?’答:‘从云南来。’又问:‘来此作什么?’我们因为没有衣钵,不敢说来求戒,只说来是为了朝礼五台。和尚说:‘文殊菩萨就在你们那里,反而来朝台!自己实念修行去吧!’因此我俩发愿,今后如果做了善知识,绝不收受外来僧人之礼仪,也好让那些清贫的禅和子们容易相见。

我们就上了山,到了塔院寺。这寺里有两个房头僧人是师兄弟,发心诵五大部经三年。问了我们,知道是云南远道而来,很欢喜让我们留住。成拙自愿担水供僧,让我进堂内诵经。他担完水,专读《法华经》。我除了上殿作佛事之外,空余时间就阅《楞严义海》。我们二人口不说闲话,腿不胡乱跑,每天到中夜才放参(休息)。五台山上各大小寺庙,都以燕麦粉调成糊粥为食。塔院寺方丈师,法号德云,以及房头众僧,见我们两人如此勤学,一个多月下来无丝毫改变,都对我们产生了信敬之心,私下里请我们吃米粥。我和成拙商量说:‘我两人在众僧人中深夜研学,会打扰他们的睡眠。那边伽蓝殿(供奉寺庙护法神的殿堂)里,晚上点著琉璃灯,里面没有人,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就琉璃灯光研习,这样既不妨碍别人,我们也心思寂静集中,利于记忆,学到夜静时就停止。’五台山上春秋两季尚且很冷,何况是冬季了!到了十月间,我们的衣著又单薄,手捧经卷,直立在灯光下,集中心力用功时,什么都感觉不到。到得掩卷歇息时,手指僵直不能屈伸,双腿冻木难以迈步,通身抖颤,寒彻肺腑。虽然如此,我们的志愿却更加坚强了。

开春正是崇祯九年。二月底,觉心朝海回南京,一路寻找我们,来到五台山相会。三月中有一个朝礼五台的僧人,是楚地(湖北一带)人,法号皎如,我们曾在宝庆府,同听颛愚大师讲《楞严四依》,见我们在堂里,就进来相见。有人问起他和我们相识的缘由,他把我行脚的详细情况说了。方丈德云师知道了,就设斋召集全寺僧众,请我四月初一日开讲《楞严经》。我承蒙厚爱,苦于不能推卸,只得承当。到七月初一日方得圆满。我们三人初来五台,就一直住在塔院寺,未曾朝礼五顶各佛刹,所以七月初三日先上东台。那里的主持僧,用接待法师的礼仪款待我们。接著到了北台,当家僧还是这样接待。因此我心中感到惭愧,其它几台就没有去朝礼了。

初八日,告辞了塔院寺方丈及各房僧众,打算去北京向三昧和尚求戒。方丈师殷切挽留不舍,见到我们无心在此留住,就准备了三头骡子,为我、成拙和觉心送行,并伴随我们一直走到旧路岭,留宿了一夜。次早德云师仍然不忍分手,就又伴送我们到了棠梨树下院。天明请我们用了斋饭,才一一拜辞。德云师在分手时,眼含泪水一再嘱告说:‘受戒完毕,请还来五台,千万不要辜负我们的切望。’

七月十九日到保定府方顺桥西,投宿于罗[目候]寺。成拙在五台山时,曾与一沧州道人相约,所以他去了沧州。次日午后,我和觉心等出寺门散步,远远望见一片树林,碧绿荫荫。我们一同出来的六人,就走到林子里,因为贪凉坐得久了些,太阳都快西沉。这时正想起身回寺,只见空中灰蒙蒙一片,像雾一样,又听到叽叽喳喳的声音。渐渐看到飞扬的尘土像云一样翻动。不久,见到无数老幼男女遍野,竞相狂奔,像山崩海涌一样冲将过来。才知道是后有兵马追击。一同坐在树林里的人,各自逃散,只有觉心和我在一起。不能再回寺里去了。也不能走大路,就向南面慌乱跑去,一路上歇宿的多是小庙,每天只能吃一餐。

我们逢沟涉水,路错绕道,就这样一路走去。一天走在路上,腹内感到十分饥饿,就在树下一个荒泵旁歇息,我对觉心说:‘咱们从云南到南方,又从南方到北京。现在又从北而南,往返二万多里,徒劳跋涉,所立志愿也没有实现。披剃师给我起法号绍如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弘法利生。现在看来,这些都绝了缘份,真是惭愧至极啊!我法名读体,’体‘就是身,就是’法身理体‘。’读‘经教才能懂得经教所阐明的’理‘,理明白了,阐释道理的文字就可以忘了。这就像借助于手指标示月亮,见了月亮就无须注意那个手指了,这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我要把我的号改为见月。’我们二人反来覆去想啊想,越想越觉悲戚,伤心的泪水不觉卜簌簌落了下来,这时有一老人从旁经过,见我二人感伤得如此悲痛,便前来问是什么原因。我详细讲了长途行脚而又不能实现愿望之苦痛。老人连声叹息不已,对我们说:‘我姓李,是吃长素的道人,孤独一人没有亲眷。给人家小孩教书,因为兵马大乱才回家来,就在前面小庄上。可以请你们前去同暂住一宿,然后再走。’到了他家一看,屋里已被流贼抢劫一空,他就去邻家借了些粗面,烤了饼子供我们吃。第二天我们就向他告别动身了。

又走了六天,上了南宫县大道。至午后都没有化斋之处,遥望远处有一小庵。来到庵前,觉心留在外面,我独自进去。只见一位老僧,没有人帮他,正在自己烧火作饭。我向他合掌问讯,也不还礼。我就上去替他烧火。饭熟了,他自己盛了饭,坐在那里吃起来。我也自己动手取了碗筷,盛了饭坐下吃起来,我也不说话。他吃一碗,我添第二碗。他才开口说:‘世上从不曾见过有你这种人,主人没开口,自己倒动手盛饭吃。’我回答说:‘世上从未见到过你这种人,客人站在面前,都不说句客气话请吃饭,所以我就自己动手。’他看著我大笑说:‘倒也是个禅和子。我年少时出去参访善知识,到处行脚,因为不老练,常常挨饿,你今天是这样,请随量吃吧!’我说:‘门外还有一道友。’他一听很喜欢。说:‘请他进来一起吃。’我和觉心饱餐一顿,起身告别,他不肯,又留我们住了三天。

九月初,我们到了江南瓜州,于息浪庵挂单。遇到一个云南僧,号清如。谈起行脚的事,知道他在北方遭遇兵马之难才回到南方来。第二天便和我与觉心一起渡江,前往甘露寺。当家师法号平素,也是老乡,长期住在镇江府,皈依信仰他的人很多。他最喜欢云南人到江南来参学。清如先进去替我们通报,我和觉心接著进去礼拜。平素师问我们行脚遇难之事,我毫无隐讳地照实说了。平素师安慰说:‘我少年时参访,也遇到许多逆境,但求道之心丝毫没有退堕,今天才有这点因缘。你们二人寻师求戒,往返南北,经历了种种坎坷,最初发的愿心没有懈怠下来,以后你们教化开导众生的因缘,自然会很殊胜。现在暂且放宽心住在这里。开春崇祯十年元旦,是我的母难日(即母亲生他的日子),要讽诵五大部经以报母恩。你们二人可以和众僧一起诵经。衣单,我负责给你们办理。到诵经期毕,再走不迟。’我说:‘三昧和尚遥居在北京,我们不能再去,只好等他回到南方来时,再求受戒。现在我想去天童寺参禅。’平素师赞助,为我们置办了行李外,又赠给我们每人路费银二两五钱。

二月初三日到达丹阳县桥头,想搭客船过河。觉心把行李放在脚下,只顾观看各个船家互相排挤,争相拉揽客人,不想被囊行李被人偷走。我们只好叹息我们的因缘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幸好我的路费还揣在身上。日到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海会庵投宿,见我们没有带行李,不肯安单。我们告诉他行李在桥头丢失。这个庵离桥头不远,他们去了解到确是实情,便送我们进了云水堂(即接纳行脚僧暂时安单之处)。遇到二位游方僧,我们北上时曾与他们同行数日。知道我二人行脚,就说:‘你们求戒,三昧和尚已经离开北京,正月在扬州府石塔寺开戒。现在他应丹徒县海潮庵之请,二月初八日起期,你们赶快去受戒。’听到这一消息,郁结在心中的愁闷完全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早上,我同觉心又回头去海潮庵,恰巧遇到三昧和尚入庵。听说教授师(即负责向新戒教授礼仪和戒律内容的僧人)是楚地人,法号熏六,心胸宏大,智慧妙巧,辅导教化很威严,总理戒期中一切事务。我就请求知宾师(即接待外来客人之僧人)引我到熏六师居住的寮房礼拜。师父问我乡籍,我答:‘云南。’师说:‘此庵当家师为埋葬他师父起期,每人交银一两,衣钵自备。’我说:‘行李在丹阳丢完了。身上只有二两三钱路费。’教授师说:‘这只够一个人攒单并造衣钵。’我又为觉心求单,接著就派人送我进了戒堂,把觉心送去行堂(作杂务者)寮。

新戒堂的引礼师(照看新来受戒僧人的起居和纪律的僧人),法号耳园,山东人,性情耿直,但缺少灵活性。见我没有一点行李,又不请戒律读本,终日坐在自己的单位上,不发一言,又不违犯戒堂堂规,又没有事情去请教他,因此他心里对我很不高兴,就指斥我说:‘见月,此处不是让你坐不语禅,为什么你不请《律读》好好地熟读呢?’我答:‘我不识字,也没有钱请《律读》。’凡是进来一个求戒僧人安单,引礼师就叫我说: ‘见月,你到这里坐,把单位让给这个新来的人。’我就遵命,拿起衣钵向后面移一个单位坐下。这样,后进堂的有十几个人,每来一个人就让我退让一单位。又来了最后一人进堂,高单(即用木板搭成的连铺大床)上已无单位了,就叫我移到地下与香灯(专管殿堂上香点灯的僧人)共坐,我毫无怨声,只作游戏想。同堂的众戒兄见到这种情景,都很不平,说我懦弱至极。我说:‘修行以忍辱为本,何况都是同戒,理应移让。’

时间逐渐临近背诵《毗尼日用》(受戒前,先须在教授师指导下学习戒律内容,预先须把戒律背熟,经过检验,方能登坛受戒)。引礼师把我的名字排在第一名,意思想折伏我。各位戒兄也为我著急,说:‘量你也背不出来,为什么不去拜求引礼师把名字排在后面?’我说:‘到明天再看。’次日一早,引礼师拿著名签带引我等九人,到教授师前礼拜后,我一口气朗声背诵完毕,就像把瓶中水倾倒出来一样无滞无碍。教授师说:‘你每天默坐,不发一言,说不识字,今天却背得如此纯熟。’我说:‘并不是我不识字,因为无钱请律书,所以默坐,专心听左右邻单戒兄读诵,因此就记住了。’教授师很高兴,并赐茶给我喝。回到堂里,各位同戒都前来向我祝贺,其中和我最相投契者,有十三人,都能这样背诵。

这一戒期读《梵网经》。香雪阇黎师(称戒师)代大座(即正座),四班首(首、西、后、堂)轮流复讲。有一天,首座师,法号乐如,复讲,他只把三昧和尚写的《直解》念了一遍,一字不增,一字不减,未作一点解释!我和相契合的几位戒兄并坐在一排,相互递著眼色,失口微笑。首座师看到,很不高兴,回到堂中,就指名要我们十人复讲。自来新受戒的沙弥没有这种事情,无非是用这种变通手段,逼令我们向他忏悔。过了三天、不见一人前去求悔,他只得把所开列的名单,呈送方丈。三昧和尚以为是实情举荐,就一一慈允。这真是弄假成真,再难于停止下来。

