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禅七开示专辑 下一页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一)

  一九八○年十二月万佛城连续打三个禅七,为期二十一天。蒙上人开示,摘录如下

一、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

  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五二○年)九月,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从印度乘船来到中国,抵达广州登岸;来到金陵(南京),和梁武帝问答,而不契机,离金陵北往洛阳。路过神光法师讲经处,顺便进来。发现神光法师辩才无碍,有天华乱坠、地涌金莲的境界,知道是载法之器。此时,神光法师见一位印度和尚来听经,情不自禁,生起我慢之心。讲完经之后,乃到达摩祖师面前礼貌一番。达摩祖师提出问题:“请问法师,你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正在讲经。”达摩又问:“你讲的是什么经?”神光不耐烦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达摩说:“从印度来。”神光又问:“难道印度不讲经吗?”达摩说:“当然要讲经。不过,讲的是无字真经。”神光又问:“什么是无字真经?”达摩说:“无字真经,就是一张白纸。你所讲的经,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你讲它干什么?”神光一听,心里不高兴,便说:“我讲经,教人了生死。”达摩说:“你凭什么教人了生死?你自己的生死还没有了!”神光一想,这个黑和尚,一定是魔王化身,来诽谤三宝,我要试一试他的法力如何?于是用念珠(铁制,作为降魔武器)朝达摩祖师脸上打来。此时,达摩没有防备,不幸被击中,把门牙打掉两颗,菩提达摩一想,圣人的牙(达摩祖师是证果圣人)如果落在那里,那里就会大旱三年。为慈悲众生起见,将两颗门牙吞到肚中。因此留下“打落牙和血吞”的成语。达摩一言不发,转身走出道场,踩一芦草,渡过长江,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思禅机。

  神光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是胜利者。不知达摩修忍辱波罗蜜行门。菩提达摩刚走,无常鬼就来了,便对神光法师说:“你是神光吗?”神光说:“我是神光,有什么事情?”无常鬼说:“我奉阎王的命令,请你去喝茶,谈谈你讲了多少经?念了多少经?还有多少经没有讲没有念?”神光一听,吓得魂飞九霄云外,知道寿命将终,乃恳求地问:“谁能了生死,不受阎王所管?”无常鬼说:“就是刚才那位满脸大胡子,被你打掉两颗牙的黑和尚。”神光一听,便后悔自己,不应该发无明火,将证果圣人打跑了。乃向无常鬼要求:“能不能让我去找那个和尚,学学了生死之法?”无常鬼同情地说:“可以。不过速去速回,我好交差,否则,我担待不起。”神光日夜赶路,急追达摩。追到嵩山,远见达摩祖师面壁而坐。欣喜若狂,急忙来到达摩祖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忏悔地说:“请和尚慈悲,宽恕弟子鲁莽.不知和尚是证果圣人,多有冒犯,请和尚赐我了生死之法。”达摩回头一看,没有言语,继续打坐。神光跪在达摩面前不起来。一跪就是九年。

  我们参禅打坐,坐不到两小时,腰也酸了,腿也疼了,就受不了。或者打吃饭的妄想,或者打喝蜜水的妄想,总而言之,心猿意马,控制不住,时时刻刻想往外跑。神光法师为法忘躯的求法精神,一跪就是九年,谁能跪九小时,恐怕办不到吧!

  有一天,天降大雪,神光仍然跪在达摩面前。雪厚约有二尺之深。此时,达摩抬头一看,深受神光这种求法的精神所感动。便问:“你跪在这里干什么?”神光说:“恳求和尚慈悲,传授躲阎王之法。”达摩说:“求法不是容易的事,等天降红雪时,再传法给你。”神光一想,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作菩萨时,为求半句偈,曾舍身命。这念一起,福至心灵,见石壁上挂了一把戒刀,乃取下来,砍断自己的左臂,血涌如泉,将白雪染成红雪。捧红雪来到达摩面前,请求传法。达摩说:“你为法断臂,求法真诚。”于是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法传授于神光,改名为慧可。

  慧可又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默良久,然后才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豁然大悟,成了禅宗第二祖。后将衣钵心法传授于三祖僧璨大师,又传四祖道信大师,再传授于五祖弘忍大师。又传授于六祖慧能大师。此时禅宗分为两派,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他主张拂尘看净,成为渐悟,他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以慧能为代表,他主张立即开悟,成为顿悟,他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分为五宗,就是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达摩的偈颂:“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果然到了六祖时,分为五宗。

  这种法在中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现在又把这法传到美国来,但是不需要跪求。只要诚心修行,就可以得到这种法要。

二、坐禅的姿势

  万佛城每年有数次禅七,每次为期七天。每年在弥陀圣诞时,先打一个佛七,然后连着又打三个禅七,为期二十一天。每年参加者,都是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今年希望参加者,也要贯彻始终,不可半途而废,退出禅堂,否则,前功尽弃,浪费时间,一无所得。

  打坐的姿势,要端然正坐,腰要直,头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然后结双跏趺坐,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脚搬在左腿上,这才合乎标准。因为结双跏趺坐,容易入定。所以叫降魔坐,又叫金刚坐,又叫莲华坐。这种姿势能消灭无量劫的业障,能了生死,生出无量功德。

  在一开始打坐时,必须练习这种基本的坐势。再调整身体,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是控制妄想的秘诀。然后将呼吸调匀,不急不缓,使其自然。这时再参“念佛是谁?”时间久了,就会起作用。

  参禅好像母鸡孵蛋一样用工夫。母鸡虽在想鸡儿子,可是体不离蛋,专心致意来孵蛋。不是孵了五分钟,就跑出去,过了一个时候,又回来孵蛋,不到五分钟又跑了,这种情形,永远孵不出小鸡来。

  我们参禅打坐也是这样,要念兹在兹,不怕腰酸,不怕腿疼。不怕苦,不怕难。一心一意在参,参什么?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水落石出的时候,便是开悟时。

  参禅又像龙养珠一样用工夫。龙时时刻刻保养它的宝珠,没有不注意不谨慎的时候,所以这颗宝珠,一天比一天光明,它昼夜六时在精心的保护。参禅的人,也是这样。时刻不能生杂念。古德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可以说妄念不生全体现。没有妄想,就会有所成就。参禅人,不想成佛,不想开悟,不想得智慧。只是努力用功,勤加修行,到时候自然会开悟。不可去想什么时候能开悟?如果这样一想,想到无量劫,也不会开悟。在禅堂里,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成功的机会。所谓“久坐有禅”。

  参禅又好像猫捕鼠一样用工夫,要聚精会神守在老鼠洞旁,等待老鼠出来,一爪捕之。不可懈怠,散乱其心就不能注意了。参禅人,亦复如此,时时刻刻提起正念,不生妄念。这是参禅初步入门的知识。

  修道人,不要到南山去找道,也不要到北海去找道,道就在你的身边。你能结双跏趺坐,专心致意在参禅,这就是道。不要有好高骛远的心,向外驰求去找道,那是永远找不到,舍近求远,到处找困难的事。乃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三、参话头

  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透“念佛是谁?”就是金刚王宝剑,能斩断一切欲念。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

  “念佛是谁?”在没有打禅七之前,先打个佛七。打完佛七之后,再打掸七,比较有功效。先念佛,后参“念佛是谁?”参就是找,找这个念佛是谁?是鬼?是哪个鬼?是人?是哪个人?是我?我死了。还会不会念?装在棺材里,就没有人念佛。找究竟对“谁”念佛?念“谁”呢?找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找不到。永远的找,也找不到。这个“谁”如果找到了,什么妄想也没有了。为什么还有妄想?因为没有找到“谁”的缘故。这个“谁”字,可以要找上个大劫。老修行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在定中找这个“谁”字。因为专参这个“谁”字,一切妄想没有了,豁然开悟,在黑暗中现出光明,什么都看见了。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这就是“念佛是谁?”的道理。所以谁能不打妄想,谁就有功夫。谁要打妄想,什么工夫也用不上,这就是参禅的中心思想。

  参禅的功夫,就是专一其心来参,行也参,住也参,坐也参,卧也参。总而言之,时刻在参,不放弃参的机会。所以在打禅七的期间,不拜佛、不念经,不上殿,也不过堂。到时候去吃饭,吃完饭立刻回到禅堂,继续参禅。到时候去厕所,方便后即刻回禅堂,继续参掸,不可浪费一分一秒,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时间内是开悟的时间?所以分秒必争。所谓“不离这个”。不离哪个?不离“念佛是谁?”不离念佛是谁,那就是智慧剑,斩断七情六欲。这种习气毛病一除尽,本性就现前。本性现前,菩提道果就成就了。

  我们在参禅时间,要面对现实、克服一切环境、抱定宗旨,苦就是快乐的开始。我常对你们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古人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就是说在不吉祥事情的后边,会有吉祥的事来;在吉祥事情的后边,会有不吉祥的事来。世间法都是相对待的。

  我们在往昔的时候,不知造了多少的业?所以要受果报。若能努力用功,勇猛精进,把业果受完,就会证道业。各位要注意!无论遇到顺的境界或逆的境界.都要忍受,忍受不了也要忍受。修道就是修忍受。所谓“忍是无价宝”,能忍受得住,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好像练过武术的人.没有经验,等打架的境界来了,就把所学的把式忘了;等境界过去了,想起把式,可惜太晚了。参禅也是这样,等境界来了,要忍受,要吃亏,咬紧牙根,渡过难关,便得到自在。

  参禅要朝于斯,夕于斯。在早晨也修这个禅定,在晚上也修这个禅定,修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成就。要能忍耐,腰酸不要管它,腿疼不要管它,一心一意参“众佛是谁?”这样就时刻不会打妄想,能摄受身心,令其清净。一点妄念不生。心不离“念佛是谁?”四个字,时时提起来.刻刻不忘记,这就是用功的目标。

  参话头是一个妄想。杂念是多个妄想。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所以用参话头的妄想来控制多个妄想。慢慢将妄想一个一个消灭,不再起作用。这时,无论什么境界来了,都不会迷惑。分析清楚,就不会走火入魔。古魔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修禅定要谨慎小心,不可偏差,正大光明,不要给魔找机会,杂念是驱魔开门,而参话头即是驱魔的法宝。

