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0月22日
| 地点:宁波天童寺佛殿前 | 人物:浙江舟山众居士 | 内容:恭诵《慈悲观音宝忏》
时长:6分钟 | 文件:4MB | 录音/摄影:释崇和 | 收听方法 :请点击灰色播放器
见贤思齐:以图为鉴,追寻八指头陀的岁月
(图一:宁波天童寺寄禅老和尚德像)
宁波天童寺寄禅老和尚德像小记
3月21日,余浏览“华声论坛”旧帖《百年前的中国名胜和景观》,四张天童寺旧照耀入眼中。仔细端详一张标注为“浙江宁波天童寺僧人”的图片,图像中长者的持珠姿势和山羊胡须让衲子脑海中闪过一念头:莫非这就是寄禅老和尚?
何以故,崇和出家前就经常拜读八指头陀诗集,剃度后曾三度朝拜天童寺。坐在冷香塔院,重读饱含寄禅老和尚为僧心路的禅诗,这位清末民初爱国护教高僧的无尽悲心仿佛穿越时光,让人姗姗落泪。
图像不甚清晰,逐依文再行检索。最后在日本《东洋文库所藏》1923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和景观》PDF版电纸书中找到答案,该书作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是一名德国建筑师,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
原图片说明,摄于1906-1909年,The abbot of
the monastery,翻译过来就是,该寺院的住持。而这段时间(1902-1912年)正是寄禅老和尚住持和中兴天童寺。放大图像,山羊胡长老左手仅存的三指,也符合八指头陀曾经在阿育王寺礼佛舍利,燃去左手两指的史实(佛光辞典)。如此,一张天童寺旧图片中的僧人,得以确认为天童寺寄禅老和尚德像。一个为后人留下1900多首禅诗,可亲可敬的老和尚终于重新跃然在大家眼中。长老微抬起的下巴,飘然的山羊胡须,淡定的面容还原出一代禅僧本来面目,甚为高僧楷模。沧海遗珠,弥足珍贵。
喜读寄禅老和尚的诗偈,与长老接下缘分,不可思议。感恩柏石曼所作的历史记录,感恩所有流转的人。古德云:吾辈佛子当追念,见贤思齐道不孤。略为记,让更多后来者缅怀和追忆。
后学释崇和合十
2010年04月04日
附录:寄禅禅师小传 (1852年1月23日-1912年11月10日,天童寺常住每年扫塔时间 :正月初二、清明节)
寄禅禅师,俗姓黄,名读山,字福余,湖南省湘潭县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岁腊月初三日出生。一般的资料,都以寄禅禅师为咸丰元年出生,自然是公元1851年。事实上他是腊月初三日出生,这时已是1852年1月23日了。1912年11月10日(农历壬子年十月初二日)示寂于北京法源寺。
寄禅的父亲名宣杏,母亲胡氏,有姐皆嫁,一弟名子成尚幼,家庭世代业农。寄禅三、四岁时即摒弃腥膻,儿时随母拜月,喜母亲为他讲述佛、菩萨和神仙的故事。不幸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留下他与幼小的弟弟,孤苦无依。他弟弟寄养于族父家中,他本在村塾受学,读《论语》犹未终篇,以家贫废学,为邻家牧牛。但他仍携著书本,一边牧牛,一边读书。他后来在《诗集自述》中说到幼年生活:“读《论语》未终篇,父殁。零丁孤苦,极绝惨伤。”
(图二:宁波天童寺万工池——云门和摄于2008年)