到了我要复讲的那天,内外人众都惊骇一片,都来旁听。和尚和二位师父(香雪阇黎师和熏六教授师),也在后面设座临席,慈降加庇。所要讲的内容,是《梵网经》上卷中的《十金刚种子、第十信心位》,我开卷把文句念完,先总括说了大义,然后依文作了解释。下面听众,异口同声称赞。三昧和尚和二位师父都很欣慰。接著我去方丈室礼谢,和尚赐给我被褥衣履。熏教授师问我:‘你依谁听经?’我说:‘在云南时,依披剃师。行脚到宝庆府,遇到自如法师代颛愚大师讲《楞严四依解》,我也曾跟随听讲。’熏师说:‘颛大师是我的依止师,自如法师是我的契友。你怎么不早说!’熏师对我更加看重,马上就施给觉心衣钵,让他入堂受戒。

三月廿日午后,有个丹阳县贺家子侄,少年书生,性情傲慢,不信三宝,醉酒入庵,直接闯进方丈室,一屁股坐在和尚法座之上,嘻笑放肆。侍者上前谏劝他反而呵斥。寺中僧众不服,把他驱赶走了。第二天一早,这个书生邀约一伙人来庵滋扰生事。和尚马上令圆戒罢期。平常寺中晚课多有在家居士随喜参加。熏师想用方便办法把这桩事平息下去,保全道场,所以在晚课完毕时,把大家召集至韦驮菩萨前,说:‘今天,道场被魔挠碍捣乱,不能善始善终。你们弟子之中,有愿舍身命维护法门的人,就出来担当!’说完,大家都默然不语。我就应声推开众人站出来,向熏师顶礼。师说:‘你只一人,怎么能行呢?’我说:‘和尚的戒弟子,遍布天下,我一人当先,其它人都会随之而来的。出家人无妻子可恋,无产业可系,无功名可保,无身命可惜;托钵饱餐,不带分文;丛林栖止,不纳房租。凡是僧家,以戒为亲,何况为了维护法门,谁不勇敢向前!纵使用它一年二年时间,必除魔党。请和尚和二师放心晏安,不必以此为念。如果那一伙人中,果然有舍得妻子产业,能放弃功名、身命的人,让他站出来与我较量一番。否则,各家把自己的学业做好,好自培养自身道德之本。自古以来,有了德行和好文章,庠中士子都能成就功名,应当作天下大丈夫。难道有谁愿意为别人的是非,而丧尽自己的德行!’熏师说:‘你今天在众人中作了这样的承诺,以后一定要依言而行,还怕什么法门不净,魔障不除!’众人散去,参加晚课的人都听到了,这话就辗转传播开去。

第二天午后,果然有二十多人,都是庠中斋长和乡中父老,来到庵上拜见熏教师,也把我请去了,双方以理讲和。圆戒时间未改,仍在四月八日。和尚召集大家来方丈室,对二位师父以及久随身边的上座说:‘今天道场魔事如果不起,就显不出见月。你们为佛法,为人师,应当像他一样有胆量有心行。我在这个传戒期里,总算找得人才了。’大家听后,礼谢而退。二位师父开导指示我们同戒十三人,今后就作和尚身边的随侍,希望我们今后成为法门梁栋。

初十日回扬州石塔寺。杨州府慧照寺礼请和尚,择期于四月二十日开戒。五月初八日是三昧和尚大寿,我们同戒都没有礼物可送。我提议说:‘可以裱一长卷,自己画上五十三参图奉献和尚祝寿,因此我就没有时间,不能随大家去慧照寺起期开戒了。’和尚听说之后,就叫我进方丈室去静心作画,并笑著说: ‘见月啊,你初登戒品,就入我室。’我惭愧地向和尚拜谢。六月二十日,海道郑公,请和尚在石塔寺建盂兰盆会,讲《孝衡钞》。和尚就命我去慧照寺,代香雪阇黎师座,讲《梵网经直解》,并请香雪师回石塔寺代和尚座,讲《孝衡钞》。两处道场都在七月十日圆满。

香师开示我和同戒们,去求和尚更改各自原有的法名,以便常随和尚任事。各位同戒依言,前往方丈室,都争先礼拜求和尚赐法名,只有我一人退到后面,顶礼和尚,跪地白告说:‘我因披剃师指示,才得发心离开云南,南来向和尚乞受大戒。若无披剃师,我就不能削发出家,也不能受具足戒而成为真正的僧人。恳请和尚大慈允听,让我仍叫旧名,使我不忘根本,我愿终身常侍和尚座前。’和尚说:‘我当年初受戒后,诸位上座也劝我求律祖更换法名。想来,律祖讳如字,我是寂字,披剃师讳海字,我也不敢忘本,把姓字改了,超越海字。我弘戒律三十多年,今天见到你的存心与我相同,这是不自欺心啊!作善知识,所依重的就是行德,不在于叫什么法名。我允许你仍称原来的名字。’

那时泰兴县毗尼庵请和尚于八月十五日开戒,大家都随行。熏教授师于初十日晚,向和尚白告,请定各堂执事,说:‘我现在教授新戒,中气不足,精神渐弱,应该设置一名教诫西堂。总理各堂戒事,其单位安在新戒的首堂。这项任务,只有见月可以担当,请和尚智鉴裁度。’和尚马上命侍者召集两序僧众(寺中僧人,在方丈之下分东西两班序列,称两序;东序负责寺中之行政管理;西序负责法务管理)来方丈室,向众人宣告对我的委派。我跪地白告说:‘我今年四月八日才圆受具足戒,还不到半年,哪里敢担负这样的重任。我自己都没谙熟律法而再去教人,担心不利于新戒,也辜负了和尚的慈恩。请和尚在各位上座中,另选能担当此任者委任吧!’和尚说:‘熏教授推荐得不错。我也知道你的心行作用。十地菩萨尚且还要寄位修行(到人间担负一定的工作,以利修行)。你今天不妨一边自学,一边教诲他人,以体谅我的用心。这样就一举两利。’两序人众齐声说:‘你应当随顺和尚慈令,不可以再推辞了。’我只好拜受了这项差委。

我同戒中的映字、苍悟为这次戒期的书记,慧生、以仁、裕如、若愚、观之等为引礼。人人发奋努力,严肃认真,和尚座下还未曾有过像海潮庵同期受戒的这一批人那么热情鼎盛,其首堂引礼师(即总理全部行礼职事的僧人),就是我受戒时的引礼师耳园,我虽然居于掌权之位,但动止都以师礼尊让他。他也不执我相(很谦虚),一切堂规之定夺,都谦让照我的意思行事。但我的内心一直怀著惭愧,倘若遇到乐于学习戒律的人前来请教,我怎么做才能让他辨明是非,而高兴满意呢?一天晚上,我前去拜诣熏师寮,向他说明了我的担心。师说:‘三藏中有大小乘律一千多卷,我没有阅读过。你既然有此志向,可以请来边读边学,将来作大律师,才不辜负我在广众之中把你识别出来。’因此就找了人前往嘉兴,请了一部《广律》回来。从此,白天我料理各堂戒规,夜里则挑灯展卷,详详细细阅读学习。一旦遇到文字上古老意义上难懂之处,苦于没有精通的人请教,只有掩卷长叹。这时我唯有向菩萨礼拜祈祷,乞求加被开晓。每次礼罢,少坐片刻,再展卷体会其义,就会如开门见山,豁然无疑了。像这样的不思议感应,每次都如此。

这一期传戒法会,定于十一月五日圆满。结期前三日,本堂新受戒的弟子们,念我教诲不倦之心,共同制作了一件黄绸大衣(僧袍)送我,我对他们说:‘和尚与教授师,把重任委付给我,理应尽心尽职,为辅助弘化法门出力,难道是为了邀名贪惠方作首领不成!’我严肃谢绝。他们捧著衣服去到方丈室拜跪,向和尚陈述了奉供此衣之因由。和尚对我说:‘戒律之中只禁贪求,不禁自愿布施。你可以受取。’我说:‘在下不受此衣有两重意思:其一,我自愧于戒行浅而责任重,恐有不足的地方,有人借此产生毁谤;其二,和尚法门高峻,唯恐以后担任各项职事的人以此为肇端,开了先例,所以不受。’和尚赞同了我的想法,对各新戒说: ‘西堂不受此衣,为的是保全己德,惜护法门。你们不要再强送了!’

十月八日随和尚返回扬州石塔寺。高邮县承天寺,礼请和尚十二月初一日起期传戒,至开春正月十五日圆满,我仍担任西堂之职。

一梦漫言 卷下

崇祯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回石塔寺。应本府善庆庵之请,正月二十日开戒,三月中圆满,我仍任首堂(注7)。又应邵伯镇宝公寺之请,四月初八日起期,我任西堂,戒期圆满,仍返回扬州石塔寺。崇祯七年,和尚在北京弘戒时,神宗之女荣昌公主与驸马杨公,带领全府人等皈依和尚,曾遣使奉送金桐紫僧伽黎(袈裟)三领,一件供养和尚,一件供养香雪阇黎师,一件供养熏六教授师,到了今天,熏师带了这件公主与驸马当年供养他的袈裟来到方丈室礼拜,含泪白告和尚,说:‘在下奉侍和尚座下,任教授事十一年。随时都在注意,观察各位新戒的品格,考验其心行作为,想找出几个人来辅弼和尚法门。到了今天,在海潮庵戒期中才得到了见月。在下心里想,近日食量减少,精神减弱。不久就要辞别尘世。恳乞和尚慈悲,把荣昌公主所供这件紫衣,转交给他。在下亲自见到有人接替,死亦满愿了。’和尚长叹一声,说:‘你真是我的股肱弟子(左臂右膀),关心著法门的未来。’马上召集各位常随首领作证,和尚亲手把衣服给我,说:‘你应当像熏教授那样侍奉我,则法门就壮大了!’我涕泪盈襟,拜礼而受。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熏师也,如斯大恩,唯利生可报。

六月中淮安清江浦的檀度寺,恭请和尚开戒,七月十九日圆戒,和尚想上东海云台山随喜,命我留下来负责办理度牒及名录编造和发放,然后散众(让新戒们散去),办理完毕,也上云台山。八月我上云台向和尚覆命,十三日下山渡海,仍回石塔寺。

南京有几位护法宰官,请和尚十月十五日于报恩寺开期。熏六师抱病石塔寺,我侍奉汤药,照料他。这次和尚进京传戒,独行师为阇黎、香雪师为教授。派人回来叫我去,我坚辞,没有去,后又派人来叫我。熏师生性极孝,对我说:‘我病虽然重,你不要违背和尚慈命。我所要嘱托你的,只是我走后,荼毗(火化)毕,可把灵骨送到天隆寺葬在律祖塔右。’我听后悲泪滚滚难止,真不想离开他。熏师又说:‘和尚第一次去南京,求戒的人一定很多,两次紧急传呼你去,想来一定有重大事情要委托你,赶快去,不能再迟延。’我只得拜辞熏师,去了南京。

和尚问熏师病况,我禀告说很重。我仍被指派担任西堂。香雪师也把教诫新戒的事委托我总管起来。新求戒的有六百多人,安单的堂室在西方三圣殿后。和尚对我说:‘新戒多,两位阇黎下去没有把他们的单位次序安排好。你现在下去安排一下。’我马上下去,一看行李遍地乱放,那些来求戒的人,多半是听经学的人、不无狂慢习气,必须以自谦的方法来调教。我就向大家说:‘我奉和尚的指派,来这里勉强担任西堂之职。现在和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愿意听从的就依规矩和合相处,否则就不能照应大家了。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堂内,中间宽阔,数百人可以经行(走动),周围的单铺窄狭,人多就睡不下。如果大家都想睡高单(通铺板床),剩下的人怎么办?所以我想先从地上开始安置单位。你们中间凡是真心实意来求戒的人,好事应该让给别人,这样也可以显示无我的精神,成就菩萨的行愿。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依次序在地上安单。必须横直成行,不要参差不齐。凡是来自本京城内的人或是自带了小床的人,明天就把小床带来,按今天定下的单位安置。凡是来自京城以外的或没有小床的人,都上高单。希望大家各自肃静,不要哄乱!’大家听后,欣然依从,没有争抢的现象。这个大堂中住了新戒六百多人,单次排列整齐,就像街道巷陌一样,一眼望去真成大观蔚然!