四、参禅的境界

  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时,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呃!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炼。

  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

  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是在定中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

  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也停止,脉也停止,念也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本来清净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个才是证果的境界。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也没有执着。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不过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美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各位注意!不能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犯了妄语戒,将来要堕落到拔舌地狱。信不信由你,我事先说明。在佛教中有人没有开悟,就说自己开悟。这种行为要不得。就是真的开悟,也不要对人讲:“我开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传,自卖招牌,那就是没有意思。

  你真开悟,知道某人是菩萨,某人是佛,他们化身来到世间,那时候,他们就走了。在唐朝有二位大师,一为寒山大师。一为拾得大师。寒山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原来寒山和拾得是最好的道友。拾得(是丰干和尚在路旁拾来的婴儿,在国清寺养育成人),他在厨房管理烧水的工作,每天将残余的饭菜装在竹筒内,供养寒山。寒山住天台山月光岩洞中,每天到国清寺来取残余的饭茶。因为二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说笑,全寺僧人认为他们二人是疯子,所以不理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二人是菩萨化身,游戏人间,来度应度的众生。

  有一天,闾邱胤太守见到丰干和尚(弥陀化身)便问:“禅师!过去诸佛菩萨,常常化身来到世界,现在诸佛菩萨是不是也化身到这世界来?”丰干和尚说:“有呀!不过你不认识而已。现在在天台山国清寺厨房烧水那个和尚,就是普贤菩萨,他有位道友寒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怎说没有呢?”闾太守闻之大喜,拜别而去,急往国清寺,专诚拜访寒山拾得二菩萨。

  来到国清寺,知客僧见太守光临,殷勤招待一番,得知太守的目的,觉得奇怪,不知太守为什么要见两个疯人?觉得莫名其妙。乃引导太守来到厨房。此时二人大说大笑,疯疯颠颠的样子,令人好笑。可是闾太守恭恭敬敬地给二人顶礼,毕恭毕敬的说:“弟子闾邱胤请二位大菩萨慈悲,指示迷津。”拾得大师说:“你在做什么?”太守说:“我听丰干和尚对我说:‘二位是文殊和普贤二位大菩萨的化身。’特来参拜,恳乞开示。”拾得一听,向后倒退而说:“丰千饶舌!丰干饶舌!丰干是弥陀化身,你不去拜弥陀,来麻烦我们干什么?”说完便退到寺门之外,到天台山月光岩,退隐石壁中。太守一看,大失所望,二位菩萨隐藏起来,心中在想,回去拜弥陀吧!等他回来时,丰干和尚已圆寂了。这是当面错过。所谓“对面不识观世音”。我们禅堂中也有观世音菩萨,可是我不能告诉你们,免得被你们给撵跑了。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二)

五、参禅能控制生死

  在北宋末年,中国有位民族英雄,名叫岳飞。他幼年丧父,母亲很贤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幼年时,他母亲教他识字、练字。家贫无钱买笔纸等,在沙子上练字,成为书法家。青年投军,他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他时时不忘救国家救民族的大志愿。

  此时金人侵宋,占领汴京(开封),执徽钦二帝北去,康王构在杭州建国,成为南宋,称为宋高宗,用秦桧为相,当时文人主和,武人主战。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离汴京很近),有直捣黄龙(吉林农安)的壮志,不幸被秦桧嫉妒(主和派)用十二道假金牌召回京城。岳飞有“忠君爱国”的思想,班师回京。过长江时,经过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访道悦禅师。道悦和尚劝他不要回京城去,在金山寺(镇江)出家修行,可以免是非。岳飞将生死置于度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所以拒绝道悦和尚一番盛意。临行时,道悦和尚作一首偈颂:“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岳飞回杭州,秦桧用“莫须有”三字,把岳飞父子下狱。等到临刑的时候,才悟道悦和尚的偈颂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过年,同时天降大雨,岳飞在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想起道悦和尚的谶言终于应验了。奉下两点,就是秦字。果然被斩于风波亭。

  秦桧问监斩人:“岳飞临刑时,说些什么话?”监斩人说:“只听他说:不听金山寺道悦和尚的话,所以有今天的下场。”秦桧一听大怒,派何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悦和尚。道悦禅师在头一天于定中晓得这段因缘,乃留下一个偈语:“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写完之后,即刻圆寂。第二天何立来到金山寺,老禅师已经圆寂。无可奈何。回去交差。这证明坐禅的功夫到了极点,便可控制生死,愿意何时往生就何时往生,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是很自然的现象。古时禅师,都有这种功夫。生死自如,遂心如意。在唐朝有位禅师,名叫邓隐峰,可以倒立而圆寂;近代金山活佛可以站立而圆寂,这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来去自由,不受一切的限制。

六、修行要忍耐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时候,经过三大阿僧祇(无量数)劫,才成正觉。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释迎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像头发那样细的善,也不放弃;像微尘那样小的恶,也不去做。所以福慧功德圆满,成为两足尊。

  各位注意,善虽然小,也要修,集沙成塔,便成大善。恶虽然小,若去做,集少成多,便成大恶,永远不会成就道业。修行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能诸恶莫作,那么,福报会一天比一天增长。若能众善奉行,那么,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虽然在增长,但要继续修行,而不间断,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现在行行坐坐,坐坐行行,在禅堂里用功修行,这就是修福修慧。如何修福?就是不做诸恶。如何修慧?就是奉行众善。在这种情形之下,福报也圆满,智慧也圆满,然后很快成就佛道。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走错很多冤枉路,可是他很有耐性,不灰心,继续精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最后达成佛果。我们修行佛法,比释迦牟尼佛幸运。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正道,只要按照目标前进,很快达到目的地——彼岸的净土。

  释迦牟尼佛前生做为常不轻菩萨时,修一种忍耐的苦行。见人就顶礼,口中还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后来有人讨厌他的行为,给人家叩头,还要遭受人的骂或打。有一次,行菩萨道,给人叩头,被人踢掉两颗门牙,但是不灰心,再接再励,行叩头的苦行。这回学到经验,见到人来,在远处就先叩头,还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叩完头,说完话,即时就走,想打他也追不上。常不轻菩萨,以无我相的精神来修福修慧。谁教他这样修行?没有人教他这样修叩头行。乃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这样修行。被打被骂不生瞋恚,这就是修忍辱波罗蜜法门。

  修行人最要紧的法门,就是忍耐。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忍要让,与世无争。能修不能忍,随时发脾气,把辛辛苦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这种忍耐力?给人叩头,反被人打,不生瞋恨,若能做到,就是佛弟子。若是做不到,赶紧摄守身心,向前勇猛精进来修行。否则,浪费光阴空虚过,一无所得。

  修行人,主要能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忍骂忍打。学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无论谁对我不好,也不生瞋恨心,以诚待人,彼自然被感化,化干戈为玉帛。

  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果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是修行;逆境来了,也是修行。换言之,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忧愁心。无论顺逆,要认识清楚。若能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若能了了常明,就能转境界。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专修忍辱法门,所以称为忍辱仙人。有一天无缘无故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可是他不生瞋恨心,反而可怜歌利王的无知。乃对歌利王说:“等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你修道。”歌利王闻之,生大忏悔心,皈依忍辱仙人。后来就是憍陈如(五比丘之一)尊者。佛为他们五人说四谛法、三转法轮,都证罗汉果位。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祖,他的忍辱功夫修到极点,怎样也不会生瞋恚心,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应该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忍耐的功夫。浅言之,忍耐是修行法门最主要的,不可忽略。古人说:“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说“忍是无价宝”。谁把万佛城打碎了,我也不执着,无所谓,绝对不生瞋恨心。人人如此想,天下太平。

  忍耐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忍耐力,才能修行;没有忍耐力,一切免谈。今天所讲的道理,非常平凡,淡而无味。可是这是真法、正法、妙法、稀法。虽然平常,但是道是从平常中生出来,道是人用脚走出来的。这种无为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不可当面错过。如果当耳边风,过而不留,那就后悔莫及。今天对你们所讲的话,会用时,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若能用智慧来判断这个境界。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会有什么麻烦。最后希望各位努力参,参“念佛是谁?”不找到“谁”字,不休息。

七、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为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但是,这个法门,要念兹在兹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那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作梦。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享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着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认识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兹在兹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的参,绵绵密密的参。这才算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密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①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故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缭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罗汉。

  ②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美暖,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都是受。

  ③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④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做善做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动。

  ⑤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古德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贪瞋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证道歌上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源,证得自性清净。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刹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捷径,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份。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腰酸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时候,自然会开悟。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各位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晓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讲真功夫,不是口头禅,能说不能行,是无用处。不但对开悟无帮助,反而成为障碍。所以说:“不说话才是禅。”

  一念灵光能彻照天地,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没有光明。成为无明,整天起惑、造业,要受生死的苦报。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若没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证得这些境界。这并不是玄妙的理论,而是自然现象,是从实践功夫中得来的,一点也不为奇,乃是平常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无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识来指引,不知什么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什么是返本还源(恢复童子身)?我们在参禅,要明心见性,要返本还源。得到解脱,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三)

八、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绵绵密密的念“谁”字,这一念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什么也破不了。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地步,与宇宙合为一体,打成一片。

  古时高僧大德,他们修到一念不生的程度上。所谓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到无人无我的境界,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认为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就会把开悟的机会错过了。所以拼命的参“念佛是谁?”找不到“谁”字,永不休息。找“谁”字,就是控制妄想最佳的办法。

  在扬州高旻寺有位妙度老和尚,当初他在参禅时,参到“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的程度,什么也不想,只想“念佛是谁?”有一天,要去小圊,因为专心参“谁?”,绵绵密密的参,所以误走到天王殿,在韦陀菩萨座前,当做厕所,正要小解时,抬头一见韦陀菩萨瞪着眼睛,举起宝杵,吓得清醒,知道走错路,急向韦陀顶礼,忏悔过错,祈菩萨原谅。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因为妙度禅师用功专心,一心一意参“谁”字,别的一概不知,所以把天王殿误做厕所。有人在打妄想,我也学妙度禅师,不去厕所小便,来到观音台上小便。故意这样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要知道妙度禅师不是学某人的行为,而是一心在想“念佛是谁?”精神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所以才有这种现象,你想故意学走错路,那是大错而特错。就是有这种思想也不可以的。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禅堂里不用功修行,坐在那里打妄想:引磬还不响?开静可以伸伸腿、直直腰,或者打吃饭的妄想:还不到吃饭的时候?肚里饿的受不了。甚至有人在数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天了,尚有几天功德圆满?快点过去呢!免得受罪。人家打禅七,希望时间越长越好,能有开悟的机会;他坐在禅凳上,好像坐在针垫上,时刻不安宁,不是换腿,就是伸腰,人家在入定,池在想入非非,妄想重重。既然是这样,何必来打禅七?装模作样干什么?干脆不要来参加,免得自找苦吃。可是要知道,想了生死,应该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上,睁眼看见生死问题,闭眼不忘生死问题。要念兹在兹用功修行,才能了生死。你在禅堂不是念兹在兹想了生死,而是念兹在兹打妄想。唯恐妄想打少了不够本。这是多么的开怜!