一日出外牧牛,会天雨,寄禅在邻村村塾前避雨,听有人读唐诗“少孤为客早”句,心有所感,不觉泪下。塾师周云帆先生见之,问他流泪原因。寄禅答以父母早死,家贫失学,所以悲伤。周云帆同情他的遭遇,留他在学塾为佣工,工作之暇,可傍听读书。寄禅十分庆幸有此际遇,精勤苦读。不意好景不常,未久周先生病故,寄禅又辍学。此后,他曾在乡绅家做书童,希望能藉著伴读的机会得以读书。不意乡绅为富不仁,每日要他做粗重杂活,不许到书房中去。他愤而离开,去拜访做学徒学手艺。农业社会时代的学徒,较童工尤为不如,时受虐待。他十七岁之年,一日风雨,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落,感而大哭,逐投入湘阴法华寺 ,依东林和尚 剃度出家,师父为他起法名敬安,字寄禅。 是年为同治七年﹙1868年)。当年冬天,到南岳祝圣寺,依贤楷律师 座下受具足戒。
寄禅圆戒后,闻衡阳岐山仁瑞寺的恒志禅师 道誉远播,乃寒天冒雪投奔歧山,依恒志习禅,修苦行,并承担寺中劳役。他随众坐禅之余,听恒志禅师说法,稍具佛门知识。就在这种情形下,渡过了五年苦行僧的生活。后来,寄禅禅师有诗追述他幼年的生活,题曰《祝发示弟补作》诗曰:
人间火宅不可住,我生不辰泪如雨;
母死我方年七岁,我弟当时犹哺乳。
……
那堪一旦父亦逝,惟弟与我共荒宇。
悠悠悲恨久难伸,搔首问天天不语;
窃思有弟继宗支,我学浮屠弟其许。
岂为无家乃出家,叹息人生如寄旅;
此情告弟弟勿悲,我行我法弟绳武。
(图三:宁波天童寺佛殿外景——摄于1906-1909年间)
或问,寄禅幼年辍学,读书无多,何以能诗?原来他在仁瑞寺期间,仁瑞寺的维那师名精一 者,素喜吟哦。寄禅以为文字访碍禅业,谓精一日:“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闲工夫学世间文字耶?”精一说:“你年纪轻轻的如此精进,前途不可限量;不过至于文字般若,恐怕与你无缘了。”这段略有轻视的话,对寄禅影响颇深,他后来的努力学诗,未始不与这段话有关。
另一方面,寄禅学诗,亦得力于一位郭菊荪先生的鼓励。寄禅在《诗集自述》中称,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岳阳去探视舅父,舅父带他游览岳阳楼,楼上有人分韵赋诗。他在旁澄神跌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逐豁然神悟。归而述于宿儒郭菊荪 先生,郭菊荪认为他“语有神助”,生有夙慧,授以《唐诗三百首》一书,劝他学诗。寄禅以读书无多,学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契而不舍,潜研默咏。每有所作,郭先生即倍加赞赏,终于使他以诗鸣于世。他尝在《诗集自述》中说:“……用力尤苦,或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妄寝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
(图四:宁波天童寺佛殿外景——云门和摄于2008年)
清光绪元年﹙1875年﹞,寄禅二十四岁,他离开湖南,到江浙一带行脚参访,漫游名山大川,从此开始了他亦禅亦诗的生涯。他每每在幽谷中养性,在翠林中怡情时,总要寻章觅句,咏啸不已。肚饥口渴,便摘一把柏叶、松子大嚼,手捧清泉,和水吞之。他在许多诗中说他吟哦的情形。
如在《偶吟》一诗说:山僧好诗如好禅,与来长夜不能眠。
在《诗兴》一诗中说:我欲吟成佛,推敲夜不眠!
在《山居四首》中说:结习惟余文字存,每凭定力摄诗魂!