每天夜里讲解戒律一个时辰,全天随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劝诫,大家都很敬服。他们听说要点定临坛尊证师(即正式开坛受戒时,必须有十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临坛作证,即称尊证师)的消息,其中为首的一位沙弥(初出家并受了沙弥十戒者)名霄远,五十岁,荆州府人,在南京长时随讲席听经,就和他的同戒商量,想请我作临坛尊证。他们一起找到方丈,跪地向和尚禀白了他们的请求。和尚就令侍者来召我去,说明这件事。我说:‘在下戒腊不满二夏(受具足比丘戒后,过了几个夏天,就叫几夏),何况我修行浅薄行德无有,不敢列身于尊证之位。’和尚说:‘这是几百个新戒同心愿请,不是你狂妄僭位,不必再推辞。这正所谓因缘时至!’我只得勉强拜谢。

西方三圣殿,紧邻库司(库房和厨房),三个时辰的粥饭,都是各在自己的单位上就食。有一天,到了辰时用斋时,不见行堂者送斋饭来。我就查问原因,了解到是行堂者向新戒索要钱物,得不到,故而刁难。我马上把行堂捉来,罚他跪香。厨房里的一百多人抱团结成一党,一齐离开了西方殿。我就去找僧录司(管理僧人名录和纪律的机构)的契玄师,说明了情况。他马上下令各管事僧把寺庙各门关闭,将司库典座和饭头用木枷锁起来,其他有关者,有些翻墙逃跑了。这种情况,是京城里,每期道场中,厨房堂里的旧风气。从这次以后。得到了整肃,都兢兢业业守规矩,没有敢再犯的了。到了正式传戒临坛的那一天,当时的情景,正和我初出家那天夜里所作的梦境,没有丝毫相差。

传戒期中,忽然得到消息,熏师已在石塔寺涅槃,灵骨运去天隆寺途中,现已抵南门桥下的船上。我悲忆师恩,泣泪不已。当即约会同戒十三人,迎师灵骨,暂且寄供在普德寺。道生师留在寺中负责守灵习香,我和其它人回报恩寺,在宝塔下,于八方设坛,百僧环绕礼忏六天。十二月初一日,三昧和尚、二位阇黎师及各位上座,我和各位同戒,带领众新戒,幡幢前导,各人手持香花,共一千余人,佛声不断,送师灵骨到了天隆寺,实现了熏师临终前的遗命。传戒期圆满之后,大司马范公敬留和尚在花一庵,择期元旦日举行皈依仪式及受五戒。我和其他人拜辞了和尚,先回石塔寺。

正月初九日,和尚搭船回石塔寺,在龙潭遇大风,阻留了三天。当时有位定水庵的僧人楚玺前来拜见。他是妙峰大师的法孙。妙峰大师当年奉神宗皇帝旨,在宝华山建了一座铜殿。楚玺就前来礼请三昧和尚到宝华山随喜。到了该寺,只见荒草满路,台阶殿基缺损,殿堂里香灯寥落,廊庑空寂人稀,一派破败景象。和尚叹息道:‘这座丛林还不到五十年,怎么冷落到这种地步!’楚玺回说:‘因为缺乏有道德的人主持,恳求和尚慈悲中兴这座寺庙,先祖的觉灵也会深深感谢的。’和尚慨然许可,随即下了山,次日渡江返回扬州石塔寺。

江阴县十方庵礼请和尚二月初八日开戒,香雪师为羯磨(授戒师)。我到崇祯十二年才开始正式作教授。和尚在各首领前,派委我说:‘以后凡是有求单进板堂受戒及外面各堂执事的人选决定,全部归总在教授处负责,不须再向我这老汉禀告了。’我感到,这一来任重事繁,但又想,只好体谅和尚慈心,也才不辜负熏六师的识人和举荐,承担了下来。二月中,宝华山楚玺等几人,带了南京各位护法居士的信函来到十方庵,礼请和尚住锡宝华山(即请和尚常住宝华山)。因为和尚以前曾经许诺,所以不再推辞。和尚当即令知宾师,引领楚玺一行人巡察(到各寮房看望)。等到他们进了我的住房,他们只用眼睛看著我,我就知道他们的意思,就说:‘崇祯七年冬,我在你们山上学经,深扰常住了。’他们大笑说:‘刚才见到时,感到面熟,又怕不对,真的是你!怎么一下子当上了这个职位,我们真是有眼不识人啊!’接著谈到了相别以后,这几年的前后经过。他们一行人第二天就回山了。十方庵的传戒期,四月初八日圆满结束。

和尚十五日到达宝华山。晚上,召集见玄师、支浮师、四弘师、纯然师、独行师、心融师、香雪师、月谷师、达照师及诸位老阇黎和我一起到方丈议事。和尚说:‘今天我们住此山是常住,不像石塔寺是暂居。你们诸位当中,必须要一位具备道心、有才能、精力强壮、不惜劳苦的人,为我这老汉作此山的监院(总监全寺内外一切事务的僧职),其它两序各执事,以后再定。’大家听了之后,都默然而立。和尚就对我说:‘见月,你为何不承当?’我说:‘和尚没有点我的名。在各位师父面前,不敢应声。’和尚说:‘我明明说道心和才能、不惜劳苦。不是指你是说谁呢!’各位阇黎师说:‘见公,你应当礼拜谢领,不要再违背和尚慈命了!’

我高兴地奉了此命,礼拜和尚,说:‘在下先乞求和尚允许我四件事,才敢承当。第一,三餐粥饭,一律随大众吃、不陪外来施主进餐;第二,一切宰官来山,概不迎送;三,不去俗家吊丧贺喜;四,银钱进出、买办采购,概不经手。我只尽心料理大众之事,对常住之事:决不怠惰。’和尚说:‘四件事都随你愿,但讲律之事不要推辞。’我说‘监院讲律,这事不属于我的责任范围,恐怕众人不服。’和尚说:‘你今天是教授师兼管监院职事,并非监院行教授事。’各位阇黎师说:‘我们当中讲律,自然非你莫属了,这一点你更应遵循和尚慈意。’

五月十八日,和尚六旬大寿。远近各寺庵的上座,和十方弟子云集宝华山。九月开冬期,忽见成拙担著衣钵来到山上。我高兴地问他从哪里来,他说:‘自从在北方遭难分别之后,独自来到南方天童寺参禅,后又往黄山学经等。今天就从黄山来,我一直在寻访师之踪迹,不知下落。’我说:‘因为我改了名号,叫见月,所以你不知道了。我们聚而又散,散而复聚,真是多生的良因,才能有今日的奇会啊!三年不见面,就是专门等著我为你作临坛尊证哩!’

崇祯十三年,江南大旱。春期四月八日圆戒。内监苏公等人,入宝华山设斋供僧。常住(寺里)买来的面粉又粗又黑,和尚把我叫去诃责,举手要打我。我说:‘和尚忘了最初在下所乞允之事?’和尚想起了,说:‘这不干你的事!’就去到副寺(副监院)房,痛打达照师。达师来到我的寮房,生气埋怨说我不替他遮掩。达师是我临坛的尊证师。我就对成拙说:‘现在还是避开最好。我和你一起去天童寺。’第二天早上天未亮,我把行李交给成拙先下后山,在那里等我。

天明我登上龙岗,向方丈室拜了九拜,就下了山,与成拙一道到了汤水延祥寺投宿。走了四天到达无锡县,宿镇塘庵,有二三个弟子挽留休息。四月二十日,从宝华山来了一个新戒弟子,见了我就礼拜流泪。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师父初九下山,和尚向大众说,师父你不该把供养众僧的银钱四十两带走。山中大众议论纷纷。弟子不得不说这是冤枉了师父,所以流泪。’我对他和成拙说:‘并不是和尚加枉,是他老人家的大慈方便之法,使得我听到后不召自回。若我不回,大众必然以为是实事了。’第二天,我又返回华山,顶礼和尚求忏梅。和尚说:‘你无罪可忏,是情不得已而去。我故意用私自取银之事来激你,好快点回来。’和尚让我仍然担任教授之职。

到了冬期,有一百余名新求戒者,均已受比丘戒毕,接著从北方又来了四人求比丘戒。和尚令香雪阇黎师为他们授沙弥十戒。香阇黎师给授了沙弥十戒后,随即又为授比丘戒。引礼师智闲把他们带到我的寮房,礼拜并通禀了授戒情况。我说:‘律中有明文规定,和尚还健在,为什么单独由一师为四人授具足比丘戒?我不是你们的教授师,也不能给你们办理僧录和发放度牒。’智闲回去禀告了香师。香阇黎师诃责我,说我目无师长,傲慢自专,就去向和尚禀白了。和尚令侍者召我去,询问理由评判是非。我说:‘香师责备在下,是从世俗之礼出发。在下遵奉佛制,不具备十师临坛尊证,一人就授给大戒,这是关系法门的大事。在下既然担任教授。应当阻止谏正。请和尚斟酌其中之是非!’和尚对香师说:‘算了,算了!你是一时之错,见月所说的实实在在是正确的。改日再请十师临坛,为他们授具足戒吧!’后来,和尚对各位首领上座说:‘我老人的戒幢(即戒律),今天有了见月,才得以扶持树立起来!’

崇祯十四年,松江府超果寺,恭请和尚正月十五日起期,新旧大众五百多人。又有常熟县福山广福寺,在此传戒期中,请和尚择期定于五月二十八日开戒。松江期于五月十五日圆满。和尚命我率领各位执事先去广福寺。那一期于七月初一日圆戒,然后就返回宝华山。宝华山寺,是皇上敕建,全由内监负责督理修造,寺的方位朝向不合,所以常住不兴旺。和尚命择定日期改变该寺的朝向,只留铜殿不动,其它建筑都得改动,因而费用和工程浩繁。栖霞山观音庵,是古心律祖披剃处,恭请和尚腊月初八日起期,我虽在此期中任教授,和尚不时把我唤回宝华山,卸瓦运砖,件件桩桩我都亲身率先劳作。

正月初十日,栖霞观音庵期毕,返还宝华山。知宾师履中,他的徒弟任前殿香灯职,做出了非法的事。我向香阇黎师及当家达照师反映了,二师都说可以饶恕。我听后感到心寒,他既然破了根本大戒,还说可恕,律法坏灭。还不如退下来,遁入黄山,抓紧自己的修持吧。所以就向成拙说起此事,他说:‘这件事应当从缓计较。’我说:‘在此身受深恩,本不忍心离开。现在和尚座下各位阇黎、班首、当家,都是我的师长,我是弟子,又是一个云南人,还是速退为美。 ’我因此就去方丈告假,要求去住山静修。和尚不准,让我跟随他去楚地蕲(注8)州,因为那里的荆王曾礼请和尚去传戒。我说:‘今天是来向和尚预先说明,行期还未定。’