  用功修道的人,一秒钟也不可打妄想,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生死大事没有了,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悲哀,所以在参禅时期.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空过,也不放松。时时刻刻来用功修行,用功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自然就有感应。有了感应,功夫才能相应。就是已经开悟,也要再接再励向前进,不可躲懒偷安,划城自困,到此为止,不向前走。有这种思想,就是修道的绊脚石。

  妄想,明明知道办不到。为何还要打呢?明明知道是妄想。为何不收拾干净?这就是一般人的习气毛病,明知故犯。说穿了,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执东执西,着男着女,把宝贵光阴浪费掉了。打禅七的时间最宝贵,乃是不容易遇到的良机。在这期间内,把一切妄想抛到九霄云外,让心清净一下,专想“念佛是谁?”不要打闲岔,大家努力来参!参!参!

九、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在威音王佛以前,人人能开悟,不需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后,自觉开悟的人,一定要经过祖师或善知识(已开悟)来印可证明才算数。好像在楞严法会上,有二十五位圣人,自叙圆通,请释迦牟尼佛印证。

  现在讲一个印证的公案。在唐朝有位永嘉大师。他生于浙江永嘉县。因为他一生没有离开永嘉县,所以时人称为永嘉大师。他出家后,研究天台教理.好修禅观。曾阅维摩经,豁然大悟。后来遇到玄策禅师(六祖的弟子)叙述此事,玄策建议,令他去曹溪参六祖,请印证。否则,无师自悟,乃是天然外道。

  他来到曹溪南华寺的时候,恰巧是六祖坐禅时间,他贡高我慢,来到六祖床前,也不问讯,也不顶礼,手执锡杖,右绕禅床三匝,振杖而立。六祖说:“沙门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为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说:“何不体无生?达了无速乎?”永嘉答:“体本无生,达即无速。”六祖说:“子甚得无生之意。”永嘉说:“无生岂有意耶?”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永嘉说:“分别亦非意!”六祖说:“如是如是”。乃授与印可证明,成为六祖的法嗣。

  永嘉大师得六祖大师印证之后,即刻要回永嘉开元寺。六祖留他住一宿,次日下山回永嘉去了。因为在一宿的时间,便觉悟佛法的真谛,所以时人称为一宿觉和尚。后来他极力宣扬顿悟的禅风,特作证道歌五十多首,说明顿悟的境界。这是不朽的佳作,成为佛门必读的功课。

  我们坐在禅堂里,在表面看来,好像用功修行,其实坐在那里打妄想,一点也不用功修行。心中想,现在是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方法来开悟,想来想去,一点也不科学。这就是痴人说梦。开悟要经得起考验,否则,成为大妄语,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凡是自我宣传,开悟啦!证果啦!都要受此报。希望各位!谨慎再谨慎,不可任意乱语,要受果报。

  我们现在很早就起来,很晚才休息。为什么要这样苦修呢?因为多一分钟的参禅,多一分钟开悟的机会。现在虽然都坐在禅堂中,聚精会神在参“念佛是谁?”其中不能说没有人专心用功,可是真正想要开悟,得到受用的人,为数不多吧”!多数的人,对参禅不认真,也不热心,敷衍了事,来混光阴。这样打禅七,尽未来际,也不会开悟。我希望在这个国家(美国)有多人开悟,对佛教前途才能有所帮助。

  在打禅七的期间,不要讲话,不要打妄想,拿出真心来用功,才有感应,才能开点智慧。有了智慧,才不会颠倒。不颠倒才能教化众生,自己对道理还弄不清楚,怎能去教化他人?岂不是以盲引盲吗?这是很危险的。

  参禅好像农人在春天播种五谷的种子,在夏天努力的耕耘、灌溉、除草、施肥。到秋天才可以丰收,到冬天才能得饱暖。这是农人一年之希望丰衣足食。参禅也是这样,要兢兢业业守住念头,时时刻刻管住自己,在禅堂里,行的时候用功否?坐的时候用功否?总而言之,行住坐卧都要用功修行。觉得用什么功相应,就用什么功,没有什么限制。譬如参话头觉得不相应,可以念佛,或者修止观。只要相应,才会有成就。无论用什么功,心要专—,没有妄想,用到极点便有消息。如果妄想重重,用什么功,也不会相应。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行坐都不知道,怎会打妄想呢!只知道“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个疑问,要念念不忘,常在心中参。在这个时候,渴不知渴,饥不知饥,冷不知冷,热不知热。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专一其心的缘故,腰酸不知酸,腿疼不知疼,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唯一的念头——念佛是谁?常提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提起来,时时刻刻,绵绵密密,接接连连而不间断来用功夫。用到极点的时候,或者撞着,或者闯着,忽然间而开悟。为了什么你没有豁然开悟?因为你没有专心致志,不知明心见性的道理。不知返本还原的境界。不知家乡在何处?愿做流浪异地的穷子。最后一句话,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就会有柳暗花明又—村的境界。

十、善恶不离一念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真谛。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这个道理,所以天下大乱。

  我们在打禅七,就是“改恶向善”,是改过自新最好的机会。一念恶,天地会有狂风暴雨发生,造成灾害。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能受持五戒,奉行十善,那么,天地会风调雨顺,世界会国泰民安。简言之,那个国家,上自元首,下至老百姓,守五戒,行十善,这个国家一定丰衣足食,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若是犯五戒,造十恶,毫无问题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家庭不和眭,社会不安宁,国家不富强,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参禅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禅堂里—心在参禅,其他妄念停止下来。专心参禅,抬得起,放得下,一念是谁?时刻在寻找!这就是守五戒,也是行十善。禅堂一坐,五戒十善具足了。因为这个,所以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打些无益的妄念。要把握时机来参“念佛是谁?”

  参禅时,要努力用功,勇猛精进。要回光返照,反求诸己,问问自己,生了多少善念?生了多少恶念?打了多少妄想,要统计一番。未生善念,令生善念;已生善念,令其增长。未生恶念,令其不生;已生恶念,令其消灭。这就是修行初步的基础。

  世界为什么会毁灭?因为人们的善念少恶念多的缘故。一念为善,天地增加正气;一念为恶,天地增加戾气。要转戾气为祥和,戾气就是毒气,生一念贪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生一念瞋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生一念痴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如果用贪瞋痴三毒来处理事情的话,那么,就会天昏地暗发生灾难。如果用戒定慧来处理事情,天会清地会宁。所以说,恶人多的地方,灾难就重,善人多的地方吉祥增加。总而言之,灾难或吉祥,都在人为。

  古人说:“善恶两条道,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能出离三界,造恶者能堕落三涂。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愚痴就是恶念。世间一切都在说法,有的说善法,有的说恶法。说善法,教人看得破、放得下,得到自在;说恶法,教人看不破,放不下,得不到自在。人为什么颠颠倒倒?就因为执着,一切放不下。

  古诗云:“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你们想一想,看一看,所有的人,谁能逃出生死关。在一生之中,图个好名,死了名也没有啦!贪个大官,死了官也没有啦!一切成空。中国有个秦始皇,他修万里长城,为保护子孙万代作皇帝。不料才传到第二代胡亥时,他只做了三年的皇帝,就被丞相赵高所杀,这不是枉费一番心机吗!

  古今中外,发大财当大官的人,糊涂过一生争名夺利,造了多少孽障。死时两手空空去见阎王。由此观之,我们参禅一定要用功,不可懈怠,不可放逸,错过机会,后悔莫及。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有人说:等我功成名就时,再放下一切,专心来修道。”可是时光不等待,那就晚了。

  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只要认真修行,都能出离生死关。到临终时,身无痛苦,心无贪恋。如入禅定,含笑往生,这才是对生死大事有把握!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四)

十一、天竺取经的玄奘大师

  大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陈留人,俗姓陈氏,幼年即有过人的智慧。七岁开始读五经,在十三岁那年,随其二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诵习经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须经考试合格,颁发证书,才有资格作为沙弥。此时,正逢洛阳度僧,大师年幼,不能参加考试。他在考场门前徘徊,望之兴叹!而被主考官郑善果发现,认是佛教龙象,破例特取度之。

  大师在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发现众师所说,与经典颇有歧异,令人无所适从。尤其十七地论,见解不同。乃发愿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由于赴天竺路途,要经过崇山峻岭,崎岖不平的山道,所以大师在未启程之前,先练习爬山越岭的技术,先用桌凳之类物品,堆成假山,从这边爬到那边,再从那边爬过这边。一天练习多次,后来自己感觉爬山的技术不错,又到山上去实地练习,约有一年经验,技术方臻熟练。

  于是上表,申请到天竺取经。当时(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获唐大宗(李世民)批准,惟大师拿定主意。无论批准与否,决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后不得不私自出境。