在《次韵酬庐吟秋茂才三首》中说:不贪成佛生天果,但愿人间有好诗。
在《夜吟》一诗中说:未能成佛果,且自作诗仙。
(图五:宁波天童寺佛殿内景——摄于1906-1909年间)
不过,寄禅毕竟不是纯粹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禅僧。是禅僧,就应该不忘禅僧的“本分事”修习禅定。所以,他一方面酷好吟诗,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感到:
且愁荒道业,未必博虚名;我法看诗妄,能传不足荣。(《春山漫兴》三首之一)
同时他也感叹著:
毕竟苦吟成底事,十年博得鬓如丝。
……
得句曾鸣夜半钟,一生心血在诗中;
思量文字真槽粕,欲逼生蛇去化龙。
(图六:宁波天童寺佛殿内景——云门和摄于2008年)
他甚至于还想戒诗:“从今石烂松枯,不复吟风啸月。”无奈已与诗结下不解之缘,欲罢不能,终至于“诗名赢得满江湖”,诗名掩盖了他的禅名。
他对诗有其独特的见解。或有人问他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他说:
唐人诗纯,宋人诗驳;唐人诗活,宋人诗滞;唐诗自在,宋诗费力;唐诗缜密,宋诗疏漏;唐诗铿锵,宋诗散漫;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迎宾,辞容鄙俗。
(图七:宁波天童寺虔诚的僧人——摄于1906-1909年间)
他江南参访,并不全是吟风啸月。他二十五岁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的道场镇江金山寺,住入大彻堂,从大定和尚 参究向上一著。不久行脚江浙,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各宿。他爱好吴越山水,初到杭州时,即以《杭州》为题,吟诗一首:
欲把杭州当橘州,闲身到处便勾留;
此生不作还乡计,饱看湖山到白头。
寄禅不仅是诗僧、禅僧,同时也是苦行僧。光绪三年(1877年)秋,他到了宁波,到阿育王寺去拜佛舍利。宁波阿育王寺 始建于东晋太康三年(公元262年),传说该寺的开山祖师慧达 ,梦梵僧指授,在会稽一山中,求得佛舍利宝塔一座,内贮世尊涅槃后的真身舍利。此塔相传即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座舍利之一。阿育王寺的舍利殿,飞檐画栋,全用金色琉璃瓦覆盖,辉煌壮丽,殿四周松、樟参天,苍翠梃拔。舍利塔在舍利殿内,塔身似金非金,似石非石,其色青青,灵盘五层,四角飞腾,光明照耀,眩人心目。塔内当中悬一宝磬,中缀舍利。
(图八:宁波天童寺禅堂,堂内供奉佛陀大弟子乔陈如尊者坐像——云门和摄于2008年)
寄禅见到佛陀真身舍利,心情激动不已,顶礼膜拜后,即在自己手臂上剜下一块肉置于灯盏,并燃二指供佛。寄禅此举,震惊了全寺僧侣,众人齐集舍利殿前,同声高唱佛号,寄禅仍泰然自若,向众人躬身问讯,离开舍利殿。此后他即自号“八指头陀”。
离开阿育王寺,他仍在江南漫游,而以在四明山最久。其间他曾:“窥天童、雪窦,穷揽霞屿、月湖之胜。郡中文学吕文舟、徐酡仙、胡鲁封、马文斋、沈问梅,皆与酬唱。”(见《新续高僧传。敬安传》)。光绪七年,他最初的诗稿《嚼梅吟》在宁波印行,使他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光绪十年八月,寄禅卧病于四明山延庆寺,病中思念衡岳。病稍痊,摒挡返乡,于光绪元年离湘,参访漫游了十年之久。他在江南时,有《梦衡岳》诗曰:
昨梦汲洞庭,君山青山瓶;倒之煮明月,还似浴繁星。
一鹤从受戒,群龙来听经;何人忽吹笛,呼我松间醒?