但无奈何,我的心意早已走了,身子也留不住。第二天早上,我与成拙、天一、常清四人,收拾好衣钵,一同去黄山,走到太平县五里塔茶庵,遇到庚石的弟子相留。该庵对面的山是庆云岩,仲德师住在那里。旁边有一小山,松林翠密,众山环抱,十分清幽。他请我们在那里住下来静修。我就和成拙,割茅草,开地基,搭一个小小的瓢状茅棚,一个多月就完工了。我又忽然想起,当初决心去黄山,今天为什么要在中途留住下来!天一看到我改变了目的地,就仍回华山了。成拙又被旌德县请去,只有常清随侍在我身边。十月初十日,庚石就把我们送到黄山,住在文殊院下属的贝叶庵。这座山土少、石多,连一根菜都不能生长,因此想吃新鲜蔬菜的念头也没有了。到了腊月尽头,极目所见,全是银峰玉岭,寒同塞北。

文殊院静主晓宗,是教授师的弟子。知道我在宝华山冬天不围炉烤火,专意背了米和炭,踏雪而来,跪地恳求我烤火取暖,因此我听从了他。这里虽然寒苦,但对修道十分相宜,于是出山的念头,便全部抛掷脑后了。

开春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华山静主戒生师,是我的契心之友,同其弟子智周二人,由庚石带路,来到贝叶庵。一见他们,我迎了上去问:‘什么原因到这里来?’戒师说:‘教授师,你走后,和尚二十六日动身去楚地蕲州,今年正月初二回山,知道在下与教授师交情好,他亲笔写了信,要我接师还山。’ 我马上焚香捧信拜读,悲感深恩,如慈父不弃逆子。我留戒生师游山五天,再一起到旌德县会晤成拙,又在那里的静室采茶,逗留了一个多月。三月初七日才到宝华山。和尚受扬州府兴教寺之请,已经渡江去该寺起期传戒,走时曾留言:‘见月回,可来期中教授新戒。’三月初一起期,知道玄上座已为该期教授,我不能再去,所以留在宝华山,等候和尚回来,我先派智周(注9)渡江去拜见和尚覆命,代我向和尚顶礼。到了临近开坛授比丘戒时,和尚又来慈命,叫我去。我到了那里,向和尚忏悔自己违背师命之罪。和尚垂怜,高兴地宽恕了我,并让我临坛作尊证。

扬州戒期完毕,泰州口岸大寺请和尚传戒,我仍为教授。马桥观音庵离口岸不远,来请起期传戒,和尚也答应了。待口岸期毕,就转移过去。有一天和尚去县里一朱姓的官僚家赴斋。因为当时来见和尚求皈依求法名的人很多,和尚走时把他自己穿的衲衣及取好的法名交给我,有人来求就让我穿上他的衲衣坐在他的法座上,把法名给他们。恰好遇到两天连阴雨,没有一个人来,和尚的法座我也没有坐成,法名也没有发出一个。和尚回来了,雨也停了,来求皈依法名的人又是人流不断。和尚笑著说:‘我的法座已经允许你坐,只是因缘还须等待!’听了之后,我汗颜拜谢。

八月初一完期。太平府自宁山请和尚九月一日开戒,十月初八圆戒返回华山。南京报恩万佛阁请和尚十月初一日开戒,至二月初八日完期。我即于十二日告假出山募化米粮。句容县(注10)北门外静室,住著雪幢师,常熟人,虽未受戒,与我很投契,听说我来化缘募米,他一力相助,不到半个月,已募化到米三百余石,村村相约定,开春正月之内,各自把米送上山。我回到山上,拜见和尚说明了募化情况,老人破颜微笑说:‘看来,这真是你的化缘好。无缘之人,办不到的。’二月初,苏州阖郡的乡绅请和尚于北禅寺起期传戒,到四月八日圆戒,还山。

甲申年七月十五日,南京文武臣僚,在大报恩寺超荐大行皇帝(刚死的皇帝),请和尚主坛开戒。弘光皇帝旨遣内监乔尚赐给和尚紫衣金帛,十月十五日圆戒归山。

十月中旬,浙中绍兴府大能仁寺请和尚十二月十五日开戒,鲁王皈依并常来听法。乙酉年即弘光元年,二月初十完期。嘉兴府三塔寺请,于是渡钱塘江,宿昭庆寺,潞王全府皈依,并请和尚登昭庆寺古戒坛传戒。因和尚在先已受嘉兴三塔寺之请,所以只有等到三塔寺期毕,再来昭庆。二月二十八日到三塔,三月初一日开期,新戒有五百多人,一半是天童寺来求戒者,我严行佛制,新戒莫不兢兢业业读律,没有敢逾越犯堂规的人。

一天,我忽然想起到黄山住静不久,和尚就慈命把我召回,就想为和尚建造一座寿塔,报答和尚的大恩,然后再实现以前遁山静修的愿望。我就到方丈寮,向和尚顶礼,并呈禀了我的想法。和尚欣然应允。我马上裱好了一个手卷,在手卷开始的地方自己写上我捐香仪百两,然后下列各堂口,向新戒开示说明,各人可随自己方便,数量供养多少,不拘。众人听说后,都一齐发孝心供养。在此期中,共化募得银三百两有余。五月廿日,听说大清兵十八日渡江,南京已归顺。和尚即速圆戒,转回苏州。良山县比丘尼无歇是和尚剃度授戒弟子,得知和尚已抵苏州,便来把他接回县里。此县有座昙华亭,是和尚的祖庭,因为经常往来,所以皈依者多。我向他们说了筹建和尚寿塔因缘,无歇尼自出一百两,辗转化募四百两有余,总共为九百七十六两五钱。世道混乱,难以将此款托人保管,只好我自己掌管,带在身边,其拖累麻烦,可想而知。

后来,虎丘甘露庵的戒初上座,礼接和尚到庵歇息。六月初旬,和尚身染脾泻,由于来往运兵,水路不通,不能速归宝华山。常随之众,渐渐星散,只有香雪师和我,以及侍者、书记等十四人留在和尚身边侍奉。尧峰寺戒子,听说和尚身体欠安,就接去调养,到了那里以后,病情加重。我心中很担忧。数日以后,香雪师也告假而去。一天,听说清兵已到木渎镇,离尧峰寺不远了,该寺大众都各自逃走,躲起来了。我请和尚到山顶静室避一下风头。到了六月初旬,听说路上可以通行了,和尚命我找船返还宝华山。到了常州,遇到兵马阻滞,我们又返回苏州。过了三四天,局势稍有稳定,又雇了船到达新丰镇,只见上流船只争相漫河而下,问他们为什么?答说:‘大兵到了镇江府,很快就要到丹阳。我们所以逃避。你们的船不能去!’因此我们又返回苏州。等乱势稍平,见河上有船来往,我们才又前进。六月二十六日到华山,寺中大众迎接和尚,礼拜问安。和尚微笑说:‘回到山上果然大安。我难道就不会有悬解的时候么!今天与你们说定,三日以后,七日以内。’大众听后都流下了泪水。和尚说:‘生死幻化,实无来往。为什么要哭呢!’

我当晚邀请各位执事到场为证,把募化寿塔的手卷打开,请月谷师按手卷上的名字次序报出所捐之钱数,由慧牧师按数算合清楚,共计银九百七十六两五钱,当众交付当家达照师。夜里想起寺庙当初改向时,和尚曾分付达照师说:‘我的骨塔将来可建在殿之后。’我每每看到各地丛林,凡正殿后有塔的,都不兴旺。应该请和尚自定建塔的地方才是。第二天我来到方丈室,绕著弯说:‘我们喜得和尚应允建造寿塔。不知和尚决定建在什么地方!’和尚说:‘你们忘了,我说过建在大殿之后。’我说:‘我曾经听风水先生与和尚论及地脉时,曾说,有三转(循环),大转要歇一百廿年才能转发兴旺,中转歇八十年才转兴旺,小转歇四十年方能兴旺。这座大殿后是来脉,假若地脉转而不兴旺了,后人会说是寿塔伤了风水,恐怕会要搬动更改。不如把塔建在龙首,以保永远。塔兴则常住兴,常住兴则塔兴。’隔了很久,和尚才说:‘就依你的意见,建在龙首。’当时达照师和慧牧上座等都站在一旁,我说:‘诸位师长都听到了,和尚亲口说,塔不建在殿后,决定建在前面龙首部位。’

当年闰六月初一日,和尚令侍者取历书来,看了之后说:‘初四巳时,我取涅槃。’立即敲响楗槌(寺中遇重大事件,用以召集僧众的响器)召集大众于方丈室,和尚说:‘华山法席,见月可以继承。’他拿过紫衣和戒本交付给我,说,‘我以此事交嘱烦累于你,总持三学(戒、定、慧),阐发戒光。’我跪地禀告说:‘在下戒腊和修德都属最后,请付各位阇黎师吧!在下愿协助辅化! ’和尚即面向里而卧,沉默不语。我想暂且随顺师意,就说:‘在下奉和尚慈命,现在暂且看守,等和尚法体万安之后,再缴送方丈。’和尚才和颜说:‘我不是今天才嘱托你,我心里一向就有此念,不必再辞!’我拜受而起,又对独行师说:‘你的德行和戒腊都好,应为羯磨(授戒师),可作后来之学者轨范。’对达照师说:‘你仍作监院,以助见月。’,到了初四日,和尚把众人集合在方丈室,取水沐浴洗身,并对众人说:‘我身上水干就走。你们不要作去来想,不得穿著孝服涕哭,不可向各方发送讣告。凡是世俗礼仪,全部不用。三日以后,即葬寺之龙山。’接著让大家念佛。水干,跏跌微笑而逝。肉身供奉于方丈室,一切都遵照和尚遗命,大家至诚诵经三天,然后法众手持香花幡幢,送和尚至龙山,建了全身塔供奉。我不忍回寮房,愿守塔三年,作洒扫侍者,只用芦席遮顶,风雨无阻,昼夜诵经,以报深恩。还不到一个月,大众强请我回寺,送进方丈室安住。

当时香雪阇黎师在苏州,听说和尚涅槃,而把衣钵传给了我,心中不以为然。就从苏州搭船逆流而上,打算去楚地,经过龙潭都不进华山。达照师亲笔写信恳切相劝,他才回山礼拜和尚灵塔。后来,他请了工匠在大悲殿刊刻他自己集著的《楞严贯珠》,把大悲殿弄得狼藉不堪。我建议香师移到厢楼去刻,香师说:‘今天在殿里刻经都嫌不干净,将来到了屋虚单空、尘厚草深时,恐怕没有人帮助打扫哩!’我严肃地说:‘请香师说话注意,这座寺庙,龙天常住,先人光明,想来不会落到那种地步吧!无须烦劳香师为在下的将来焦虑!’说完就回了方丈,仔细考虑想去,由悲叹转而感到高兴。香师今天说的这番活,应看作是对我的增上助缘(鞭策我上进的助力),坚定我的愿心和意志,撑住法门。应该尽快订立条规,首先革除弊端,再依方轨行持。

就在当天夜里,拟好了十条规约。第二天,召集大众,并礼请香雪和达照二位师父,禀告说:‘在下行劣福轻,承蒙和尚嘱累主持此华山。现在订了十件事作为规约,各方都不例外。所以前来请二位师父作证,向大众宣布。

一、经常见到各处古刹,房头各自开灶,各管自己的事,而殿堂清寂寥落,极少见到刻苦修炼的僧人,以致使丛林日渐颓败。其过失在于先前的主持者,不慎重选择求道人的品性,泛滥剃度。今天,在下愿华山永兴,杜绝房头之患,只袈裟法亲和合同居,誓不披剃一人。

二、经常见到丛林里敛财积钱养老,年少者也收受供养,放浪恣肆,不肯修行,坐享其成而不知惭愧。彼此相染,挑唆大众,因而受到施主护法的讥诮,山门失去光彩。这种例子,华山要彻底革除。即便老年修行者,也不积攒单资,随缘共住。