  从长安出发。只身向西行,经过一山洞,见洞口有蝙蝠粪。当时大师在想。这洞一定无人住,否则不会这样多的蝙蝠粪。好奇的心理向洞中走去,在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个怪物,头上的发结在一起,蝙蝠作窝其上,窝中小蝙蝠吱吱哇哇在叫。脸上的尘土很厚,好像石头人。大师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老修行,已经入定。大师念“阿弥陀佛”,令他出定。一会儿,这位老修行开始动弹,大师便问:“老同参!你坐在这里干什么?”老修行的嘴巴,动了几次,才发出声音来:“我在这里等待红阳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帮助佛弘扬佛法。”大师说:“老同参!红阳佛已入涅槃了。”老修行一听,很吃惊的问:“红阳佛在什么时候出世?”大师说:“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于世。佛灭度已经很久啦!”老修行又说:“既然红阳佛入涅槃,那么,我还是入定,等待白阳佛(弥勒佛)出世,我再帮助他弘扬佛法吧!”大师说:“老同参!你不需再入定了,等白阳沸出世时,你又要错过机会,不如现在去长安城投生,将来我取经回来,你帮助我弘扬佛法。”老修行一想,言之有理,于是答应大师的要求。大师对他说:“你到长安城之后,找那一家房子最高,房顶的瓦是红色,便进去。”老修行辞别玄奘大师,二人分手,一向东走,一向西行,各奔前程。

  玄奘大师经过跋山涉水,迭遭灾难而不灰心。曾经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实在伟大!所以完成他伟大的事业,对中国佛教有所贡献,创立唯识宗。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希望成就道业,应以大师为宝鉴,作为模范,向他看齐,把本有的智慧现出来,为佛教贡献一分力量。

  一日复一日,大师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向西行进。抱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到目的地——天竺,决不休息。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十辛万苦,在路上行走三年,终于到达了天竺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当时天竺唯识学权威),专学十七地论及瑜珈论等经典。学成归国,路经曲女城,为戒日王所请,在该城成立辩论大会,参加的有十八国的国王,以及大乘和小乘,婆罗门和外道等,约有六千人,盛况空前。大师为论主,称扬大乘,序作论义,写悬于会场门外,并言如改一字,愿拜他为师。经过十八天,无人能改,最后胜利,名扬于天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廿四日,归到长安,当时僧俗出迎有数十万人。太宗皇帝派相国梁国公房玄龄等为代表,欢迎大师于弘福寺,从事翻译经典工作。

  玄奘大师,在天竺留学十二年(在路上往返耽误五年),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祖师。取回的经典有五百二十箧。计有六百多部。将全部经典贡献于国家,特蒙皇帝召见,嘉奖一番。

  大师见皇帝之后,便向皇帝贺喜:“恭喜陛下。”太宗感觉很奇怪,便说:“喜从何来?”大师说:“陛下得一位太子,今年已十八岁了。”太宗有丈二和尚摸不到顶的感觉:“没有呀!”玄奘大师心想:“明明白白指示老修行来投胎,怎会没有呢?”于是在定中观察。哎呀!老修行走错门,投错胎,误入尉迟敬宗家中。大师将这段因缘,向皇帝报告。太宗说:“原来如此,你就去度他吧!”

  玄奘大师专诚拜访尉迟敬宗将军,说明来意,要求见公子(窥基——出家的法名)一面。尉迟敬宗令其子来拜见大师。玄奘大师一见,心生欢喜。因为窥基的身体,非常魁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载法之器。所以开门见山的说:“你跟我出家吧!”窥基一听,莫名其妙,不悦地说:“你说什么?教我出家,岂有此理!”转身而去。

  玄奘大师无法可施,乃请太宗皇帝帮助,成就这段因缘。太宗为续佛慧命,乃下诏书,命窥基入朝,强迫出家。窥基严辞拒绝,违抗圣旨。经玄奘大师再三的劝慰,勉强同意。他有三个条件:一、不持日中一食的戒律。二、不断酒肉。三、还要美女。这三个最苛的条件,玄奘大师一一答应,便对他说:“绝对没有问题,样样照办不误。”所以窥基出家之日,载了一车美女,一车肉,一车酒,陪他一起出家的。当时长安的人,称窥基为三车和尚。

  窥基来到寺中,听到钟鼓之声,豁然大悟,晓得自己就是那位老修行的转世,来助大师弘扬佛法。于是乎,遣回三车,守清净戒,专心帮助大师译经。成为当代大德,为唯识宗第二祖。

  玄奘大师取回的唯识三十颂论有十家,大师皆译为华文,按照论中的意思,一字不减,一字不添,照原意译出。此时窥基担任整理论文,大师将十家之论译完之后,窥基要求大师说:“这十家的论,各有其长,各有其异,若不统一,令今后学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恼,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合成一本,令今后研究唯识的人,获得同一的结论。不用浪费时间,而得到法要。”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大师同意。因此产生一本唯识论,即是现在三十颂唯识论。后来大师又传授他因明学,成为唯识专家,宣扬唯识思想为宗旨。

  大师回国第二年,奉诏撰大唐西域记一十二卷。于唐显庆五年(西元六六○年)大师五十九岁时,开始译大般若经。梵本有廿万颂,大师广译,不敢删略,一如梵本,经过四年的时间,译成六百卷。次年,拟译大宝积经,不幸,患病而辍笔。

  唐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大师圆寂,年六十有四,葬于樊川北原。大师所译的经典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其弟子甚多,以窥基、圆测传承唯识,普光、神泰传承俱舍。

  隋唐二朝,是佛教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祖师辈出,各创宗派。当时有十宗,小乘有二宗,大乘有八宗。其中三论宗和唯识宗的思想,完全保存天竺原有的思想,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另外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和贤首宗(以华严经为宗)的思想就变质了,将中国的思想掺杂在内,这四宗是研究佛理,成为教门。乃至演变成现在的五宗派:教、禅、净、律、密。其实目的是同入究竟涅槃,不过修持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十二、专一其心用志不分

  所谓“行往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用功参悟的话头。用真心来办道,提起绵绵密密不断的话头来参悟,来研究。一时一刻,一分一秒,也不生杂念妄想,总是念兹在兹去参悟自己的话头。那有时间来讲话,来打闲岔?也没有时间躲懒偷安,更没有时间说人家是非。专一其心,在参悟话头。

  所谓“事事都好去,脾气难化了,真能不生气,就得无价宝。再要不恨人,事事都能好。烦恼永不生,怨孽从那找。常讲人不对,自己苦未了!”参禅打坐,具有这种思想,才能入门。

  在禅堂里,每个人都要回光返照,反求诸己。问问自己,是在用功?还是在打妄想?看看自己,是回光返照照自己,还是反光镜照外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禅堂里,要记住这两句话:“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时时刻刻管自己,不可去管他人。更不可打闲岔,障碍人家用功修道,耽误他人开悟的时光。这种行为,最要不得。我常对你们说:“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人人有这种思想,就不会乱讲话,打闲岔,一心一意用功办道,并无二想。

  参禅的人,要把根本问题认识清楚。什么问题?就是习气毛病。我们打禅七,就是打掉恶习气坏毛病。洗心涤虑,解除妒贤嫉能的心理。把嫉妒障碍心,无明烦恼心,统统灭尽,这样,真心现出,智慧现前,才有好消息。

  人为什么讲是讲非?因为愚痴。为什么妒嫉障碍?因为愚痴。为什么有害人心?因为愚痴。凡是做出不合理的事,都因为愚痴。为什么愚痴?因为没有禅定的功夫,所以没有智慧。在人我是非圈中转,跳不出圈外。这一点要回光返照,要认清自己的错过,痛改前非,不要紧抱着臭习气而放不下。

  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要睡觉?因为求法心不真实。如果真心求道,绝对不会睡觉。大家不妨一试,这个道理正确不正确?

十三、禅堂是选佛的道场

  大家在禅堂里,参禅打坐,就是考试。看谁能考上佛的果位。怎样才能考上呢?就要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有了这种功夫,才有被录取的希望。

  为什么说:“视之不见”?因为回光返照。为什么说:“听之不闻”?因为反闻闻自性。为什么说:“嗅之无味”?因为收摄身心,不为味尘所转。这时,眼观色而无色,耳听声而无声,鼻嗅香而无香,舌尝味而无味,身觉触而不着触,意知法而不着法。到了这种境界,被选为佛,才有希望。不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到登峰造极的时候,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那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在禅堂里,不要把宝贵的光阴空过。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得,光阴过去难再寻。”我们要把握时机,认真用功修行,修行之法甚多,唯独参禅这法门,是最高无上的法门。这个法门,如果用功到相当时,能回过头来,能转过身,背尘合觉,而选为佛。

  修菩萨道的人,外能舍国城妻子,内能舍头目脑髓。只要有人需要,一切皆布施,绝不悭吝。只知道利益众生,而不为自己打算。这样的思想,在选佛场中才有希望被选中。大家要知道,是诸佛来选拔,大公无私,绝对不会侥幸被取,是完全靠真功夫的。

  佛来选佛,而不是魔来选佛。可是魔来助佛。佛是在正面教化众生,魔在反面教化众生。反面来鼓励你,给你机会,发大愿力,用功修行,所以魔是反面的善知识。

  我常说:“魔是磨真道,真道才受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魔如水中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化了,现出本来佛。”所以对魔不要有敌对的心理,当做助道的善知识。如是观想,便心安理得无烦恼。

  有人来诽谤我们,那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本来做得对,可是有人批评不对,那么,则要往对的去做,更要百尺竿头进一步。所谓“见吾过者是吾师”。能说出我们的毛病,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感谢他,不可仇视。

  诸佛不像我们那样的糊涂。你若总戴假面具,也不会被选为佛。要选拔真里求真,真中更真,更真真真真真真真!有七个真,才有希望。所谓“七真八正”。在禅七中,七天要真修行,第八天就邪部归正;这时的习气毛病,一扫而光,脱落净尽了!