(图九:宁波天童寺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德像——摄于1906-1909年间)
寄禅返回衡岳之年,时为三十四岁。是岁仲秋,他在南岳烟霞峰下筑室而居,额曰“衡山精舍”,自此驻锡南岳,前后凡十八年之久。最初几年,他广泛的接触湘中文人名士,与王闿运、叶德辉、鄞白香、陈三立、吴雁舟等,时有往还,诗思大进。光绪十一年夏,与王闿运诸名士开“碧湖吟社”。九月,赴王闿运、郭嵩淘所召集的“碧浪湖重阳会”。由于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赠,使他诗名更噪于海内。光绪十四年,《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于卷后附以自述出家行脚及学诗的经过。前五卷由陈伯严校刊。后五卷由叶德辉续刻,叶并为之作序曰:“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鄞(白香)、王(湘绮)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
光绪十五年,寄禅禅师受请出任南岳上封寺住持。上封寺是南岳大刹,山后有寺田千亩,以宗风衰绝,山田多为佃农侵占。寄禅禅师认真的加以清理,不惜讼之于当道,后来由湖南巡抚清卿中断,始获次第归复。以后他历主衡阳罗汉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长沙神鼎上林寺诸大名刹,所至之处,鼓螺为之一振。寄禅禅师于主罗汉寺法席时。其间长沙麓山寺的笠云芳圃禅师,为他传法授记,他成为临济宗的法嗣。 光绪二十一年,寄禅自大善寺退居,出主宁乡沩山密印寺法席。密印寺是禅宗南岳系灵佑禅师,于唐宣宗大中年间所创建的道场,是沩仰宗的发源地,为国内千年名刹,最盛时有寺宇千余间,僧众千余人。到了清季宗风颓败,寺宇冷落。寄禅住持祖庭,立志复兴,卓锡三年,宗风重振。
(图十:宁波天童寺冷香塔院——云门和摄于2008年)
寄禅禅师五十岁之年,东南名刹的宁波天童寺 方丈虚席,天童寺首座幻人和尚 ,率领两序班首代表前往长沙礼请。时寄禅禅师住持上林寺法席,他即辞位到了宁波天童寺晋山。天童寺是历史名刹,自明末密云禅师中兴以来,规模宏大为东南丛林之冠。到了清季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渐趋没落。寄禅禅师继主法席以后,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特别值得一述者,是他入主天童之翌年,改子孙庙为十方选贤丛林 ,化私为公,受到各方的赞叹。
寄禅禅师认为,佛法之衰微,由于僧众人材的缺乏。当时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风法师,计划在杭州开设僧侣学堂,寄禅赞同此举,并亲赴杭州协助。后来松风为恶比丘所谋杀,寄禅十分伤感,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以悼之。光绪末年,社会上提取寺产、兴办学校的言论甚嚣尘上,杭州僧侣惶恐不安,计无所出,乃窃寄禅之名为首,联络浙江三十五寺僧人,投请日僧伊滕贤道,藉名传教,妄冀保护,以抵制地方官吏提拔寺产。寄禅禅师认为此举:“辱国辱教,莫此为甚,飞函洋务局陈窃名之妄,力请严行拒绝。”
(图十一:与常见的寄禅老和尚道影对比图)
光绪末年,朝命饬各地成立僧教育会。光绪三十四年,寄禅禅师在宁波号召成立,被推为会长。他为“保教扶宗,兴立学校”的事务上下奔走,并在僧教育会下附设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各一所,此即我国僧侣教育之嚆矢。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民国肇建。时“提拔寺产,兴办学校”的口号,仍在社会上酝酿,使寺庙受到威胁。为保护寺产,安定佛教,寄禅禅师出面,联络江浙诸山长老,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 ”。于民国元年四月(1912年),在上海留云寺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人,除了寄禅及留云寺住持应干外,尚有谛闲、静波、铁岩、圆瑛、本忠、太虚等百余人,及陆军部代表王虚亭(后来依太虚出家,法名大严)等,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寄禅禅师被诸山长老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在民国肇建之初,寄禅禅师曾亲赴南京,谒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吁请保护寺产,为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事请命。
(图十二:宁波天童寺寄禅老和尚之塔——云门和摄于2006年)
民国元年冬月(1912年),湖南、安徽等地发生攘夺寺产、销毁佛像事件,当地僧侣联名具状内务部,请求答覆,而礼俗司司长杜关抗不行文。寄禅禅师应湘僧之请,约请各省僧界代表在上海开会,共商对策。众人推寄禅以中华佛教总会会长身份,晋京请愿。他于是年10月中旬首途,11月1日抵北京,寓宣武门外法源寺。旋与法源寺方丈道阶法师 (嗣法弟子)共赴内务部交涉。该礼俗司司长杜关,态度蛮横,争辩有顷,未获结果,乃愤而返回法源寺。甫下车,即胸部作痛,身体不适。亟就榻休息,侍者亦各归寝。明日昧爽往视,已作吉祥卧示寂矣!时为民国元年(1912年)11月10日,壬子年十月初二,世寿六十有一,僧腊、戒腊各四十四夏。
寄禅禅师遗留的著作,有《语录》四卷、《文集》二卷、《嚼梅诗》一卷,及《诗集》十卷。他的《诗集》,日僧为之编入《续藏》,八指头陀的诗名,遂远播海外。他的诗,都是脱尽人间烟火之作,间于诗前有“引语”,尤为秀绝。如《金陵杂诗十二首》,前有引语曰:
壬子夏五月,访白道人于乌龙潭上,坐谈良久,觉六朝无限兴亡事迹,都在石城杨柳烟幕中,江山如故,白头老衲,重见故人,回忆曩昔,都如梦痕,欲哭欲笑,云何云何!