三、各处丛林多半都设有化主(负责对外结交檀越,为寺庙暮化钱物之僧人),广发募化结缘簿。方丈也赞美这种牢笼式作法,执事们奔波讨好,因此使化主居功欺众,把持当家。这样做,大错因果,退息了檀越之诚信。今天华山不安设一个化主,不散发一本结缘簿。道粮任其自来,真修行者决不会空腹。

四、各处丛林的出头长老,一旦尊为方丈,就设小厨,收积果品,自办饮食,恣意私餐。若是受方丈偏爱者,有分享用,其余之人都不能尝。这种对众不均的作法,应自愧于空有统率众人之名。斋堂中虽设有方丈席位,却很少光临。今天在下三时粥饭随堂与大众共餐,一切果品入库。若有檀越和护法进山,宾主之礼不能废弃,这就不算偏众。

五、各方堂头,都分别收受檀越之布施,香仪应交方丈室,设斋之资应缴司库,这才是所谓共中分二。若檀越只供香仪,而留为私有,款待客人却要常住负担,这样一来,当家承担了七事之忧(油盐柴米等日用七事)。这种做法,就没有想到’常住属于我,我的一切财物尽属常住‘这项规矩。今天在下的诸缘虽不圆满,但事先革除这种弊端。凡有香仪,全部归常住所有。若是私自动用,进出应向众人公布。

六、现在各处传戒发帖报,或为三七日,或者一个月,来者都要缴纳单费,离寺时都要发给每人一份化疏(化缘簿)。借用这种手段进行贸易,就不是真弘法。今后华山对来山求戒者相聚,均不缴纳单费,离寺时也不发化缘簿,淡薄随时,清净传戒。

七、各处大刹名寺,各寮私蓄茶果,陈设古玩。不但数人聚坐闲谈聊天,空虚消磨岁月,而且还谈论别人是非长短,使大家心性参差。这样作,损多益少,如何消受得信众的供养!所以今天全部革除。凡是和合共居之大众,若有道友前来探访,或交识的熟人前来办事,都一律请到客寮,随便款待。这样做,一来不显常住缺乏待客之礼,二来自己脸面也生光辉。

八、各地丛林的堂头,惯常要对俗家喜丧之事表示祝贺和吊唁,送钱送礼以贿赂檀越施主。出了俗家之门,反而行俗家之礼,身为僧人不欣惜僧家之威仪,因为贪图利养,佛制全违。今天,华山之地,本已远离城邑,加之大众都依佛律行持,凡有正信之檀越施主,必然谅解宽看。

九、地处深山之梵刹,与城邑附近的丛林不同,柴米等物必须担运上山。今后凡有普务(须大家动手的劳务),鸣梆为号,一齐出动劳作。若是自己不动,而命他人劳作,不能名为统众。今后,凡出坡劳动,在下不缩于后,各种劳务必先躬身而行。有病则不勉强,年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均依此行。

十、同界大众,必须遵守佛制,去掉所有装饰爱好之物,不穿丝绸,衣著不得像俗家打扮。三衣不离,须染成坏色,一钵恒用,瓦铁应持。过午之食,律无开听;均须依教奉行,互相策励,懈怠者自会变得勤谨。

我今天以此十件事定为大众的规约,华山何愁不兴旺。’

达照师说:‘其它各条,或者可以按此更改,关于其中化主一事,断断不可少。今天如果把这话公开出去,恐怕以后会断了粮食来路,到时后悔不及!’我说:‘在下虽然初任方丈,实在也是无缘。我立誓绝不仿效各方丛林那样热闹,门庭若市,决愿效法古人的操履模式。’香师听了之后,一言不发,昂然而去。达师也不高兴,叹息而回了寮房。

先和尚在世时,有三个皈依太监,孙太监号顿悟,刘太监号顿修,张太监号顿证。豫王渡江时,三人逃进山来求出家。先和尚当时在外未回,是达照师把和尚像挂在中堂,为他们三人披剃了。及至和尚回山时,他们三人已各住一僧房。九月三十日,刘顿修私自与香雪师和达照师商议,想在自己房里起火开小灶,二师都答应了,十月初一日,把我请到他房里吃茶,二位师父先已在座。顿修对我述说了想起小灶的事,并说香达二师都已答应,现在把这事向新方丈说一下。我说:‘在下既然是方丈,为什么不一同商量,而是私下先已说妥,事后再让我知道。今天有三件事奉告:一、先和尚在世时,凡诸方请和尚起期传戒,如果有私设小灶锅碗之类,必令先毁,大家同一大厨,然后才应请赴期,假若不毁,就不去。今天和尚涅槃不满四个月,谁敢在本常住另开私人小灶,这是欺诳先师,断不可为。二、若一定要开小灶,等我死后,或者可以任凭乱为。三、我因为其它因缘而离开这里,不当华山方丈,那就可以随各位师父作主。若在下住此山,怎肯让此山颓败废弛!’ 说完,我拂袖出房。香、达二师无语,顿修脸红失望。我就以此因缘,作为振兴戒律之开端。

一天,我召集大众在大雄宝殿,并请来香雪和达照二师,我礼拜毕,对大众说:‘在下以往随侍在先和尚座下,是和各位师长共同辅佐和尚做化导之事。凡是一切事,都事先慎重向师长们禀白。现在想改变一下。我曾亲听和尚慈训,说:’自律祖开始到我,为了中兴律法、一切都从方便善巧出发。你既然志在弘扬毗尼,等以后你再依遵律制躬身而行。‘今天,在下一人承担主持,责任在我,绝对不能知律而不按律行事。今日向大众说明之后,是制必遵,是法必行。’三日后,达照师辞去了当家之职;顿悟发心担当监院;香雪师去了常州天宁寺讲经;各位同戒者皆各奔前程;旧任各堂执事也十去八九。凡是一不能如律躬行,二不能同众守清苦乐淡薄,三不能出坡任劳的人,我也不挽留。留下来的有一百多位同志,都发愤相协相助,共愿持戒。

十月中,有求戒者三十多人,以盐城县龙沙为首。我先依律唱方结界,然后每三人一坛受具足比丘戒。达照师及各道友当面没有说什么,下来以后议论纷纷,说我受先和尚咐嘱,现在大改受戒遗仪轨,结界唱方,从来少有,三人一坛,未曾见过,就指责我不孝之罪。由于他们不谙熟戒律,所以才这样说。我听到后权当没有听见。一天达照师闲步来到方丈室,我慢慢劝他说:‘藏中的律部,你若有空闲时间请回去阅读一下,也可以消磨时间,你看如何?’他就把律藏阅读了一遍,才知道我所做的是有根据的,他内心反而叹服了。以前的诸多议论就全部不禁而止了。

刘顿修当太监时,曾经交给孙顿悟四百两银子,让他去常住附近购置一些田产,以便养老。顿悟存心不实,以贵价买了薄田,而且亩数不足,所收的租粮多有赔欠。刘顿修因此恨极,身藏利斧,发誓要砍死孙顿悟。眼看要发生恶性事故,大家都感惊慌恐怖。达照师把事情告诉了我,我说一旦祸起萧墙,就败坏了常住。幸好修塔银两尚有余数,就用来买成供塔用的香人为他两人解怨,顿修也把价减一百两,于是常住才安宁下来。

顺治三年春,旗兵放马,吃了百姓的麦子。乡民无知,把马没收了。将军巴公下令兵士把乡民抓去,作叛逆论处,大半被杀,妻子田产一律没收入官。漏网的人弃家外逃,有家难归,各散四野,忽然有人出来领头,把逃跑在外的人招聚成群,借口借饷起义,实在是侵害善良百姓,达照师害怕,就带领他的法眷下了华山。

四月初旬,我想,外面土贼尽管作乱,寺内安居自恣(又名结夏,即闭关)的律制则废弛已久,没有实行过。今天我初当方丈,就向众人说明修道须按律而行,现在既然适逢夏季来到,就不能再把安居自恣之制搁延。所以于四月十六日作前安居。比丘一百六十多,沙弥八人,共一百七十三人,个个都严遵律规努力用功,倍于平常。

到了五月廿日,天还未亮时,土贼首领张秀峰,领著一百多人来在山门外。山门一开,他们蜂拥而进,对我说:‘这座寺庙楼房很多,厨灶也大,我们借住几天。’我说:‘房灶倒是可用,但有两件事不大方便。一来,你们向人家索取饷银,如果不给,必然要捉人来吊打拷问追索。我们和尚在旁边看到,双方都会尴尬。二来,我们僧人与你们同锅吃饭,若被官府察知,我们的罪灾难逃,听说妙峰大师当初修建此寺时,都是附近村乡的父老乡亲欢喜踊跃,施工役劳,搬运铜殿的砖瓦木石等,其中也有诸位父祖的功德,今天如果毁坏,就是毁坏了自家的福田。住处很多,可以到别处去找!’就这样我再四推却,他才说:‘就听师父所说,我们就住寺外。’没想到,房僧克修,有个哥哥亦是贼首,正好是那一伙的,克修私下经常出寺去看望。当我问他土贼的动静,他一言不吐。大众都感到忧心忡忡,他却毫不在乎。我对大众说:‘你们每人拿把柴来,把克修烧死,以绝大患,保护常住。’他一听,吓得魂飞魄散,紧闭了自己的房门不出。他的师父继贤哭泣著跪在地上乞求我,愿意听我的教训,恳求免于烧死他。他立即把克修叫来,我对他说:‘明天中午,常住设斋,请为首的十个人,不准多来一个。若能依此,就免你死,如果进寺人多了,或者不来,还得焚烧。’

晚上,我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明天中午,贼首来时,寺里众人左右两列排好队,年轻的在前面,年老的在后,都不要怕,不要说话。我不说’去‘,你们都站著不动,我若说’去‘,大家都一齐退下。只留二十个人,每一席位二人照应。’

到了中午,他们依约都来了,坐好以后,僧众排了两列。我说:‘诸位今日举事,是因妻子眷属被掳,家产田地入官,大家又都是明朝子民,当然不能苦心枉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听了,人人落泪,说:‘你师父是明白人,一切都知道。’我就欠身,用手把桌子一拍,说:‘今天请大家来吃斋,因为这铜殿是敕建,龙藏是钦颁。僧众不能安心苦修,难道忍心把这座千年常住毁废吗!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看到我这样说,也都吓得变了脸色,连声应道:‘晓得,晓得!我们知道众僧人中有文武兼全的人。请师父不要生气,明天一早,我们就起营到别处去。’我又以软语加以安慰,他们告别出了寺门。果然五更时起营迁走了。为了防止天明官兵突然来到,我急忙下令让各位管事,打著灯笼,各处仔细巡视,如果有烧火做饭留下的灰烬,全部扫除干净,用树叶覆盖好,如有禽畜的毛骨,细细收拾起来,扔到深涧里去。

天色快明时,镇江都统马公带兵来到山上,骑著马直入寺内,说:‘查明得知,土贼在这里住了八天。你们为什么容留他们而不报官?’我说:‘既然他们在此住了多日,就会有烧火做饭的灰烬留下,屠杀禽畜,吃剩的毛羽残骨留下,请派人四处细看,就知道了。’差人去看了后,回禀说果然没有任何形迹,他施给了五两银子,就走了。从此以后,有关官兵来过寺庙的消息传播了出去,施主善信都绝了踪迹,不敢来山。我们每天稀粥三餐,几天没有油盐。土贼不时来往,同住的僧众心神不安。

我对众僧说:‘今天开始安居,千万不要害怕而退缩,总会有善神冥冥中护佑我们!凡是有官家兵马或土贼来到寺里,我一人出面向前应答,不用烦劳你们大众去交涉。’大家听了,心神安定下来,又精勤修行了。