十四、供养无心道人

  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如供养无心道人。什么是无心道人?就是在禅堂打禅七的人。他们没有求名求利的心,把财色名食睡五条地狱根,都拔出来,无心无念在参禅,所以叫无心道人。

  在西方想要真正弘扬佛法,就要修无心道人的法门。

  并不是希望某某人,来护法供养无心道人。如果贪图供养,那就是有心。所以我们在打坐的时候,要老老实实来参禅习定,不可妄想丛生,接二连三,像演电影一般,一幕一幕现在眼前,那就离道有十万八千里。越走离家越远。作为外乡的游子,多么可怜!我们修道,要躬行实践,凭真功夫,不要搞名搞利,不要自我宣传。要学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诸大菩萨的精神,护持道场,教化众生。菩萨认为众生有成就,和自己有成就是一样,没有彼此之分别。菩萨是见闻随喜,来赞叹有功德的人。

  俗语说:“有麝自然香,何须大风扬。”无心道人,修到极点,自然有感应。做佛事就是佛,做菩萨事就是菩萨,做罗汉事就是罗汉,做鬼事就是鬼。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修道不可找捷径,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认真修行,才有成就。

十五、禅堂里的规矩

  做维那要注意,在开静的时候,先打一下引磬,令大家准备站起来;看看准备妥当,再打第二下引磬。这时,大家一齐站起来。然后,再打两声木鱼。开始行起来。在跑香的时候,分为内外两圈。跑快的人,在外圈跑;跑慢的人,在内圈跑。这是折衷办法,任运来修行,快慢均可。所谓“紧了山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这是没有定法。在金刚经上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说一定,就会发生毛病。在金刚经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行每个法,都要平等。佛虽然有三身四智五根六通,可是佛不觉得和众生有什么不同,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是佛,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佛是心。走得快也是参禅,走得慢也是参禅,随自己的体力来决定。要任运自然,一点也不造作,一点也不勉强,要这样去精进、去用功、去忍耐。腰酸腿痛,不要管它。什么也不要了,这就是布施。身不去作恶,这是身业清净。口不说是非,这是口业清净。心不打妄想,这是意业清净。三业清净,就是持戒。能忍受一切痛苦,就是忍辱。能不断的用功修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而不退心,就是精进。能坐下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就是禅定。由禅定而生智慧,就是般若。六度圆满,便到彼岸。

  到止静的时候,维那要看班首已到他的座位前便敲一下木鱼。大家各站各人的座位前。等都站齐,再敲一下木鱼,这时,要端然正坐,把脊背挺直,不可低头弓腰,所谓“坐如钟”。头要正,腰要直,好像一个大钟,四平八稳。参“念佛是谁?”不是念这句话,而是参这句话。研究这个“谁”字。有人说:“我知道,念佛是我。”这是不对的。这句话头若是明白了,就是明心见性,彻法底源,借道还家。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的简单,那样的容易。“就是我嘛!我在念佛”,那么,死了以后,还有人在念佛吗?是没有的。既然没有,怎会是你在念佛?要晓得念佛的人,是不会死的。你会死,念佛不是你。念佛成佛,成佛又是谁?谁去成佛?你已经死了。所以就在这个地方要参,参到海枯石烂的时候,也不放松,追根究底的参,终会有水落石出那一天!豁然大悟,原来如此!

十六、要修无相的功德

  在禅堂里是选佛的地方,是种功德福田的地方。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外边所造的寺塔,乃是有形有相的功德。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静坐片刻的时间,就有永不磨灭的功德。有人说:“外边的功德我不作了,来修内边的功德。”这种思想也是不对的。而是要并驾齐驱,修功修德,到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成为两足尊。。

  当知所造的庙,经过长时间,皆会变坏。所建的塔,经过劫火,会被烧空的。唯独静坐,能把自性中的佛法僧三宝修行成功——这是无漏的功德。不怕风雨,不怕劫火,永远存在,所以,无相功德胜于有相功德千万倍。

  在禅堂里,把妄心停下来,现出真心来修道,就有无量功德,否则,就无功德。所以才说:你能静坐片刻的时间,就胜过造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七宝塔,比那功德还要大。

  各位来参加打禅七,都是有善根,才遇到这种因缘,共同来参禅。现在要把心清净下来,不可心猿意马,时刻不安静,总想向外跑。那就和道不相应,浪费了七天的光阴。一无所得,辜负当初的发心。设法控制妄念,令心静下来。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因为这种原因,拟在明年(一九八二年)举行十个禅七,静坐七十天。今时今日,在全世界找不到连续打十个禅七的道场了。

  万佛城要将末法改变为正法,所以我们拼命修行,用功办道。如有人想实实在在修行,只有到万佛城来,才有机会真修行。在外边修行,不过在皮毛上打转,敷衍了事。在名义上说是打禅七,实际人时间有所不同。万佛城打禅七,从早上二点半钟开始行香,到夜里十二点才休息,在中间只有一小时养息香,这是打禅七的规矩。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至七月甘二日,于万佛城。万佛殿禅七开示节录——)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五)

十七、出家的因缘

  ①虚云老和尚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萧,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心诚则有感应。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十月期满,夫妇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惊醒,胎儿降生,乃是一个肉团(八地菩萨,才有此境界),母惊吓而气绝。

  翌日,来一位卖药的老翁,用刀将肉团割开,内有一男婴,由庶母抚育。虚老因有善根,不喜读儒家之书,对功名视为浮云,可是对佛经颇有兴趣,年少即萌起出家修道之念。某次逃到福州鼓山拟出家,被家人找回。其父遣之回湖南老家去,请二叔严加管教,杜绝其出家之念。

  虚老是独生子,三叔早亡,无子,故成为“一支两不绝”的继承人。按当时风俗,可以娶两个太大,一个是父母的媳妇,一个是叔父的媳妇。使令两支都有后代,可以延续香烟。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一般人求之不得,可是虚老认为是苦恼事。

  为传宗接代的使命,奉父叔之命,在十八岁时,和田氏及谭氏二女,同时举行结婚仪式。此二女都是名门闺秀,深明大义。结婚之夜,虚老向二女约法三章,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保持童真之体,三人同居,互不侵犯,相安无事。

  次年,虚老决心出家修道,征求二女同意(此二女后来出家为尼),偷偷离开温暖的家,来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妙莲长老为师,名演彻,号德清。虚老深恐被家人再找到,乃在深山岩下修苦行,饥时吃松子和草叶,渴时喝山涧之溪水。这种苦行,非一般人所能修持的。所谓“穿人所不能穿,吃人所不能吃,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面对种种考验,而彼受之泰然,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感觉快乐。

  三年之后,为亲近善知识,为研究佛法,乃到处参方。凡有高僧大德之处,无论千山万水也挡不住其求道之心,跋山涉水去亲近善知识,得到大法益。在参方期间,处处受到歧视。但虚老本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为求法而忘己,虽经多方挫折,犹不灰心,不变初衷,勇猛向前,精进学习。这种精神,使人钦佩,令人效法。

  后来,为报母恩,发心三步一拜,从普陀山拜向五台山。三年的时间,完成志愿,功德圆满。以下述虚老在三步一拜,发生感应道交的小故事。他拜到黄河岸的时候,正逢天降大雪,三天三夜不停。他住在茅棚中,又饥又寒,已失去身体的知觉,不省人事。醒时,发现有一个乞丐为他做饭。食后,恢复元气,乃继续朝五台山。后来到五台山,才知这个乞丐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虚老在九华山住茅棚的时候,听说扬州高旻寺打八个禅七,乃自告奋勇,前去参加。从九华山沿江而行,时逢大雨季节,江水泛滥,水漫路面,不慎失足,掉落水中,漂流二十四个小时之久。流到采石矶的附近时,被打鱼的网打上来。此时,虚老已经奄奄一息。渔人通知附近宝积寺,抬回寺中,而被救活。可是七孔流血,病况十分严重,休息数日。为法忘躯,故将生死置于度外,仍到高旻参加禅七,不变初衷。

  高旻寺的规矩,非常严格,执行非常认真,如有犯规,即打香板,毫不客气,主持月朗禅师,请彼代职,虚老不答应;遂按规矩打香板,虚老接受不语。但经责打之后其病势加重,血流不止,病况危殆。

  有人在想:“虚老如此用功修道,为何护法神不护持?令他掉在水中?”其实,还是护法神在护持。不然的话,渔人怎会用网把他打上来?故在冥冥中实有佑护,此也是生死的考验。看他遭受这次灾难,有什么感想?是否生退道心?“啊!我修行多年,又读经,又拜忏,又燃指,又住茅棚,种种的苦行,我都认真去修,为何一点感应也没有?算了吧!我不修行啦!我要还俗,过五欲的生活。”如果这样一想,就不会做禅宗之祖师了。

  虚老在禅堂中很守规矩。尤其高旻寺的规矩最认真,彼此不准讲话,就是同住之人,互相不知姓名。虚老虽然病得很厉害,仍只字不提,也不说出落水被救的事。只是一心一意参禅。二十天后,病况转佳。此乃蒙佛菩萨之加被矣。

  有一天,采石矶宝积寺住持德岸法师,来到高旻寺,发现虚老在凳上端然正坐,容光焕发,大为惊悦,乃将虚老落水被救之事,向大众宣布。众人皆钦叹不已。禅堂内职,不令虚老轮值。至此,能一心参禅,直至一念不生的境地。

  在第八个七,第三天晚上,开静时,当值斟开水,不慎将开水溅在虚老手上,茶杯掉地,杯碎之声,闻而开悟(在明朝紫柏禅师闻碗碎声而开悟),乃说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又说:“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开悟之后,离开高旻寺,更努力精进,云游四方,勤访善知识。

  后来到云南,重修鸡足山的寺院,因为经费不足,乃到南洋募款。乘船到新加坡,在船上患病。下船后,因为没有护照,英人认为是传染病,送到传染病院。换言之,在该处等死。后来又被送到极乐寺关闭,不久病愈。又到泰国去化缘。在某寺挂单,入定九天,似死而非死,惊动泰京(曼谷),上自国王大臣,下至老百姓,咸来皈依虚老。信徒供养,布施巨金,汇回云南,作为建寺之需。

  一九四七年春,南华寺传戒,我才与虚老第一次会面。现在还记得,当传完戒之后,虚老受点刺激,喉咙发炎,不能说话,当时不便详问,经过医生的治疗,始慢慢痊愈。

  虚老一生,所受困苦艰难,真是一言难尽!我相信没有任何人能经得起这种的折磨。他老人家在这一世纪中,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诸项出神入化,祥瑞之事,不胜枚举。今天简单向各位介绍虚老一生的事迹,希望各位学习他老人家忍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出家人,坐了几天的禅,就想有感应,就想开悟得大智慧,未免贪心太大了。虚老一生之中,舍生忘死,才把本来面目认识清楚。我们受了什么苦?做了什么功德?就妄想开悟,简直是幼稚的想法。修道人,要志不退,愿不退,行不退,一心一意向前精进,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管成就如何?只要发菩提心,努力修行。不要有所企图。什么五眼六通?什么神通妙用?这不是修行所究竟的成果。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六)

  [纪录者按]:宣公上人是吉林省双城人氏,俗姓白,父富海公,一生勤俭治家,务农为业。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好善乐施,有求必应,认为“为善最乐”。乡里称赞不已,称为活菩萨。

  于戊午年三月十六日,在夜间太夫人梦见阿弥陀佛降临,身放金光,照耀世界,震动天地。惊醒之后,异香扑息,其味非常,清澈肺腑,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久,宣公降生人间,连哭三天三夜而止,盖觉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故。今将宣公上人自述出家的因缘,摘录如下:

  我在十二岁以前,脾气很倔强,倔强到什么程度呢?凡是有人惹我的时候,就会哭,一哭起来,没有完的时候。父母的话也不听,非常任性,有时候不吃不喝,拼命的哭,令父母也没有办法。当时的想法,知道父母非常疼爱我,我若是不吃东西,父母的心会软,会向我投降。我那时就是这样的不孝,不体会父母的辛苦。现在想起来,实在不应该这样不守规矩。

  有一次,邻居的小孩子来到我家,那时,我刚会爬,他也是在爬的阶段,我们在炕上爬,看谁爬得快?我爬到前头,不料他用嘴来咬我的脚。愚笨的我,不知反抗,只知大哭。现在想起来真可笑!