(图十三:此生不作还乡计,饱看湖山到白头。云门和礼冷香塔院——摄于2006年)
诗人陈佰韬,尝有诗赠寄禅云:
汝本为僧者,胡然入我门?
新诗能炼锻,奇骨自腾骞。
此去寻方广,由来悟道根;
潇湘秋水阔,山龛佛火温。
人间不可住,此别欲无言。
寄禅禅师主持天童寺时,曾自筑冷香塔 ,自题诗云:
佛寿本无量,吾生讵有涯?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
丹嶂栖灵窟,青山过客家;未来留此塔,长与伴烟霞。
附录一:天童八指头陀语录
附录二:八指头陀诗集.PDF
下载
附录三:冷香塔院自序碑铭、寄禅禅师冷香塔铭、寄禅和尚行述、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嚼梅亭四挽联、冷香塔院白梅旧作题壁
图文:柏石曼、于凌波、释崇和
编辑:释崇和 (云门和)
QQ:313009
见贤思齐:追寻冶开和尚的足迹
冶开镕禅师行述
惟宽显彻 著
师讳清镕。字冶开。咸丰壬子生于扬州江都旧族许氏。父长华。母徐孺人。梦僧入室而举师。两世长斋奉佛。有姑未嫁为尼故。出胎即未染荤酒。幼善病。年十一奉亲命出家。十二祝发于镇江九华山明真彻公。十七受具戒于泰县祗树寺隐闻和尚。
历参杭州普陀天台诸名刹。未契。同治十年至常州天宁寺。时方丈定念禅公 。门风峻肃。法席岿然。参叩者鳞集独深器师。师亦矢心执侍。明年冬结七值浴次。闻上首二老僧互谈七日间所得。师愧愤交作。不待浴竟濡足入堂。趺坐禅榻提起本参话头。罄力逼拶。誓以身殉。觉刹那间炷香遽烬。鸣罄下坐。随众经行。觑定念佛是谁更不知身在何处。维那见师行不循轨。以香板击之。师触著如在云雾中忽闻霹雳。顿化眼前黑暗为大光明藏。身心一如。受用自在。定公知师已开佛眼。遂受记莂。 越岁定公圆寂。师至金山坐次。闻侍者卷帘维那唤放下。师应声触机一念放下。得力更踰于前。自此。大地平净。融通无碍。当下。闻隔江人语历历。视瓜洲如在户庭。凡昔日读经义理隔阂者。洞然顿彻。展阅楞严华严。如从自己肺肝中流出。碍膺之物一旦尽释矣。
遂行脚入终南结茅庵温养。庵当山隘。始至遇虎。虎惊啸。师一念不动。虎屏息帖耳而去。自是虎日必一过。每将至庵必先啸三声。既过复鸣三声。若相告语者。然旋移喇嘛洞。洞有怪物居者每为所祟。虽持咒禁制无益。或以阻师。师曰。前之被祟者。正以持咒作法与之为对敌耳。我心同太虚无迎无拒。 彼纵拒我。我不拒彼。作祟与否任之可也。遂入居三年了无怪异。及自造实报庄严室。成将迁之前夕。洞中砰然。如千钧重物陡落万丈潭底。亟秉炬视。则见黑狐光可鉴物。两目赤炯射人。厥状狰狞。倏忽遽隐。盖此洞为其窟宅。以师久离恐怖且不以异类敌视。故于濒行时露形相送。其摄服魔兽类如此。
仪征天宁莲庵一公。固师师祖。师落发后相依数载。恩感至笃。在实报庄严室。一夕心觉有异念。莲公当有疾。时当冬令。冒雪急走四十八日至仪征。莲公果卧病六日。日夜呼师名冀得一见。师乃虔礼大士祈愈。足迹深印至今犹存。莲公病良已。方师首途时。莲公固无恙。至诚前知岂不信然。
(图一:清末宗门四大尊宿威仪第一、中兴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
师锻炼既深动静一致。以为大乘法当自度度人。岂以枯坐穷山为究竟。 于是仍回天宁。忆定公法乳恩深。本寺自燹后殿舍未复旧观。遂与高朗月公。有乾宗公。协助方丈善净如公分筹内外有情。功德常住益赡。更四出募修大殿。远至关外。泥泞没踝。誓不退屈。卒偿所愿。及兴工飞甍百尺。邑士夫以为陵驾夫子庙堂阻之甚力。师持以坚忍无片语相争。徐请长老出为排解。良久工卒竟。善老既寂。师继席。遇学者入室。深锥痛剳。不稍假借。获益甚众。尝谓具大慈悲者。方能以毒棒接人。 有日本僧闻风访叩。赋诗说偈稗贩经典语录。走笔千万言不竭。师不置答。待其缠绕既竟。突问。离却古人。何处是你自己。试道一句。 僧嗒焉若丧。旋悔悟流涕。礼谢而去。师之方便为人其一端也。