六月初,土贼大批蜂拥而起,都上了华山,有的住在上园静室,有的住在龙窝静室,有的住在黄花洞静室,有的住在炼性岩静室,有的住在桥亭,有的住进了厨房后面的静室。这六处都属于常住界内所管。他们有的写了条子以礼借用常住物品,有的倚仗贼势,叫人前来索取,我独自一人向前灵活善巧应对,拒绝了。这些人,一听说官兵来了,就提前逃散,如果知道官兵走了,就又聚合起来。我揣摩著,这样下去必然招来大祸。就马上让僧众动手,把各处静室全部拆毁不留。

七月十五日我在方丈室中自恣(即忏悔),当时愿云公为本常住西堂,他作了一首解制诗(佛制,夏天安居住静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叫解制):‘安居岁事久沉埋,我佛严规负冷灰。白首僧流无一腊,宝华律社喜重开。受筹恰应南参数,坐草犹存西国裁,自恣已圆佳话在,波离(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誉为持戒第一)绝学吼如雷。’

八月初,局势稍静。我把常住的事托监院顿悟照管,一人在方丈楼内礼佛。到十二日,开窗外望,见一中年人,上穿旧青衣,下露大红色,在廊下走来走去,四处察看。我马上下楼对顿悟说:‘这人是官兵,装成俗人,到寺里来打探情况的,千万不能留住。’顿悟悄悄对巡照说了,巡照说:‘这是身处患难中的人,留他过了中秋吧!哪里不可以行行慈悲呢! ’我知道后,把巡照叫来,诃责了一顿,那个人抬起头来看著我。一会儿,有一百多名土贼个个手持竹竿作兵器,团团围站在房廊檐下。顿悟一见,十分恐惧,因为他是太监,都知道他很有钱,怕他们向他索取饷银,就假作热情,煮饭款待,想笼络他们。我知道后,立即下楼,土贼们都已坐在斋堂里。碗筷都已摆好,看来不能阻止了。我就向顿悟说:‘寺中大众一百多人的性命,和这座千年古刹,就要毁在你这一餐饭上了。以后如果出什么事,责任全在你,与我无干。’那个露红衣的人,微笑而去,官军巴将军、廒(注11)公、和操江(官名)陈公,领兵出城,剿洗土贼,营寨扎在东谢山顶。这时大家才知道,那个微笑离去的人,果然是官兵派来的探子。

十三日半夜,清兵一百多骑兵上山来把千华寺团团围住。大众慌乱,无路可逃。天明时,我对顿悟说:‘我是方丈,你是当家。现在有事,我们要共同承当。如果清兵进了寺庙,常住就会被掳一空,还要连累大众。’我们开了门来到铜殿台前,领兵官问:‘你们二人是谁?’我答:‘方丈和当家。’军官很高兴我们亲自来投见,就一起来到山门同坐。他问寺内有多少僧人,我答说:‘老少共住有九十四人。’官说:‘把他们都叫出来,若不出来的,就是土贼。’另外还有在寺内做活的木瓦匠和雕塑匠,顿悟都一起把他们叫了出来。兵士中捆绑著一个土贼,让他指认。他被锁一昼夜,魂散心昏,口不能言,只是乱点头。因此,走出一个匠人,他头一点。这样一来,把十六个人屈诬为土贼,马上就被绳勒住颈部反捆而去。还剩下六人,也用绳索套在颈上,一起押去兵营。官老爷见到这样的俗人,担心还有隐藏起来的,就派了两个军官领著四个兵丁,命一个兵把住大门,叫我与顿悟一起走进庙里。凡是寮房上了锁的,他们都用指头戳破窗纸,向里窥视。为了不让他们生疑,我就伸手把锁扭断,打开门,让他们看。见到案上全是经书,只有床榻而已。接连开了两三间房,都是如此,他们才相信,没有欺妄。还有些上锁的房间,军官就不让把锁弄坏了。

军官出了山门坐下,对我说:‘有人报告你们寺中隐藏土贼。大老爷下令我们来捉,押解到兵营,老少一个不放过。’当即下令一兵骑著马押一僧走在后面,那个官自己押著我走在前面。我想,寺内无人,兵也无主,若那些走在后面的兵拥进寺去,那么常住便会被抢得一物不剩。因此我就对那个官说:‘带兵的官,出阵都走在前面统率众人;回来时则在后面以镇后。我是僧人首领,你是众兵之官,应该命令兵士押众僧前行,你我在后,这样僧也少不了,兵也不会乱。’军官笑著说:‘就照你说的办!’

走了二十里,到东谢山顶,进了大营,看见无数土贼,光著身子捆在那里,有千余名乡民喊天哭地。有一个士兵手拿一面旗,引著我们蹲坐在一处,又把被冤的十六个人押解上去,过了一会,又押了下去。在我们背后,听到一个士兵说:‘各位长老都要说老实话。若不说实话,就像这十六个人一样,杀头!’说完,只听见响声,十六个人全部被杀,其余六人获免其死。被杀人的血,溅染了我们的僧衣。我对众人说:‘你们千万不要慌张,人人一心念佛。若是多生以来的定业,今天必要酬偿。若不在此劫数,自然解脱。平日修行,正在这个时候才能得力。’众人都喃喃念佛。

陈县尹下来,单把顿悟叫了上去,拷审受苦。他供说我是方丈。就差兵来叫我,我想生死如水上沤泡生灭,临难不能失去僧人威仪,就缓步直上。左右列兵手执出鞘之刀,一齐吓喊,叫我跪下。我正色说:‘身著如来袈裟,佛制不听拜俗,岂能跪地求生,而故意违律!’我合掌躬身一问讯,便立在旁边。巴将军指著我笑了起来,自己摩著脑门,伸出一个姆指,向廒将军、陈操江二人用满州话说了一通。通事(翻译)对我翻译说:‘巴老爷说,你的头顶与老爷头顶相同,是好和尚,不要你跪。’陈操江问我:‘土贼久住华山,为何不星夜来报,而擅自容隐?’我说:‘华山虽高,顶上有一条来往行人的大路,如果土贼上前山而往后山去、前面的人见,就说是住在华山了。若土贼从后山过往去前山,后面人见了就说住在华山了。我若来报了,又无贼可擒,罪反在我,并非我容隐不报。华山就在眼前,请大老爷亲自观看。’操江公回首仰望,果然有一条过山大路。就说:‘这件事就不追究了。现在问你,孙太监是明朝内官,私养土贼,心怀叛逆,你一定知情。’我说:‘孙太监是崇祯十六年来山出家。现在作监院不到半年,我只知他舍官修行,他的存心好坏,这是密事,我怎么能知道呢!’操江公说:‘这确是密事,想来你也不知道。下去!’我仍然像以前一样缓步而下。

上面又拷打审问顿悟给土贼饭吃的事,他又把克修牵扯出来,两人互相推诿不认,克修也双脚被夹受刑鞭挞,他忍痛不过,又供说我是方丈,一寺之主。又来叫我,我对僧众说:‘这一去,恐怕不能再回,你们大家端正心念,不要因为我的事而惊怕。’就像前次一样,从容而上,合掌鞠躬,站在那里。操江公说:‘你寺中十二日给土贼冬瓜饭吃,我已有人在寺里探听清楚,为什么要隐瞒?’我见克修双足被夹棍挟住,顿悟被捆跪在旁边,就诃骂他俩,说:‘明明十二日有百余人来寺,确实吃了冬瓜饭,为什么不承认?有劳三位大老爷再三审问,自己也受这种大苦。’操江公笑著说:‘你真是好人,就向我直截了当说吧!’

我说:‘老爷是问历年以来吃饭,还是单问昨天十二日吃饭的事?’操江公说:‘历年吃饭是怎么一回事?’我说:‘周围百余里的村乡,总名华山。寺中僧众多,每年夏秋二次收割季节,必然要去各村募化谷子麦子,所以村村都是施主。他们到寺里来,无论人数多少,我们都要茶饭款待。如果不加招待,下年就募化不到粮食。自从建了铜殿至今,年年都是这样,何止今年八月十二日那一顿饭,他们到寺里来,又没有带著弓箭兵器,怎么能知道谁是土贼,谁不是土贼。’操江公对巴、廒二公,用满州话说了一遍,通事对我翻译说:‘三位大老爷说你是直爽人,不说虚假话,不追究吃饭的事了,你下去吧!’

上面又审问顿悟有关常住所拥的财物。他怕受刑,就把田产山场等等一切,都报告了官。又说银钱和库房是佛辉所管,问他才能知道。于是又来人把佛辉叫去审问。他答说库房只有银三十六两,钱八九千。几位官都不信,大怒,捆打佛辉,他不能答,就说方丈知道。县尹(县长)下来叫我,巴廒二公见我往来多次,步态不乱,面不改色,就对通事(翻译)说了几句活,通事对我说:‘大老爷叫你坐下说,莫怕!’陈操江公说:‘华山寺大僧多,日用不少。为什么虚报只有银三十六两?’我说:‘库头害怕,说不清楚。’他又问我:‘实际有多少?’我说:‘我的本师三昧和尚,因缘广大,王侯宰官皈依的人很多,银两极多。他老人家为人洒脱、不蓄分文,处处修寺造佛。最后一年又改建华山,银钱用尽。去年闰六月过世。我们这些作弟子的,福薄无缘,钱粮稀少,僧众又多,常住缺用。寺上曾有青马一匹,卖给了南京织造府的车公,得价银五十八两。昨八九日,用去二十二两,现在所以只剩三十六两。大老爷若不信,可差人去问车公,就知虚实了!’巴、廒、陈三公相互之间说了一阵,又都点头。通事对我说:‘三位老爷说你没有说假话,就不去问车公了。’接著就把佛辉的捆绳松了。又把玄文和继玄叫了上来。操江公说:‘我了解到,你们两人和克修,是本地人出家,是华山房头,绑起来!’操江公对我说:‘这四个人的事,与你无干。你下去!’我不敢回头再看,就走下来,与众僧人坐在一起。

到了正午,太阳火辣辣地蒸晒著,又没有树木遮荫,大家长久坐在那里,肚内饥饿,人人都汗雨淋淋难忍难耐。突然一片乌云飞来遮在顶上,就像一把大伞盖,四边还射出日光。天色渐渐黑下来,来了一个手打旗子的兵丁,大声说:‘各位长老,随我来。’我想这是要去受刑了,大家脸色都变了。兵营中也有善心人,他合掌欢喜地大声说:‘各位师父,你们得救了。先前是黑旗守住你们,必死。现在换了绿旗,你们就不要怕,放心吧!’我抬头一看,果然是绿旗,大家才把心放下。

打旗的兵丁,引著我们来到一座山坡脚下,大家席地而坐。有数十名兵丁围著看,对我们说:‘今天要不是这位方丈师,来回几次把事情诉辩清楚,与三位大老爷有缘。不然,你们都不能活。’有一个兵丁走近我说:‘你劳苦了一天,现在歇口气吧!’就把腰间的弓囊解下来给我作枕头。我说:‘这是杀器,持戒人不用。’又有一个兵丁说:‘你饿了吧!’随即把随身带的一个干饼奉给我。我接过饼子分掰成小块,每人一块。他说:‘只你自己吃,不要分!’我说:‘我们共住一起修行的人,饥则同饥,食则同食。何况今天身处患难之中,还能不均分吗!’所有围观的兵士都很赞叹。他们之间商量说:‘咱们到前面村里去做些饭,明天一早送来。’到了半夜,口渴难耐,看到坡下有一小水池,大家都跑过去,喝了起来,觉得味道既甘甜又凉爽,等到天明一看,原来是牛卧成的脏水塘。