  在十二岁那年,和同村小朋友到郊外去玩,发现一个婴儿的尸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情,认为小孩子在睡觉,但叫也叫不醒,看他眼睛闭着,又不喘气。我莫名其妙,乃回家问母亲:“为什么小孩子在郊外睡觉?”母亲说:“那小孩子死了。”又问:“为什么会死?怎样才不死?”当时,有位亲戚便说:“要想不死,除非出家修道,才能不死。”那时候,我对死很怕,也就是不愿意死。又觉得生生死死没有意思。遂起了出家的念头,修道才能了生脱死。

  有一天,我对母亲说:“我想出家修行,不知妈妈愿不愿意?”母亲说:“出家是好事,我不能拦阻你。可是等我死后,你再出家也不迟。”母亲已经许可我出家,我心中非常高兴,但是不能即刻出家。当时的我,反省过去做了不知孝顺父母的事,惹父母操心,费了很多精神。怎样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左想右想,想出一个笨法子——向父母叩头,表示忏悔。遂决定发这个心愿。当我开始给父母叩头时,父母吓了一跳,便问:“为什么要叩头?”我说:“因为我以前不知道孝顺父母,惹父母生气,现在知道不对,所以从今天开始,向父母叩头。”父亲说:“既然知道过错,能改就可以啦,不必再叩头。”我说:“孩儿的个性一向倔强。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父母知道我的脾气,不再说什么,默许我的愿心,接受我每天早晚三叩头。

  从此以后,每天清早起来(家人在睡觉时),便到院中向父亲三叩头,向母亲三叩头。每天晚上(家人上炕睡觉后),又到院中向父母各叩三个头。叩了一个时期,感觉不够,又向天地叩头。当时不知有天主、地主、人主等名词,只知有天地君亲师,所以每天早晚,给天叩三个头,给地叩三个头,给国家元首叩三个头,给父亲叩三个头,给母亲叩三个头,给未来老师叩三个头。这样的叩头,经过一段时期,感觉还不够,又增加给天下大孝人叩头,给天下大善人叩头,给天下大贤人叩头,给天下大圣人叩头。

  以后又增加给全世界所有的好人叩头,也给全世界所有的坏人叩头。乃对天叩头,向天祷告,希望大恶大坏的人,改恶迁善,统统成为好人。这样的增加下去,最后增加到八百三十个头。每次要叩两个半小时的头,早晚两次,需要五小时,我在院中,无论刮风下雨,照叩不误。就是在冬天下大雪,也是在院中叩头。用我的愚诚来叩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样叩了几年,母亲故去,我在母墓守孝三年,仍然在叩头。守孝期满,出家之后,开始研究经典,觉得佛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经典,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经典。其他宗教的经典,不能同日而语,简直是望尘莫及。

  我在未出家之前,参加各种宗教的活动,曾经参加天主教的弥撒仪式,耶稣教的安息会,还赴旁门左道的法会。总而言之,到处寻觅了生脱死的方法,到最后很失望,找不到根本解决的方法。各宗教的教义,都不彻底,不究竟。但是发现天主教和耶稣教,普遍令一般人所接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新约和旧约,译成各国的文字,义理浅显,容易明了。

  佛教的教义,虽然很圆满,但是文字太深,非一般人所能明了,所以信仰的人很少。当时,我发了一个空愿,决心将三藏十二部经典译为语体文,再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可是我不懂世界语言,也没有机会学习,也没有这种智慧,不知能否兑现呢?

  于一九六八年,我来到美国弘扬佛法。到机缘成熟时,美国弟子们,便开始翻译经典,完成我的志愿。经过多年的努力,翻译的成绩颇佳,可是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从事这种使命,乃是神圣的、清高的、无上的。把三藏全译成英文,功德无量。

  今天果满斯愿,拟将佛经译成英文,引起我想起在往日所发的愿,盼望我的弟子,大家同心协力,来完成我所发的愿力!

  “记录者按”:宣公上人在南华寺亲近虚老时,蒙老和尚重视,特委要职,受命为南华戒律学院学监,不久转为教务主任。在传戒时,为尊证阿阇梨。以后虚老将沩仰宗法脉传给上人,成为沩仰宗第九代接法人。

  为续佛慧命,上人从香港采到美国,极力提倡禅净教三修的法门,打破门户之见。规劝弟子们天天要坐禅,天天要念佛,天天要研究经典。三管齐下,才收事半功倍之效。

  上人有超人的智慧,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讲经说法,事前不拟草稿,观机逗教;因时、地、事、人而说,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说出来义理圆融,所谓“辩才无碍”,令人叹为观止。

  上人讲华严经时,能闭目诵经文,一字不错,笔者认为未曾有,亲自所见,亲耳所闻,所以衷心的敬佩。在上人座下的弟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上人的德望学识,崇拜到五体投地。

  上人教导有方,弟子们循规蹈矩,认真修行,遵守佛制,时时搭衣,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可以说,现在找不到第二处;所以万佛城是世界的佛教中心,对所有佛弟子有不可思议的启迪作用。

  上人于一九六二年,来美之后,成立中美佛教总会,又成立四大道场。在三藩市有金山禅寺,在洛杉矶有金轮寺,在万佛城有如来寺,在西雅图有菩提达摩中心。为培养弘法的人才,特在万佛城设立法界大学、培德中学、育良小学。为使佛经流通于全世界,故在万佛城成立国际译经学院。现有四十余位僧尼,精通数国之语言,埋头苦干,翻译为英文之经典,已出版六十余部,均获各界好评。

  在上人道高德重之号召下,有华籍、美籍、英籍、越南籍青年男女,纷纷皈依受具、出家修道。其中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学士学位者,放下前程似锦的生活,入佛门求证真理。有的修苦行,如恒观法师为克期取证,禁食七十二天,每天只饮少量的水,创下空前记录。迄至于今,每天只食水果来维持色身。恒实和恒朝二位法师,为祈祷世界和平,发愿三步一拜,已有四年,从未间断,现在仍然围绕着万佛殿在朝拜,风雨不误,身体力行,做一切信徒之榜样。这种学菩萨道为人忘我的精神,皆是效法上人而受彼高风懿行所感动,殊堪钦佩!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七)

十八、修道的五大宗旨

  修道人,要有择法眼,才能选择何为正法?何为邪法?正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这是修道人的五大宗旨。依此宗旨去修行,就是正知正见。邪法就是有争、有贪、有求、有自私、有自利。有了这五种心,就是邪知邪见。正邪的关键在于此,所以这是正、邪的分水岭;向前流是正法,向后流是邪法。这一点,大家要认清楚。

  如果没有邪知邪见,不论魔王如何来扰乱,但你的定力坚固,不会动摇你的道心。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教你不要执着境界,就是佛来也不接受,何况是魔呢?在境界中的预兆,虽然有时很灵验,可是不要相信。那么,要相信什么?就相信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这五种宗旨,就是五把斩魔剑、降魔杵。有了这种正知正见之后,就算有天人现身来供养、来叩头,也不动心。如果一动心,或生出欢喜心,欢喜魔便得其方便,乘机而入,来扰乱你修道,令你发狂。若生忧愁心,那么,忧愁魔得其方便,乘机而入,来扰乱你修道,令你烦恼。或者动了执着心,或者动了我慢心,都会受魔来扰乱,使思想不清净。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奇奇怪怪的境界来临,不要相信,不要动心。要相信自己的智慧,要明白自性能生万法,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明白自性本无染污,明白自性本不颠倒。若能这样,还有什么可求?凡有所求,即是染污。有争、有贪、有自私、有自利,都是染污。无论什么法,可以用此法宗旨来衡量、来观察。做为尺度,合者是正法,不合者便是邪法。

  这五宗旨,能破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见。天魔外道所行所作,皆有所求。总是在争、贪、自私、自利中打主意,一切为自己,而不为他人——这就是旁门左道的思想。

  修道人,要行所无事。积功累行,不可执着。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可说:“我有什么功夫。我有什么修行。”或者,“我有什么境界。我有什么神通。”就算是有的话,都是虚妄不实,不可相信,免上其当。若相信异端神通,就不能成就正定正受。要晓得正定正受不是从外边得来,乃是从自性中所生出来。怎样能生出来?就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才有成就。

  万佛城是万圣集会的地方,可是在四周也有魔王在等待机会。如有修道人的心不清净,尽打妄想,魔王就入其窍,给你做顾问,譬如令你先知今天尚未发生的事。你若认为这是神通,就上了魔王的大当,做为他的眷属。

  不要听到一点声时,便认为虚空在说话,虚空本来无言语。所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假如听到虚空有声音,那就是魔的境界,不是大圆镜智所应该有的。为什么要耽着雕虫小技?这是没有出息的行为。