在位时。复以余力兴复东郊寺塔。退居后。又至灵隐建殿修像。在上海玉佛寺创居士念佛会。手书偈语。悬壁开示。一时缁素云兴。法集鼎盛。又创佛教慈悲会。年近七十不避艰苦。亲至北方赈济。灾黎老幼捧手。泣于道曰。活我者。老和尚也。庚申春。开坛说戒。四众弟子至千五百人之多。夏间偶患风疾。至秋渐愈。自此谢客。日诵华严经四卷。 壬戌冬月十一旧疾复作。安详自在。一无痛苦。至二十日午刻。暝目趺坐而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六十。寂后七日始封龛。犹端坐面目如生。观者日数千人。咸嗟异膜拜。呜呼。方今世道交丧。魔外横行。如师之轨律精严。功行超迈。讵非人天眼目末法金汤耶。谨述。(录自《武进天宁寺志
卷七》云门和初校)
附录一: 冶开清镕(1852-1922年)生平不事著述,仅有语录散见各处。后由其弟子惟宽显彻辑成《冶开镕禅师语录》 三卷行世。嗣法弟子有明镜显宽、月霞显珠、应慈显亲、惟宽显彻等。其与金山大定密源 ,虽相隔近二十年,却并称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以威仪第一名扬后世。
(图二:2009年云水僧崇和下江南-追寻冶开和尚的足迹——云门和影)
附录二:常州天宁寺临济宗法脉传承 (有关江南禅宗法脉 、行脚参学资料)
常州天宁寺 本由宝华山香雪律师弘扬律宗。自金山大晓实彻 于乾隆年间,移住于此,始改为禅宗。古剎重兴,规矩整肃,至今犹能与金山、高旻并称。维持临济宗之法脉,殆非无故也。兹略示其法脉如下:
幻有正传——天隐圆修——箬庵通问——铁舟行海——法乳超乐——月潭明达——大晓实彻——纳川际海——净德了月——恒赞达如——雪岩悟洁——定念真禅(普能真嵩)——冶开清镕 (青光清宗、善净清如、妙参清虚 、济南清然 )——惟宽显彻(明镜显宽、月霞显珠 、应慈显亲 )——证莲密源 (钦峰密雨)——戒德印宗 (敏智印心 、佛声印正 )——松纯大成 (磬山天宁法裔临济宗第四十五世)
以上诸师,著名者为恒赞达如、普能真嵩、定念真禅、冶开清镕诸人。达如著《语录》十卷,辑《佛祖心髓》十卷;真嵩著《弥陀易解》一卷;真禅著《语录》一卷;清镕著《语录》三卷。
冶开清镕与宜兴海会寺妙参清虛、南京香林寺济南清然、扬州高旻寺楚泉全振、苏州西园寺广慧圆德,同称为清末江南宗门五老 。与中兴宁波天童寺寄禅敬安 以及湖南衡阳岐山仁瑞寺的恒志(1811-1875)、江苏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本心 (1844-1905)都是清末著名的禅僧。
青光清宗(生卒年不详),字青光,籍贯俗姓不详。
出家后参谒常州天宁寺定念真禅和尚,并辅之数年,深受器重,嗣法为临济四十一世。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定念和尚偶示微疾,召集徒众再三申请精进之戒,且勉以未竟之事,挝鼓而退。命嗣法弟子青光清宗继主法席。师领众首严戒律,卒使道声,蔼著寺业,廓增四众,依报祖庭福德之恩。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寄禅敬安禅师过天宁寺时 ,因患小疾,师以礼相待,留住寺内,关怀备至,敬公为抒发感激之情,并作《客秋病中有感》一诗。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虚云性彻和尚至天宁寺礼青光和尚,并在寺过冬。是年允天目西峰之请,师即退席赴之,其传失焉。