太阳出来之后,来了一个兵丁把我领到营帐里。操江陈公对我说:‘你是修行人,可主持华山,把众僧领回去吧。’我说:‘现在我不住了。’操江公对大家说:‘他既然不住,你们众人之中另推举一个德行好的人出来主持。’众人齐声答道:‘只有这位方丈才能主持,别的没有人主持。’陈公笑著说:‘我说你住,众人也推举你。为什么以前你主持,现在就不了呢?’我说:‘以前之所以当主持,因为先师弃世,塔未完工。若因土贼作乱,就抛下不管而去,各方都会指责我不孝,所以没有离开。今天所以不住,因为一百多僧人被屈捉来,幸亏三位大老爷明察而免于被杀,已是死而再生,加之华山已成灾难之地,假若土贼依然过山往来,有人又报告我们藏隐,僧众岂不是又要坐著等死,所以我不再当主持。纵然塔未造完,也就没有不孝之罪了。’操江公说:‘不必为顾虑以后之事而苦苦推辞了。巴廒二位老爷同我当护法,这华山就是本朝的香火,以后再不会有兵来打扰。今后如果有兵和其它人到寺里侵害滋事,你只要送一字帖来报,我就把他捉来杀头。明天就给你一张告示,拿回庙里张贴。’我说:‘今天我奉命去住。孙太监把常住田地山场一切所有,都全部报给官府没收了。那并不是他的私产,恳乞把它们发还给常住僧众。’操江公很高兴,把一切都发还了。我就和大众领谢,返回寺里。

及至到殿上拜佛时,不觉凄惨悲伤,匍匐在地,泪流不止,我有何缘又能瞻仰我佛金容!山下严巷村的陈道人,是皈依弟子,听说十三日夜清兵围寺,把僧人全部捉到兵营去了,甚感忧虑。十五日想上山探视我们,他儿子和侄儿劝他:‘现在兵营还在东谢山,遍山野都是死尸,路上已绝了行人。不要这么快就去!’他说:‘弟子知师有难,难道让我坐此旁观!’他中午就来到寺里,见僧人都已放回,问了情况,我叙说了始末经过,他才放心欢喜地回去了。这时香雪阇黎师正在镇江上方寺起期,纯之弟兄到镇江购买香烛,就去上方寺投宿,见了香师。香师说: ‘华山出了事,不要连累我的期场。你们可以到别处去住。’纯之弟兄含泪而出,十八日回到寺里,把这情况说了。大家听后,都慨叹不已。我说:‘华山是先老人的全身窣(注12)堵(塔)所在地,听说有难,不但不闻不问,而且见了生还者也不怜不留。我的香师是什么心啊!而那位陈道人又是什么情哟!’

半月以后,有一壮汉,衣著像是兵营中人,来到寺里。大家已是惊弓之鸟,见了都十分惊怕。我走前去,和气地问他。他说:‘我是操江大老爷那里派来取马的。’我说:‘寺里确有一匹好马,你就骑去吧!’他一听很高兴。我又说:‘马可以给你,但可有凭据?’他从腰间取出一个小帖子给我。我见上面用的不是朱笔所签,而是红土。我把帖子接过来,大声呵叱说:‘你是哪一帮子里的土贼,敢来寺里诬诈马匹!你难道没有听说巴廒陈三位老爷是华山的护法吗?把他锁起来送官!’他马上噗一声跪在地上,叩头求饶,说:‘我原不肯来,是我们的头领张昆叫来的!’大哭不止。忽然天下起了大雨,我也很可怜他,说:‘今天就放了你。以后再如此,必定不饶!给你草鞋一双,伞一把,快走!’他脱了皮靴,穿上草鞋,冒著雨,飞快地走了。从此以后,华山太平,土贼绝迹。

顺治六年二月间,达照师的徒弟中有一两人,我是他们的教授。他们故意侮慢僧规,而达师知道后,反而宽纵,不加训诫。我就下山,过了江,想去北五台,走到滁州关山,遇到该寺当家湛一师,把我留住在寺里,乞求受戒。愿云公是先老人三昧和尚披剃的受戒弟子,我也是他的教授,正在华山学律。他把众人召集在先老的影堂(供奉三昧和尚的殿堂)里,教诫责备住寺眷属,他对达照师说:‘见和尚是先老人当面嘱托的继任方丈,他又从死难中保全了丛林,按理你们应当遵守戒规,听从教诲,依止他好好修行。为什么你们抗拒不遵,触恼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门庭。今天你们得罪方丈,就是得罪先老人! ’他亲自写了摈条(寺中开除犯重戒僧人的公告),把不法者,逐出寺去。达照师相约了离言大德一起来到滁州关山,把我接回华山。又从严整治律规,才开始建立了戒坛,以授具足大戒。来求受戒不下三千人,寺中储备的粮食只够几天用,虽然如此,也没有断了日用餐饭。

顺治六年冬,有宁国府长生会的会主来请我,我答应以后再商量。顺治七年,是我五十岁的生日。四方檀越施主,都自发地纷纷前来供养,各寺庙德高望重的年高尊宿们,也都相爱亲临华山。有一位觅心师,是先老人所披剃,也是我受具足戒的临坛尊证师,要争华山方丈之位。四月十五日早晨,我鸣槌召集众人来方丈室,也把觅师请到场。我向大家说:‘自古以来,都是恭请有德之人来当方丈。在下德凉,不堪占此席位。今天当著众人,我把常住进出的钱粮,结算清楚,交给觅师执掌。现有存米三百余石,银二百余两,钱九万有零。’我从中拿了五万二千发给了众人。库房所存之油盐果品等,足够一年之用。我拜托觅师之后,就搬进东楼居住,内部一切事务不再过问。第二天,十六日。就与大众作好前安居的安排工作。十六日(注13),我向先老人塔上供了香,礼拜辞别。律中规定,如遇难缘,可以听许其人迁移到别处安居,我对大家说:‘明天早上,我要去宁国府长生会安居。’大众来对我说他们都想-起随我出山。我说:‘华山是先老人改了寺庙朝向而得中兴,而且又是先老人涅槃建塔之地,是我们律宗的祖庭,我愿意永作洒扫侍者,但无奈因缘如此。现在同大家商量,凡是愿意替我看守祖庭,决定苦修者,请站在左手边,不妨后会未迟。若是一定要随我下山者,就站在右手边。’

众人听了之后,就分立两边。要随行下山者,占了大半,计有一百多人。十八日天明,副寺(副当家)履中,送给我们银子三十两作路费,我笑了笑不收。他说:‘这是信众供养和尚(指见月师)的香仪,并不是供养僧众的。’我说:‘一交都交,还作什么分别!’吃完早餐,就下了山。走到老蓬桥,遇见张道人,邀请我们去用斋,并雇了船送我们。晚上宿在下关二忠祠,当家师是我的戒弟子,留我们住了三天,有不少善信前来皈依,送米共四十多石,香仪合起来有百两。就雇船逆流而上,四月将尽,才到宁国。主人接待很投契。

五月初的时候,有二三个弟子随后从华山赶来。据他们说,我下山以后,句容县公得知觅心师争居方丈,我退让了方丈之位下山了,就把觅师叫到龙潭下院进行诃骂,限他半月之内把我请回。后来又有陈旼(注14)昭护法,进山礼佛,听到这消息后,痛哭失声,对大众说:‘山中和尚走了,丛林顿败,其祸根,并非觅心一人,而是眷属挑唆才能生出这种事来,按理必须送到衙门严办,现在姑且宽恕你们。我既然是护法,首先重要的是护持僧宝,选个日子我要亲自去宣城接和尚回山。’七月二十一日,陈护法到达宣城,向我叙说了进山及前来相接的前后经过。我内心深受护持之诚意,感到惭愧。二十四日命大众上船回山,我和陈护法走陆路返山。二十九日至江宁。第二天,觉浪(注15)和尚及陈旼昭等诸位护法,一同把我送进华山,途中到了范家场,天色已晚,村民们听说我回山,男妇都竞相观看,其他人手擎火把一路随送,光耀同白昼。觉浪和尚大笑说,‘奇观!奇观!’又对各位护法说:‘见公住山,感化影响竟至于如此!真是法道将要大兴的好兆头啊!’

第二天,我召集原来留在山上的各堂执事,商议设斋,感谢各位护法。问起常住现在还存有些什么,监院若见答说:‘银钱都没有,米只有几石了,库房全空。’我叹息说:‘我离山还不到五个月,常住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若见说:‘和尚走后,山中已不像个律堂了,大家都想各奔他方。觅师又每天厚供(吃好的)又没有进水,所存的也就用尽了。就像用有限的死水,缺少活泉,所以才到了这种地步。在下又作不了主。’护法们听了,都皱著眉头,心里很不高兴。我说:‘这一次回寺,与上一次从兵营里回来可是大不一样。就随缘吧,不必担忧!’慢慢,远近前来求戒的人,越来越多。我对他们说: ‘山中淡薄清苦。要添人吃饭,只能多添瓢水,可没有米添加。不能受这种苦的人,请到别处去。’都愿意留在山上,没有一个到别处去的。从顺治八年开始,每逢冬夏两季,内外大众共聚一堂,七天七夜念佛不停,仍然中午只吃一顿粥,过午不再添餐,这一规矩一直沿习下来,没有变更。七月十五日自恣日,按照经规仪律,设盂兰盆供,把方丈所有钱财等物,全部普散大众,以报父母深恩,立为恒常不变的规矩。

顺治九年,江南遭到蝗虫和干旱之灾,寸草不生,老百姓挨饥受饿。村里老少男妇都上山来求食,并不完全是乞丐,其中也夹杂有田地者,一来就是一二百人。我告诉僧众,减少口粮来周济。有一天中午时分,来的人比平常多了几倍,殿堂庭廊之内,挤满了人。我就乘机会向他们开示,说:‘大家今天不得已来到山上,人人都应该看一下以往之因。因为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肯惠施贫苦之人,所以才招来今天这样的报应。今天我向众僧筹化,布施给你们每人三文钱。我也要亲自给你们每人布施我自己的钱一文。你们都要口中念佛,双手捧接,为你们供众,培植清净福田,将来大家都脱离贫穷之苦。’这样教化他们,一时佛声震吼如雷。随即命僧人把仓库彻底扫净,所得之米煮成饭,让大家随量饱餐之后,都念佛而去。这样一来,常住便无隔宿之粮。第二天早上只有烧一锅白开水过堂(早餐),到了晚上,江宁黄君辅居士,送米十石到山。

十年二月中旬,楚州汉阳府的一位尼僧心闻,已五十岁,立志持戒,带领其徒弟九人乘船,不怕路途险远来到华山。十人来到寺内,乞求安居三个月,供养米六十石,银二十两。我看她们意诚言切,就生怜愍之心,允许了。到设斋供众之日,她不肯入堂礼拜众僧。斋罢,我就召集众僧,把她叫来,说:‘你发心远道而来学戒,为什么不进斋堂礼僧?戒律规定,比丘尼纵使年高百岁,也应礼拜初夏比丘(受具足戒只一年的比丘),今天你们自己贡高我慢,对僧大不敬,不是学戒之人。’她说:‘在下在楚地,若有善知识的地方,我都前去设斋供众。那里的方丈都以客礼相款待,并不要我礼拜。’我说:‘他们是贪图利养,败坏法门,见到有因缘供养之尼,都敬如生母,想得到更丰厚的供养,是狮子身上的虫,非真善知识。华山现时虽然淡薄清苦,宁愿绝粮断餐,绝不敢违背律制而邀利。今天所设之斋,就算是常住自己用的。所费之银两全数还给你,你们带来的米放在下院,把它带走。到别处去!’她没有明白道理,接过银两,领著徒弟,下了后山,歇宿在出水洞静室,这时有个弟子古潭来到方丈室说:‘她远道而来,咱们常住的库房空虚,和尚就行行方便接纳她。一来使她不退道心,二来大众也有半月之供。 ’我脸色一沉,说:‘只要肯真实修行,大众自然不会悬钵(饿肚子)。要树立法门,正应在这清苦淡薄之时的一言一行之中。律师执行戒律,难道能见利就违犯圣制吗!’古潭红著脸,行了礼退了出去。