  修道人,心要清净,不要贪图预先知道的事。先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反而有麻烦,令你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无法专一修道、妄想纷飞、烦恼重重。不知道,不烦恼,即无挂碍。在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才是修道人所趣向的目标。

十九、久参自然会开悟

  参禅时,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是基本的法则,可以控制心猿意马,不令向外驰求。在禅堂参禅,不可东张西望,如果前视后盼,心就跑到外边去了,禅就参不下去。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禅七的光阴,非常宝贵,可以说分秒必争,不能空过,把握时机来参禅,参禅才能得大智慧。

  修道人,不要把臭皮囊视为宝贝。没有这种思想,才能用功修道。如有这种思想,则会做为它的奴隶,一天到晚为它服务。所以真正修道人,将身体视为臭皮囊,不去重视它;如果重视,则成修道的障碍。所谓“藉假修真”,方便而已。

  在禅堂里,最大的忌讳,就是在参禅中睡觉。一般人参禅,犯了两种毛病:一为掉举,一为昏沉。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用功人,聚精会神在参,绝对不会睡觉。若是入定,另当别论。

  坐禅可以证得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若能证得此境界,便会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如何能证得此境界?就要下一番苦功夫,勇猛精进、心无妄想,到了一念不生全体现的时候,就找到本来的面目、本地的风光。

  坐禅的关键,就在“念兹在兹”来参话头。所谓“久参自然开悟”。参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有好消息,柳暗花明的境界便出现眼前。有人说:“我参加多次禅七,为何还不开悟?”因为你不能忍耐一切苦,只想开悟。要知道开悟是从积功累德而来,久而久之,功德圆满,自然开悟。可是你一点功德也没有,就想开悟,简直是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是办不到的。

二十、修道不要争第一

  现在参禅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人,不可争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现前,自然会有人评判你是第一——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这种胜负心,就与道相违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洼之处流去。虽然水对万物有利益,可是不争其功德。不论是飞潜动植物,或是胎卵湿化,一视同仁,供给所需。修道人,亦复如是,对一切众生,视为过去父母、未来的诸佛,要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拯救他们出离苦海。凡是众人所不愿意住的地方,而要去住,有这样的思想,就离道很近。凡是有胜负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违背了道。

  修道人,要没有四相的心。无我相:谁在修道?修道的人也没有了。无人相:没有和人比赛的心。无众生相:我相没有了,人相没有了,所以众生相也空了。无寿者相:既然众生相也空了,那来个寿者相?若是有争强论胜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从什么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这个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无四相心,即是菩萨。

  修道人,要记住金刚经的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好像作梦,好像幻化,好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露水,好像电光,皆是虚妄而无实体。一切的一切,皆应该这样来观察,才能明白真实的道理,就不会执着,不会打妄想。

  在金刚经上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还管它干什么。现在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现在念念不停。你说这是现在。等你说完。现在又过去了,时间不会停留的。未来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嘛。你说那是未来,可是它又来啦!连未来也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说的法子去修行,直截了当,可达到涅槃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见的法为准绳,勇猛修习。这时候,“离言说相”:言说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话可说的。“离心缘相”:心缘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缘可攀。“离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文字可代表,可说出来。既然说不出来,还有什么可回忆?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可认真?各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禅,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觉到开静的时间。”因为你在睡觉嘛!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不要误认是境界。若有这个执着,则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当。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在楞严经上讲得非常明白。希望参禅者,要彻底研究五十种阴魔的来龙去脉。楞严经是参禅人的宝鉴。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钻研。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八)

二十一、修道目的为成佛

  为什么要修道?为成佛。怎样能成佛?初步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一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再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在未修成佛之前,要选择光明平坦的大道去行,不可贪图方便,去走崎呕小路,那会迷失方向、谨之慎之!

  真正修行人,依法修持,不怕苦、不怕难,勇猛前进,直达佛果。所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用功用到极点,自然成就佛位。不可标异现奇,不可自夸其德,有这种思想的人,永远不会成佛。

  开五眼的境界,能见十方诸佛,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佛果。能见十方诸菩萨,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菩萨果。能见十方诸阿罗汉,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阿罗汉果。这些境界,皆一目了然。

  开五眼的人,一念之间,能将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通达明了,照了诸法实相。

  在三皈依文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如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候,无所不通、无所不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才是大彻大悟。不可因小失大,为贪图小境界,而把本有的大圆镜智遮住了。那就不能深入经藏,不能智慧如海。

  开大智慧的人,绝对不贪小境界。凡是贪小境界的人,乃是不认识真假,把黄金当黄铜,或把黄铜当黄金。甚至不要钻石而要玻璃。为什么,因为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

  修道要有正知正见,不可颠倒是非,黑白要分清楚,不可鱼目混珠,不可滥竽充数。否则,就是邪知邪见,永不成佛。

  什么是正知正见?浅言之,没有三毒心,身心就会清净,智慧就会现前,能照破无明的黑暗,能灭除烦恼的热病。到这种境界,便证得果位。希望大家向这个目标迈进。

二十二、停止你的妄想吧

  诸位会在禅堂里,表面上在打禅七,可是在心里是打妄想。这个妄想,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种种妄想,都离不开贪瞋痴。说是勤修戒定慧,可是不修戒定慧;说是息灭贪瞋痴,可是不息贪瞋痴。就是这样的怪,不但一生一世是这样,而且生生世世都是这样。所以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不停止。做狗的时候,觉得是第一。做猫的时候,也觉得第一,总而言之,无论做什么众生,总觉得自己是第一。为什么?因为有无明的执着。如果是真心修道,努力参禅,即能解脱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之乐。

  有的人修行不认真,随梆唱响,在禅堂混光阴。人家坐我也坐,人家行我也行,人家怎样我就怎样。把死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一点也不看为重要。不肯真正用功,不肯决心修道,又不肯把妄想打死。坐在那里,打一个妄想又一个妄想,没有停止的时候。一天打了八万四千个妄想,还觉不够。妄想!妄想!被妄想搞得心乱如麻,神魂颠倒,太可怜啦!

  那么,怎样才能不打妄想?别无二法,就是参话头。话头虽然也是妄想,可是它能令你的精神集中,不向外驰求。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控制多个妄想,将一个妄想参来参去,就没有妄想,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便是开悟的时机,这时候,或一言、或一行、或一举、或一动,都是开悟的钥匙。

二十三、入定不是睡觉

  有人问我:“入定和睡觉有什么不同?”简而言之,入定的姿势,仍然端坐,背直如笔,身正不偏,或者呼吸停止,或者脉搏停止,望之,好像活死人,但有知觉。可以坐一天不动、十天不动、甚至一月不动。睡觉的姿势,头歪身斜而不自主,气出气入,呼呼有声,甚至鼻息如雷。不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

  参禅的过程,好像读书一样,由小学进中学,进大学,进研究所,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参禅这个法门,亦复如是,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四禅的境界。简略述之如下:

  初禅名为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的关系,得到另外一种快乐。此非凡夫所得的快乐,而是在自性功夫里边,到初禅定中,呼吸停止。外边呼吸停止,内边呼吸活动起来,好像冬眠一样的道理,不再赘言。这时,心清如水,明如镜。照了自性的本体,而知道自己在打坐。

  二禅名为定生喜乐地。在定中,生出一种无比的快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到这种快乐,不知道饥饿,所以可以多日不食不饮,没有关系。但是不可执着,如一执着,前功尽弃,即入魔境,吾人不可不谨慎。二禅的境界,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二禅之欢喜,得到妙不可言的快乐,觉得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快乐。三禅的境界,在定中呼吸脉搏停止,意念也停止。这时候,不念善、不念恶,不念是、不念非。也就是一念不生。但不要认为了不起,这仅是一个过程而已。离开了生死还有十万八千里。

  四禅名为舍念清净地。在此境界连快乐的念也没有了,已把它舍弃,而到达清净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是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地步。到了四禅,乃是参禅功夫所必经之路,没有什么了不得,不要误认是证果。如果这样想,就和无闻比丘犯同样的错误,而堕地狱。

  四禅的境界,还是凡夫的地位;如果精进向前,证到五不还天的境界,才是证得圣人的地位。但此位尚未了生死,非得超出三界,才能了生脱死。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二十四、楞严经是伪经吗?

  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的确是这样的情形,因为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做祖之正印。所以参禅打坐的人,必须要熟读研究这部经,才明悉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不会上魔王的圈套。否则,境界认识不清,不管什么境界来临,就执着它,便容易入魔境,为魔王眷属。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不但楞严咒要背得出来,就是楞严经也要背熟。所谓“熟能生巧”,到时候,便有无穷的受用,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凡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楞严经是必读之书,因为此经文辞优美,义理丰富,是一部最理想的经典。

  有些自命不凡的学者,对于佛学未曾深入研究,认为自己是佛学专家,佛学权威,似是而非,不彻底了解佛教的真谛,乱加批评,贸然提出楞严经是伪经的谬论。别有用心的人,乃随声附和;这是盲从,实在可怜!