师圆寂后,塔建天目山西峰。
续帖一:
(图三:2009年云水僧崇和下江南-常熟兴福寺礼冶开和尚塔——云门和影)
(图四:回首四高僧殿门上“为甚到此”四字匾,眼前白光闪,临济喝如雷。——云门和语)
(图五: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即是指常熟兴福寺)
己丑年(2009)参学常熟兴福寺 礼冶开和尚塔。感恩常住关照,感谢佛协居士赠送法宝。崇和合十
备记:2009年10月22日,行脚到终南山兴教寺,因故暂未上山。
(图六:常州天宁寺禅堂——云门和摄)
续帖二:
冶开老和尚悟道因缘 :
清同治十年,至常州天宁寺时,定念真禅任该寺方丈,门风峻肃,法席巍然。参叩者虽多,唯对师独深器重,师亦矢心执侍。明年冬结七,值浴次,闻邻坐同参互谈七日间所得,自觉惭愧,不待浴竟,即濡足入堂跌坐,尽力逼拶,誓以身殉,觉刹那间炷香遽烬,鸣罄下座,随众经行。觑定念佛是谁?不知身在何处,维那见其行不循轨,以香板击之,触身如在云雾中忽闻霹雳,眼前黑暗,顿化光明,定念知其已开佛眼,遂授记莂。越年,定念圆寂,乃至金山,坐次,闻侍者卷帘,维那呼放下,乃应声触机,一名放下,功力更逾于前,从此大地平沉,融通无碍。尝闻隔江人语历历,视瓜洲如在户外。凡昔日读经义隔阂,已洞然顿彻。展读楞严华严,如从自己肝肺中流出,碍膺之物一旦尽释矣。
(节选自《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
(图七:冶开老和尚与高鹤年居士书)
冶开老和尚与高鹤年居士书 :
高鹤年居士乃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居士、慈善家,其组建的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净土院使民间信佛团体开始走向规范化。
高鹤年居士(1872-1962),别号终南侍者,行脚天下,参遍名山,被誉为“徐霞客第二”,所著《名山游访记》,佛教史料价值与《徐霞客游记》相比,常有过之。高居士是冶开上人同一时代生人,过从甚密,书疏往来不少,但多毁于文革。1979年的一天,又一批被大丰市刘庄镇镇政府抄去准备付火的高鹤年书信,被孙勤居士发现,她巧妙地将书信转出,进行整理,其中梳理出多封冶开上人与高鹤年居士的亲笔信。这批书信是冶开上人精神的唯一写照,被佛教界喻为国宝,赵朴初老先生审阅后高度重视,急急商讨保护措施。(节选自《禅林杂志-禅匠诗书》)
续帖三:
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赤山法忍禅师(道影)
释法忍,俗姓郭。法讳本心,法号法忍。以其曾在南京句容的赤山结茅,四方学僧景从,故咸尊称赤山老人。他是直隶宣化(河北省宣化县)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生。
赤山老人,是清末宗门四大尊宿之一,相传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的威仪第一,宝华山圣祖和尚的戒行第一,金山寺大定和尚的禅定第一,而赤山的法忍禅师智慧第一, 是当时极受尊崇的四位禅师。