过了三天,心闻尼又领著徒弟上山来,一齐跪在方丈门外涕泣说:‘在楚时,真是糊涂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自己自大慢僧。恳乞和尚慈悲,听容忏悔。以后所有言教,都一一遵依奉行!’各堂首领也都为她拜求。因此,就令她们去鹿山庄,结界安居,并派阇黎等,每半月去那里进行教诫,为她们讲解《本部毗尼》。从这件事情起,我就发心撰集了《教诫比丘尼正范》一卷,流通。

八月初旬,后堂僧会一,楚地人,久在禅门修学。来到山上依止我学戒。一天寺里把所藏经本拿出来曝晒。会一翻看《般舟三昧经》。第二天,他对我说:‘经藏中的般舟三昧,是净业要宗,最难行持了。’我说:‘以前在北五台,也曾听善知识开导说,修般舟三昧,须要不坐不卧,要站九十天。后来到了这里,阅读《南山道宣律祖行集》知道,宣祖一直修持这个法门,自他以后,修的人就少了。只要能舍得一身,自然就能做到。’我就选定八月廿日起,在方丈室仿效前贤修九十天,发愿追随祖师行迹,就谢绝一切事务入关修行,到十一月二十一日出足。又在顺治十二年秋。再次修了九十天。我自庆幸有这么好的因缘,让我二次植下净因。但我深愧自己障重,没有获得深益。

至于我依据律制,更改以前的一些权通之方法,而如法严持;撰集毗尼正范,以辨伪而传布,等等,这一切化导因缘方面的作法,以及建立戒坛传戒,为后人树立榜样;置办田山以供养众僧;所有各种大小规模的建造等等诸项事业,都是补足充实先老人改向以后所未能完成的规划。以此来报答他老人家恩赐我得戒法乳之深恩,也是我数十年苦心经营,铁脊承担支撑佛门弘法事业的实事。在此不怕繁冗累赘,一一向大家陈述。这些都是离言阇黎以及长期随侍我的各大弟子,所亲眼目睹了的。但须知道,一切有相,皆归于幻。现在追忆以前之事,也只是一场梦罢了,所以题为《一梦漫言》,再加一个偈子:

一梦漫言

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事方休。
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


1 见月尊师之事迹,亦收录于‘宝华山志’、‘净土圣贤录’。世腊七十九。
2 此文从网路取得(GB码),未附此图。
3 颛,音‘专’。
4 葺,音‘气’。
5 疑为‘圆觉’。
6 廿,音‘念’。
7 以前文推之,疑为西堂。
8 蕲,音‘棋’。
9 应与前文‘智周’为同一人 唯不知何名为准。
10 在今江苏省。
11 廒,音‘遨’。
12 窣,音‘醋’。
13 疑为十七日。
14 旼,音‘民’。
15 觉浪,名道盛,曾经主持金陵天界寺,杭州崇光寺等诸处道场,禅门宗风因此大振。(净土圣贤录易解)

附一:见月律师


农历正月二十二(2月19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律宗祖师读体见月律师纪念日。见月律师以其著名的回忆录《一梦漫言》而广为大众所知,他的律学思想垂范后代,直接影响到清代佛教律学思想的形成,现谨依有关文献,介绍见月律师的著作和经历。

读体见月律师(1601—1679) 读体,号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生于云南楚雄。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后来有老僧送他一部《华严经》,阅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悟,即决心舍道入佛。崇祯五年(1632)三十二岁从宝洪山亮如剃度,法名读体。


他自崇祯六年(1633)起,离滇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参颛愚(观衡)。礼别后游庐山,又渡江至黄梅破头山、潜山等道场,遍礼三昧律师重修的诸祖庭。顺流朝礼青阳九华山,至南京报恩寺,闻三昧在五台传戒,北上参礼。但他这时因衣钵萧条,未能受戒。暂住塔院寺,阅《楞严义海》。崇祯九年(1636)离五台南行,到了镇江。第二年(1637)四月才于镇江海潮庵从三昧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随侍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


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应请入南京宝华山,擢用他为监院,并为众讲戒。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示寂,嘱他继任法席。从此以后,他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重建殿阁,筑石戒坛,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成为各方的模范。他治事之暇,即从事著述,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顺治三年(1646),清兵借口“华山通贼”,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他以至诚无畏的精神从容应付,使华山转危为安。他圆寂前数年,应弟子请,曾自撰《一梦漫言》,追述行脚时事和他一生为法奋斗的历史。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二十二日示寂于宝华山,世寿七十九,僧腊四十八。御史李模为撰《见月大师塔铭》,方咸享、尤侗各撰《见月和尚传》,都非常推崇他。


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三昧曾对人说: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的才能。这是我在这一戒期中的收获。可见三昧对他的器重。三昧令他继任华山住持时,他无法固辞,认为要整顿佛门,应该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于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应归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弘一跋《一梦漫言》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佛学丛刊》第一辑)。


见月禀性正直,规过无隐。他的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顺治七年(1650)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致书见月说:“律学之,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对他推重的情形。天童木陈(道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但他撰《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宝华山志》卷十一),对于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也表示极大敬意。


他的著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以上五种均收于《续藏》,前三种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薙度正范》、《僧行规则》、《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师忏法》等各一卷。


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南山宗统》卷五记载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洁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继席华山,著有《羯磨会释》十四卷、《毗尼关要》十六卷、《毗尼关要事义》一卷(后两种收入《续藏》)、《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又尝辑《宝华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宝华山志》十五卷,系刘名芳纂修,福聚参校)。宜洁书玉别号佛庵,自华山分住杭州昭庆寺,重振戒坛。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二部僧授戒仪式》二卷、《羯磨仪式》二卷(以上俱收入《续藏》)。清守一的《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第一世,十三传至金陵古林庵慧云如馨。馨传三昧寂光,为宝华山第一代。自“如”字起演派五十六字,传至浩净发圆为第十六世(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四)。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灯于北京,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叶以后颇隆盛。(作者:林子青)

附二:圣严法师谈《一梦漫言》见月律师行谊


  在古代,被称为“法师”是不容易的,现在则是刚刚落发出家就叫做法师,这说来也没有错,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里提到五种法师,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出家人,这些都叫做法师。明朝的时候,讲经说法的出家人也称作“法主”、持律者称作“律主”、参禅者叫作“堂主”,至于专门看藏经的,则叫“藏主”。譬如弘扬戒法、传持戒法的见月律师,也被称为“见月律主”。 明末中国大陆以传戒而有盛名的,大概就是宝华山隆昌寺。在大陆,往往寺名和山名是不一样的,如宝华山隆昌寺、金山江天寺、焦山是定慧寺,我童年出家的狼山则叫广教寺。因为一般多以山名来称呼,所以很少人知道狼山叫做广教寺、宝华山叫做隆昌寺。见月律师在宝华山弘扬戒律,他的师父是三昧寂光律师,师公是慧馨律师,宝华山就是从慧馨律师开始以传戒闻名。不过前面两代所留下来的著作不多,主要就是以传戒为主,见月律师则留有许多著作。

  在华北及华中其实还有几处传戒的地方,但是到了明末,宝华山是最严格、最有名的,因为严格,所以有名。在宝华山受戒的人之中,出了很多人才,所以大家一提起传戒,都会想到宝华山。俗话说“棒下出孝子”,禅堂里是“香板头上出祖师”,那宝华山呢,是“杨枝头上出祖师”。杨枝,就是杨柳树的树枝,传戒的时候用杨柳枝来警策戒子,头剃得光光的,用杨柳枝打的时候,声音很脆很响很实在。因为严格,所以到宝华山受戒的戒子,在三十多天、四十来天之间,可以修掉许多习气。

  见月律师留下来的许多著作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传戒正范》。受三坛大戒时,先受沙弥戒,然后受比丘或比丘尼具足戒,最后受菩萨戒,这过程中的仪范、仪轨,那时就是根据《传戒正范》来进行的。另外,他也编写了一部《毗尼要集》,明末时,见月律师对传戒、弘扬戒律的贡献非常大,他跟蕅益大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虽然他们两人走的风格不一样,但他们互相敬慕、互相欣赏,彼此通信,但是未曾见面。

  见月律师一生中,也并不仅仅是持戒、传戒、弘戒,他也维持道场、兴建道场。我们从《一梦漫言》书中,可以看出这位高僧有几项特色:第一,就是很能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第二,能够担当、勇敢、负责;第三,绝对地维护佛法的正确性、维护佛法不流于世俗,为了护持正法,他可以连命都不要,他不怕权势、不惧权威,但他并不是一个逞强斗狠的人,他知进退,在必要的时候他可以不与人争,把道场、把所有的一切给人,走的时候什么也不带走。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盗匪出没的时候,在这种状况下,要维持道场很艰辛,却又遇到他的师兄、师叔要争权抢道场,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把道场让给人,他自己飘然一身离开了宝华山。但是后来又被请回去,因为他在的时候寺院里的开销用度都还能负担得过去,他一走,这道场维持不下去了。很多人认为当负责人很神气,因为有权,自己要怎么用钱就怎么用,要把地方弄成怎么样就弄成怎么样,做了负责人,才算是“出人头地”,台湾话叫“出头天”。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见月律师就这样离开宝华山、然后又回来,回来又离开,几进几出宝华山,我们在《一梦漫言》中可以看到这过程的记述。从书中,你见不到他有什么神奇古怪、洒豆成兵、呼风唤雨之类的事迹,也见不到他曾说他跟佛、菩萨还是护法神有什么奇妙的会遇。一位高僧,不需要靠这些神奇的行迹来装点自己的修行。流俗的出家人,会做出如俗话说的:“和尚、尼姑不作怪,天下人不来拜”这类的行为,就是说,出家人出家以后没办法用佛法感动人,也没有办法用他们自己的德行、菩提心来感动人,却用“作怪”来吸引人,“作怪”的意思是什么?譬如说一些神神、鬼鬼、怪力乱神的话,让人家听了以后一愣一楞的,作了怪以后还不负责任。

  看了《一梦漫言》,我非常感动,我会问自己,假如说是自己遇到了如见月律师那样的状况,我会怎么样?像见月律师这样子的人,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如果是天生的,固然很好,但我认为这行谊也是可以学得来的,只要自己发愿,只要自己念头一转,“没有人做的事,我来做;有人做的事,我不去抢”、“大家都跑掉了,我不跑;大家都走掉了,我不走”、“杀头的,我去;出风头的,人家去”,这就是菩提心。有人会说:“我的头现在不能被杀啊,我还没学好,当我学好了、解脱了以后,我的头可以被杀,不过现在我还没修好,那杀头的事你去好了。”请问,这样子的想法对不对?佛法讲悲愿心、菩提心,只要行为跟菩提心相应、跟菩萨道相应,现在虽然未得解脱,但发了这个菩提心,你的心就已经与解脱相应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是一次又一次地舍身、救生,我们可以在《本生谭》中见到许多例子,那个时候的菩萨,他没有考虑到是否得解脱这个问题,只晓得舍身、救生,也没有考虑到赔了老命可以得到什么,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他不断地舍身、救生,而舍身、救生的过程就是成长自己的菩萨道,结果菩萨成佛了。所以,如果我们发了悲愿心行菩萨道,在无常的生死之流中,身体会死,不过,即使一次次地转生再转生,因为有这悲愿心,所以不断地都在行菩萨道,如果没有这种信心,要杀头的事,您大概是不会去承担的。

  从《一梦漫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见月律师不担心自己的位子没有了,不担心自己的前途,更不担心死亡,他不考虑这些问题,只是考虑到,身为比丘的自己应如何地维护正法,这护法、为法的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云门和初校)

附:丁亥年宝华山礼见月律师塔-云门和影






Copyright © 2020·直指堂 出品 ZenMo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