  为什么有人说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呢?因为此经所说的道理太真实,把人的毛病说的太彻底。令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无法横行,原形毕露。所以要故意破坏,宣传是伪经,令大家不相信楞严经,他们才有生存的机会。如果承认是佛说的法,他们做不到。第一,对四种清净明诲不能守;第二,对二十五圣圆通法门不能修;第三,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不敢面对。如果人人读楞严经,明白楞严经,外道的神通则失去灵光,毫无效用,使人不再相信他有神通,因此天魔外道无所不用其极,去大肆宣传,说楞严经是伪经。

  不但在家人如此诽谤楞严经是假的,就是出家人也如是云云。为什么?因为一般出家人,所受的教育有限,甚至还有目不识丁者,对于经典看不懂。尤其这部楞严经,文又深,义又妙,故无法了解,无法辨别真伪。如有人说某某经是假的,某某经是伪的,此辈便不加考虑,人云亦云。所以楞严经便受到不白之冤。

  古时在印度楞严经被列为国宝,禁止输出国外,凡是出境者,皆严格检查,深恐此经流出。关口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当时(唐朝时代)印度有位高僧,名叫般剌密帝三藏法师,他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将楞严经藏在臂内,竟瞒过检查人员,带到中国,从广州登陆。此时,有一位被武则天女皇所贬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做太守,乃请般刺密帝法师翻译此经,而他为润笔,成为文学的巨著,遂献于武则天。因为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故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下,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认为对于禅宗有价值,乃流通于世。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据传说楞严经是最后来到中国;但在末法时代,楞严经最先毁灭。其他经典,则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弥陀经。

  “记录者按”:宣公上人极力主张楞严经是千真万确的诸佛心印。来到美国之后,第一次讲经,就讲楞严经。为什么?因为佛法传到美国,拟将末法变成正法。现在又将楞严经浅释,已出版问世。这是上人为继续佛慧命,费了一番心血的成就。兹将楞严经浅释,在万佛城月刊分期刊出,以供读者研究,汉英对照单行本,亦陆续问世,特此告知读友。


宣化上人禅七开示录(九)

二十五、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

  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在,就不会向外驰求,到处攀缘。若是不在,则容易妄想纷飞,甚至发神经。总要找机会,令人供养。有这种思想,那就不自在。

  菩萨的行为,一切是利益众生,以众生为前提,绝对不是为利益自己。我们凡夫的思想,恰好相反,总想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众生。无论做什么事,先要计较一番,有利的就做,没有利的就不做!这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世界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就因为这种关系。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故而发生战争。

  这位菩萨,他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生生世世都修深般若法,没有间断的时候,修深般若,第一,没有骄傲心。若有骄傲心,就是愚痴。第二,没有自满心。若有自满心,就是愚痴。第三,常生惭愧心。不生惭愧心,就是愚痴。第四,不生攀缘心。若生攀缘心,就是愚痴。第五,不生瞋恨心。若生瞋恨心,就是愚痴。第六,不生颠倒心。若生颠倒心,就是愚痴。我们修道人,以这六种心,做为标准,衡量自己所行所做,是否合法?合法就是智慧,不合法就是愚痴。换言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智慧。大修戒定慧,不灭贪瞋痴,就是愚痴。智慧和愚痴的分别,就在这个地方。

  要修深般若,才会照破五蕴中的五十种魔境。在色蕴中有十种阴魔,在受蕴中有十种阴魔,在想蕴中有十种阴魔,在行蕴中有十种阴魔,在识蕴中也有十种阴魔。总括来讲,有这五十种;分开来讲,有无数无量种。如有不慎,就堕入魔境。总而言之,凡是有邪知邪见的人,都是属于魔的眷属;有正知正见的人,都是属于佛的眷属。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认清魔的境界,不会被其动摇。这时候,不但照见五蕴皆空,也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即是真空。所谓“真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一切苦厄,就是三灾八难之苦厄。

  若能将这四句经文的法,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证得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何谓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种风,能吹得没有定力的人,昏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今将这八风浅释如下:

  ①称:就是称赞。人家称赞你一声,觉得比蜜还甜,心里很舒服。
  ②讥:就是讥讽。人家讽刺你一句,就受不了,心里就不舒服。
  ③苦:就是苦恼。受一点苦楚,就烦恼起来。一切苦来折磨你,看你受得了受不了。
  ④乐:就是快乐。受一点快乐,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乐都是考验,看你怎么办?
  ⑤利:利就是利益。得到利益就高兴,失去利益就悲哀。这是没有定力的表现。
  ⑥衰:就是衰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要损失不计较,失败不动心。
  ⑦毁:就是毁谤。有人毁谤你,说你的坏话,无所谓,应该处之泰然,自然风平浪静。
  ⑧誉:就是荣誉。有人赞叹你,宣传你的名望,仍要无动于衷,视功名犹如瓦上霜。

  这八种风,是考验心的法门,在逆境不动心,在顺境也不动心。若是动心,就是修持不够,没有定力的功夫。若是不动心,便证明有功夫。但是不能自满,自我宣传:“八风也吹不动我,我的定力,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这样也不对了。

  在宋朝有位苏东坡居士,他对佛学略有研究。虽然他禅定功夫还不够,却自觉定力到了相当程度。有一天,心血来潮,灵感而至,写了一首偈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以为自己已开悟,故请佛印禅师给印证。乃派侍者过江送到金山寺,老禅师一看,在原纸上写上“放屁!放屁!”四个字,交给来人(侍者)带回。苏东坡一看,无明火有三丈高,大发雷霆,岂有此理!这是开悟的偈颂,怎说是放屁?于是过江来找佛印禅师来算帐。不料,来到金山寺的山门时,佛印禅师已在那里等待他光临,乃大笑说道:“好一位八风吹不动的苏大学士,竟被屁风吹过江来,欢迎!欢迎!”(因为他们二人是老道友,时常开玩笑)苏东坡满肚子的火,刚要爆炸,被老禅师一说,觉得有理,于是承认自己定力不够,乃向禅师顶礼谢罪。从此之后,不再说口头禅了。禅是行的,不是说的,能说不能行,无有是处。

二十六、修道人不可打妄语

  在禅堂里要循规蹈矩,不能标异现奇。不能自以为是,而不守禅堂的规矩。要知道禅堂是造圣人(开悟)的处所,不可以破坏道场,令人失去开悟的机会。这一点,凡是参禅的人,要特别注意,要严守戒律,不可放逸。

  参禅的机会是很难得到,千万不可错过。现在大家共同来参禅,这乃因为往昔所种下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缘。用功修道的人,遇到打禅七的良好机会,要把握开悟的时机,就是—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浪费。不可因一时之快乐,而躲懒偷安。这样会耽误开悟的机会,又会堕落在三恶道。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所谓“莫待苦时方学道,三途都是懒惰人。”所以要时时在用功,刻刻在精进。

  在禅堂里,将话头放在心上,行也参话头,坐也参话头,参来参去,把话头参透了,就见到本来真面目。为什么?因为话头能照破妄想。乃至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那会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要晓得妄想就是妄语,对基本的五戒不守,为争而打妄语,为贪而打妄语,为求而打妄语,为自私而打妄语,为自利而打妄语。打妄语就是骗人,自己作错事不承认,还替自己辩护,有这种思想和行为,焉能修道?

  人为什么用功不进步?就因为妄语打的太多。打一句妄语,就有一百个妄想生起。这时,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这是掉举。不知如何是好,进也不知对不对?退也不知对不对?无所适从,很不如法。

  真正修行人,处处守规矩,时时勤精进,绝对不打妄语,不去攀缘。希望大家不要向打妄语人学,更不要向不守规矩人学。这样不但得不到其利,反而受其害;这一点要谨慎,要小心。如果被传染,后患无穷。

  真正修行的人,不怕苦不怕难,时刻认真在修行。什么是认真修行?就好像现在仍然在万佛城里三步一拜这两位行者,天天在三步一拜,也不打妄语,也不去攀缘。一心一意在拜,不达到目的地——万佛殿万佛齐来——是不停止的。他们不分寒暑,不管风雨,照拜不误。为什么?一为祈祷世界和平,二为万佛云集万佛城。这种大愿多么神圣!一点自私自利的成份也没有,所以希望大家向他们二人学习,才是正轨的道路。

  果真(恒实法师)真正到认真修行的地步了,他在四年前发愿三步一拜时,就发止语的愿。无论见到谁?也不言语,只是笑一笑,或者点点头,表示礼貌,表示谢意。除非和我说话而外,就是和他母亲也不例外。最近见到人时,笑也不笑了,头也不点了。不知内幕的人,认为他不礼貌,其实这才是真正修道人的本色,不为外来境界动摇其心。参!参!参到水落石出,就是本地风光。

二十七、修道人要受苦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

  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的代价,能够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但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的银行就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好像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来享受,这是不讲道理的享受,将要受法律的制裁。在福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

  应享的福,享完了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因为这种关系,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受苦要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我们做人,要明白这种道理。在困难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心理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现在讲一个受苦的公案,做为参考。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但是没有皇帝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

  他前生是个沙弥,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还是个小沙弥而已。他做沙弥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维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乃报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便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于是对大家宣布:“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而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大家一听方丈的话,不以为然。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而不听方丈的命令,因为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共议:“我们是师兄师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位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乃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在忧患煎迫中度日。这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那么,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吊死,而为国殉难。

二十八、去妄心存真心

  在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行佛心,就是佛。你行菩萨心,就是菩萨。你行缘觉心,就是缘觉。你行声闻心,就是声闻。你行天人心,就是天人。你行人心,就是人。你行阿修罗心,就是阿修罗。你行畜生心,就是畜生。你行饿鬼心,就是饿鬼。你行地狱心,就是地狱。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由此可知,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出来的。

  有首关于心的偈颂,说得很有道理:“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仔细研究之,说得很恰当。

  人在世上,要存正心,不可存邪心。什么是正心?就是菩提心、平等心、大慈心、大悲心、怜悯心、布施心、惭愧心。什么是邪心?就是自私心、自利心、嫉妒心、怨恨心、骄傲心、妄想心。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去妄心存真心,也就是除邪心生正心。

  我们一举一动,要存正念,就是正知正见。不要存邪念,就是邪知邪见。有邪念的人,或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将黑作白,将白作黑,颠倒是非,黑白不分。他所作所为,自己认为是对,结果造成罪业,已堕地狱,自己还不知道,因为这样,所以佛苦口婆心来规劝,不怕麻烦的一次又一次叮咛:“不要走错路!不要误入歧途!”也就是告诉我们修道人,在道场中不可造恶业。所谓“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时时要战战兢兢,深省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改善自己的习气毛病,改善自己的恶劣行为,改善自己的聪明伶俐虫,要把自己弄清楚,不可糊糊涂涂混日子,以盲引盲,互相欺骗。搞得世界乌烟瘴气,令世界一天比一天危险,将成为世界的末日,同归于尽。

  有正念的人,是能引导世界的人,走向正大光明之路者。人人有同情心,人人有互助心;你帮助我,我援助你,大家互相帮忙。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又可以说:“为善最乐”。你在发善心做善事,这种快乐,无言可形容。只有行善者,才能体会其中意味。各位不妨试试行善事的滋味如何?它有妙不可言的乐趣。千万不要走黑暗弯曲的路,不但自己会有失足之忧,也会引人误入歧途。所以心要正大光明,方能照破一切黑暗。





Copyright © 2020·直指堂 出品 ZenMo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