法忍幼读私塾,从小喜欢拜佛,二十岁时,投本地朝阳寺,礼明月和尚 剃度出家。初在寺中,师父不给他读经,只命他在田中工作,稍有懈怠,辄遭棒喝,这样历时六年而无怨无怠。一日,无意在寺中的残书中发现了《般若经》一卷,他反覆读诵,心有感受,后来听别的僧侣诵《法华经》,至《学无学品》,恍然有悟,于是立志出外参学。同治八年,时年二十六岁,到北京西域寺,从通悟律师 受具足戒,并以直缀一件,换得了一部《法华经》,昼夜读诵,在经中洞见诸佛出世本怀,深入法华三昧。后来遇到镇江金山寺的常净和尚 ,互相讨论宗乘,有旧时相识之感。
同治十一年,到镇江金山寺,任西单参头五年,守禁语戒,不与人说话。后来大定和尚 任金山寺住持,请法忍为首座。光绪年间,他到陕西的终南山结茅潜修。当时在终南山结茅的,还有觉朗、冶开、体安、法性诸师。他在山中修习禅定,往往入定数日,犹如一弹指。光绪十一年,虚云和尚朝礼五台山后,也到终南山结茅,与法忍、冶开等相伴了两年余。时,法忍的茅蓬在老虎窝,冶开的茅蓬在拴龙桩,法性住在湘子洞,而虚云和觉朗、体安同住大茅蓬。
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虚云下山越秦岭,经子五谷往四川。翌年,法忍也下山返回南方,他途经南京句容赤山,喜其地幽静,就在山中结茅住下来。这时他的名望已经很高,四方衲子,闻风而来,随他参学。到了茅蓬容纳不下,不得不从事扩充,他亲率来学僧侣,伐木结宇,叠石为墙,这样就建成了般若寺。光绪十六年秋天,虚云和尚云游到赤山,就住下来帮他修般若寺,在山上过了冬,第二天春天始下山他去。
法忍在赤山,领众禅耕,他力行百丈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尝教导门人说:
诸方浩浩说禅说教,赤山只抬石锄土,设有问西来意,便与锄一柄觅生活。
所以,来山从他修行的僧侣,修的是头陀苦行。山中每年打七,一大锅饭,饿了就吃,吃了就入座,无不尽力参究,日夜精进猛勇。这样下来,道风远播,从学者更多,像月霞、会泉等名师,都到赤山从他参究过。
他虽然是宗门大德,传如来拈花之旨,但博通众经,深契如来一代时教。每于参禅之余,为大众讲解大乘要义。他于《楞严经》和《唯识论》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多次到湖北的归元寺,为众开讲《楞严经》、《法华经》,受到听众的欢迎。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他在山中讲《观楞伽笔记》,讲毕未久得病。一日当众流泪,许多从学者都在身边,问他何故伤感?法忍说:“我伤感座下无人。”众人说:“我们都在这里,怎会没有人呢?”法忍说:“这许多皆非我期待的人。”众人问他可有什么遗言?法忍说偈曰:
世间好语佛说尽,何需老僧重说法?我死不生西方去,一念兜率回娑婆。
说完偈,他又嘱咐众人:“我死之后,不要念佛,只要念《心经》。”于是就在当晚九时圆寂。是时为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日。世寿六十有二,僧腊四十有三。
据说他圆寂的次日早晨,南京城内的许多弟子,都看到他在街上行走,有人问他:“师父这么早,到那里去?”他回答:“有事,有事。”就这么走了。到了这天午后,般若寺的弟子赶到南京,通报老人已于昨晚圆寂,城内许多弟子不信,说:“我们早上还看到他呢。”
老人不留著作,不记一语,但当时天下禅和子,莫不争先恐后从老人参究,求得他一句半偈的开示,就受用不尽。
附录:赤山法忍禅师道行录.PDF
下载
延伸阅读:心一居士:品读高鹤年在终南山的游访经历
更新时间:2015年3月3日
编辑:释崇和(云门和)
QQ:313009